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开店必读手册
15561400000031

第31章 商品的进、存、摆(9)

零头定价策略一般适用于中低档消费品,尤其是日用小商品。因为对于这类商品而言,消费者购买时,价格因素对购买决策的影响很大,很多顾客都追求价廉。因此,零头定价能促进其购买。但是,在国外,许多高档消费品、耐用品也采用零头定价,如在比利时某商店里,一台吸尘器的标价是4999比郎,一套西装的标价是3995法国法郎等。

值得注意的是,同样的零头结尾,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所采用的零头习惯不一样。在美国,有人做过调查,5美元以下的商品,以9结尾好销,而5美元以上商品,以95结尾好销。在港澳地区,以“8”结尾好销。在我国内地,一般以3、5、7、9等奇数结尾,显得比偶数要便宜,但近几年以6、8结尾的零头定价也颇受欢迎。

竞争定价法

商店的商品价格定在竞争者的商品价格之上或之下。这种定价法从计算的角度看十分简单,但从是否见效,利弊得失比较方面看又有相当的难度。因为价格竞争是公开化的竞争,商店每采取一种行动,都会招来竞争者的反应。这种反应会削弱商店价格决策的作用,甚至带来副作用。

以竞争为中心,将商品的价格定在竞争者商品价格的上下,具体做法如下:

1.低于竞争对手定价

不论竞争者的价格有多低,商店始终将价格定得低于竞争对手。采用这种低价的先决条件,是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大。这样才能通过低价,扩大市场销售量。尽管这种价格使单位商品的利润水平降低,但随着销售量的扩大,商店就能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和降低成本。

2.高于竞争对手定价

不论竞争者的价格有多高,本商店的价格始终比竞争者的价格高。这种定价方法适合于具有特殊性能的商品,如高档时装,珠宝首饰等。高价竞争的目的,主要是维护商店或商品在竞争中的特殊地位,高贵形象。采用这种定价方法的先决条件是商品或商品服务质量较佳,同时需要价格弹性小,这样才能避免高价限制购买,刺激竞争者争相涌入同一市场。

3.随行就市定价

这种定价方法的特点是以竞争者如何定价作为自己定价的依据,力求将自己的商品与行业一般水平相一致。实践证明,在一个高度竞争的市场上,很少有商店在价格竞争中具有绝对优势,每一个商店面临的需求弹性都是很大的。对商店来说,你降价,他降价,最初都会显出促销的效果,但市场需求总量总有个增长的尽头,到头来,谁也没得到利益,也许还会影响商店之间关系。因此,降价竞争既不是惟一的,更不是最好的促销手段。避免挑起竞争的定价方法很多,随行就市定价就是一种。随行就市定价法一般适用于以下三种情况:

(1)本商店商品的成本难以估算,比如商店经营的商品种类多,固定成本、管理费用、员工工资、商店租金等难以记入每个商品。在这种情况下,不如采用随行就市定价法,以保证商店的合理利润。

(2)商店没有绝对的竞争实力,希望与竞争对手和平共处,共享平均利润。

(3)无法了解消费者或竞争对手对自己采取独特的定价手段的反应,与其冒险定价,不如按竞争对手的价格水平定价,以避免风险,确保利润。

成本加成定价法

这种定价法又可称为毛利率定价法、加额法或标高定价法。成本加成定价法是多数商店经常采用的一种定价方法。其优点是计算方便,而且在正常的情况下,即在市场环境诸因素基本稳定的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保证商店获得正常的利润,从而保证商店经营的正常进行。同时,同类商品在各商店的成本和加成率都比较接近,定出的价格相差不大,相互之间的竞争不会太激烈。此外,这种方法在心理上给人一种公平合理的感觉,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例如,早些年一些商店提出“十点利”、“八点利”等经营手法,就是将商品价格中的加成率定在10%、8%水平上,使消费者感觉价格低廉,定价合理。

成本加成法的计算方法是按商品的成本加上若干百分比的加成(预期毛利)。具体计算公式如下:商品价格=商品进货成本×(1+毛利率)然而,成本加成法定价所注重的是成本,而忽略了市场需求的状况,因此,缺乏灵活性,会使商店失去许多获得利润的机会。但对于大多数商品仍然可使用这种定价法,因为它简便易行,并且在通常情况下,也可使商店获得预期的利润。

需求差异定价法

同一种商品,由于销售对象、销售时间、销售地点等条件不同,消费者对其的需求量也会发生变化。需求差异定价就是以不同条件的需求差异为依据,在原有基础价格上进行适当调整确定商品价格。具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根据顾客对商品需求强度的差异决定商品价格这种价格上的差别与成本没有直接关系而是根据不同顾客群对同一商品、劳务的需求差异采取不同价格。如一些企业对购买大户或老客户给予一定的价格优惠。又如顾客对具有纪念意义的商品,往往比其他同类商品有更强的需求,价格也可以相应提高。奥运会期间,印有奥运标志的商品比同类商品的价格可以高出许多。

2.根据购买时间的差异分别制定不同的价格当顾客的需求随时间变化而发生变化时,对同一商品在不同时间可制定不同的价格。例如,人们对于食品、礼品、装饰品和时装的需求强度,在春节前明显高于春节后,那么即使是同样的商品,在价格上也应有差别。又如,流行商品在流行初期,购买的主要是追求时髦的顾客,这些消费者的经济收入一般较高,不大计较价格,所以商店为树立流行上的时髦形象,价格可以定得较高。在商品普遍流行后,为吸引众多顾客的购买,可以适当调低价格。而在流行末期,则可降价销售以吸引“选价型”顾客。这种对同一商品在不同时期的定价,可以吸引不同类型的顾客购买。

3.根据购买的不同地点制定不同的价格同一种商品在不同的地点销售,如果存在不同的需求强度,就应该分别制定相应的价格。例如,同一种饮料,在商店销售与在餐馆、酒吧销售的价格应有一定的差别。

一般情况下,采用需求差异定价法,只要价格差异适度,就不会引起顾客的反感。

声望定价法

它是以商店的名声、威望和名牌商品的市场地位,把价格定得高于同类商品。这种定价方法有利于树立商店形象,提高商品的市场地位,增加单位商品的赢利。尤其是某些消费者以出入高级商店为荣耀,或以能买到名牌、数量受控制和稀有商品为自豪,当他们购买到某种商品或得到特定服务时的心理上满足感,会大大超出所支付的价格。声望定价便符合了这一类别消费者的心理需要。

一般来说,声望定价最适用于药品、饮食、化妆品及医疗等质量不易直接被消费者鉴别的商品。对这类商品,消费者常以价格的高低来判断其质量的优劣,因此,商店或商品的声望与商品的高价格之间具有相互推动的作用。商店或商品的声望越高,零售定价就越高;零售定价越高,促销的效果就越好,商店或商品的声望越高。

运用声望定价的关键是商店对自己或自己的商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声望的客观认识。如果价格与声望不符,不管是高于声望价还是低于声望价,都不会为消费者所认可,商店的利益会受到损害。

购买习惯定价法

购买习惯定价法是根据消费者在购买商品中形成的习惯价格作为定价的依据。对经常性购买商品的价格,会有比较固定的认识,形成对某些商品价格的习惯性,在消费者心目中,这种习惯性价格形成判断商品价格高低的标准,符合其标准的价格,就能被接受,偏离其标准的价格则会引起疑虑。高于习惯价格的往往被认为是乱涨价,而低于习惯价格的又会使顾客对商品质量产生怀疑。

1968年,台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台湾冰淇淋已形成习惯价格,每盒两元。美国富乐奶品公司刚进入台湾市场时,自认为所生产的冰淇淋质量好,每盒定价3元,结果做了大量宣传广告,销路仍然不好,最后不得不屈从于两元一盒的定价。由此可见,市场上许多日用品,由于消费者购买频率高,对价格比较熟悉,很容易形成一个习惯价格。这种习惯价格在消费者心目中根深蒂固,难以打破。

因此,商店在销售这类商品时,要考虑按习惯价格为商品定价,否则就很难扩大销路。

需要注意的是:

1.商店采用习惯定价法,应从总收益着眼,在商店经营范围内,具体品种利润可高可低,甚至有赔有赚。当某些商品进价提高后,如果商店可以承受,一般不易轻易变动零售价格。

2.由于商品质量、性能有所提高,商品进货价格提高,造成商店进货成本提高时,为了保证合理利润不得不提价时,应策略地提价,最好同时采取改进商品的策略,化解习惯价格心理对新价格的抵触情绪,引导消费者逐步适应价格的调整。例如,改变商品包装,由大包装改成相应小一点的包装,以保持原价。日本太妃奶糖多年来尽管价格一直不变,但袋内的奶糖粒数却不断在减少。或者增大包装与重量以便大幅度提价,使消费者形成新的习惯价格。

商品的价格调整策略

价格之所以是市场营销组合中最灵活的因素之一,正是因为它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而进行迅速改变。所以商店的价格制订好之后,并不等于一成不变。为了适应竞争、季节性、式样偏好等等可变因素,有必要进行价格调整。

价格调整有两种形式:提价,降价。提价是在原有价格之上追加零售价格,这是在需求非常大时或成本上升时运用的。降价是降低商品的原有销售价格,它是商店经常采用的价格调整方式,降价调整之中还包括交错降价法。

商品降价的五个策略

1.削价商品的处理

削价属于降价的范畴,但是与正常商品的降价又有不同,削价是对残次商品的降价处理,是一次性价格;降价是正常商品(非残次品,未受损的商品等)的价格调整,不是一次性的。

(1)商店中有问题的商品通常包括:第一,由于市场产销情况变化,进销不适应等造成的冷背呆滞;

第二,由于商品存放过久,保管不善以及受冷、热、潮等自然气候变化的影响,使商品发生物理变化或者化学变化而变质,致使原有使用价值降低。

第三,由于运输不慎,保管不当,包装不良或在陈列销售中各种人为而造成的商品残损,以致影响商品原有使用价值和外观;

第四,由于进货不当,验收不严等造成的质次价高。

目前国内许多商店进货时是非买断进货,即销售不动时可以退回供应商,这种进货方式虽然降低了商店的风险,但不可避免会造成商品进货价格高居,不利于形成企业竞争力。为了降低进货成本,一些商店尤其是外资商店已经采取买断进货,即销售不出去的商品全部由商店承担损失,这样就必然出现对滞销或残次商品进行削价处理的问题。

削价处理会影响商店的经营业绩和声誉,要杜绝这种现象,最根本的办法是从进货环节入手,加上严格进行各环节的管理,如在商品验收、物流配送、仓库储存和销售过程中保证商品的质量不受损害。但削价必须发生时,商店对于这些商品应及时进行处理,以避免占压商品资金,增加流通费用,影响商店的经济效益。处理有问题商品时,应根据各种商品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例如,加工改制,调剂交流,报销损失,削价处理等。

(2)处理削价商品的注意事项

第一,有问题商品削价处理后,应当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工作。对于商品残损变质中的责任事故,要认真调查研究,找出原因,分别进行适当处理。并且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必要的制度,改进商品的养护管理工作,减少和防止残损变质商品的发生。

第二,如果在本商场处理削价商品会影响商店形象,可以考虑另设其他场地进行削价处理,也可以整批地将滞留商品转售给其他商店,由他们降价处理。

第三,有问题商品削价,还必须积极做好推销工作。对于数量较大的残损变质商品,必要时还应当设立专柜或廉价部,并进行必要的,实事求是的宣传,以扩大推销。

第四,处理有问题商品,应当把残损变质商品或带有变质征兆商品和好商品分开区域陈列,让顾客一目了然,不要影响好商品的销路。一般可在有问题商品价格标签上或直接在商品上加注“残货”、“过期”、“廉价”等字样,以便顾客了解削价的原因。

第五,商店要注意制定残损商品的削价权限和流程,应当根据不同商品的特点,分别制定,不得由销售人员或柜台擅自削价,这样会导致徇私舞弊现象发生。

第六,由于每件商品的残损变质程度不同,对于需要削价处理的残损变质商品的价格,原则上应当一件一件商品分别规定。按照每一件商品的不同残损程度,规定不同的价格,不能按品种划类,笼统地按一个削价幅度削价。当然,对于轻度损伤的商品,也可以采用一个较低的统一价同时出售。许多商店的做法是堆放出售,既引起消费者注意,又便于管理。

2.巧妙的降价方法

(1)限时降价

这种方法在超级市场经常被采用,这是利用顾客趋利心理,人为地在短时间内以特价优惠顾客。

日本横滨的龟田商店,曾贴出告示:“定于今日下午1时45分至2时,做15分钟最低价优惠大酬宾,敬请光临。”事后的统计数字表明,15分钟销售额是平时一天的两倍,取得了微利多销的效果。

(2)公开秘密,逐渐降价

日本东京有一家商店的老板,用广告的形式公开自己赚钱的秘密,并逐次降价,公告上说:从意大利进口的70条原价1000日元的领带,最初我以6000日元的定价出售,只卖出十二三条,本钱就捞回来了,这需要半个月的时间。此后我的价格逐渐下降,大约经过四五个月,就卖出2/3了。剩下的1/3完全按原价,即每条1000日元出售。由于老板赚的是公开钱,顾客高高兴兴地买贵货,也高高兴兴买便宜货,这家商店生意越来越红火。

(3)自动降价法

自动降价是针对消费者心理采用的一种价格促销技巧,其特点是让顾客对降价情况了如指掌,顾客甚至能说明某种商品某月某日降价百分之几。

从上面两则案例中可以看出,商店在采用自动降价方法的实际操作是:

第一,在整个销售过程中,商店应对商品拥有量保密。若是泄露了商店的存货量,这种降价促销技巧也就失去了刺激性,商店也会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第二,标出商品价格及首次上架时间。

第三,确定商品降价幅度和不同价格的保持时间,将其公布于众。

自动降价法第一天购买者不多,但到六七折时,购买者就多了。这种方法既服从了顾客的购买欲望,又牢牢掌握了顾客怕失去良机的心理。实行自动降价销售,最初顾客持观望态度,因此,可以降价快一些,中间阶段顾客最着急买,因此降得慢一些。当然,也可以匀速递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