书城传记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9辑
15558100000014

第14章 夏征农与鲁迅

2005年,上海鲁迅纪念馆收到一份珍贵的文集:1938年版的《鲁迅全集》,捐赠者就是夏征农。夏征农曾经说过:“鲁迅先生是我一向敬仰的人,他在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夏征农深情地回忆说:1927年,他参加了南昌起义。之后,他辗转来到上海进入复旦大学读书,师从陈望道教授。有位朋友要他多读些新文学书,并着重推荐了鲁迅著作。从此,他就一直如饥似渴地读着鲁迅著作,尤其是鲁迅杂文。当时,在夏征农和他的同学中,形成了一股“鲁迅热”,有的同学甚至学鲁迅的笔调也写起杂感来了。1927年秋冬之交,鲁迅到上海后,曾应陈望道之邀,在复旦大学作过一次讲演。夏征农目睹了鲁迅音容笑貌,因此更钟情于杂文写作了,他初期的杂文《所谓“民众剧”》等,便是这样写出来的。

1930年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鲁迅为旗手的革命文学团体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1933年初,夏征农加入“左联”,这样夏征农便开始了直接与鲁迅的交往,并与鲁迅建立了通信关系。据《鲁迅日记》记载,夏征农与鲁迅通信总共有10多次,最频繁的时期是1934年冬,当时夏征农参与编辑杂文刊物《太白》,经常向鲁迅约稿。每月平均有两次通信。鲁迅是《太白》的台柱,几乎是每期都有他的文章,比如《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名人与名言》、《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名篇,就发表在《太白》上。可惜的是,他当时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形势非常险恶,随时有被捕的危险,因而未能把鲁迅的书信保存下来。

夏征农与鲁迅直接会面是在1935年8月21日。当时由《太白》主编陈望道邀请鲁迅吃晚饭,夏征农作为《太白》的编辑作陪。那天的《鲁迅日记》记载:“21日,昙,午得明甫信。得黄士英信。午后雨一阵。晚仲方来,少坐同往大雅楼夜饭,应望道之邀也,同席共9人。”

夏征农两眼望着窗外翠绿的乔木,深情地回忆说:“那天傍晚,因为午后刚下过一阵雨,天气格外清朗,白天的暑热一扫而空。当时,我虽然跟鲁迅先生没有多谈话,但他的每句话,都是诚恳的、切实的。他的面貌并没有想像中的那样庄严。坚定的脸上,充满着温暖。他说话时,常常带着微笑。他健谈,在几个钟点内,几乎是没有停止,无论谈到什么问题,他都有兴趣,都能和他的文章一样,使你听了感到又甜又辣。这次会面,使我有了这样一个感想,认为鲁迅先生十分可亲……”

1935年秋,夏征农随陈望道赴广西桂林师范专科学校任教。1936年3月27日,他曾给鲁迅写过一封信,鲁迅收到后,按《日记》所云“即复”。笔者查核《鲁迅日记》,夏征农写给鲁迅表示“爱戴的诚意”的最后一封信,是1936年8月15日,在鲁迅逝世前两个多月。

鲁迅逝世后,夏征农曾约请几位相知的同志,拟定题目,分别撰写专文,他将此辑整理成《鲁迅研究》一书出版。在夏征农编辑出版的《鲁迅研究》中,共收集11篇文章,其余9篇对鲁迅思想从多方面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

抗战以后,夏征农随军辗转各地。1938年,他从南昌到皖南新四军。经历了“皖南事变”后,他到达苏北,后来又到胶东、大连、安东等地。建国后,又被下放至农村,“文革”中被关进监狱等等。然而,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这部《鲁迅全集》总是陪伴在他身边。战争年代,情况危急时,他把它藏在老乡家里。有些人知道夏征农有这部《鲁迅全集》,想借来看看。他很“小气”:不借。他说:“鲁迅先生是我一生敬仰的人,他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直到2005年,考虑到自己百年后的事,把它捐给了上海鲁迅纪念馆。他说:“这是最好的归宿,也是对鲁迅最好的纪念。”

忆起当年的峥嵘岁月,夏征农动情地说:“虽然我与鲁迅先生直接交往、面谈的机会不多,但我开展革命文学,团结文艺界进步人士等党的工作得到了鲁迅先生的支持和帮助,与鲁迅的交往是我人生当中最有价值的回忆,无论是做文还是做人,我都深受教益,以至我后来经历磨难,我都能经受住考验。鲁迅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