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末,宣恩县进行机构调整,要把一些小乡合并成大乡。原来小乡里的干部就要重新被考查任命,有的升,有的调,有的降。消息传来,领导对周国知说:“你的工作成绩、干群关系都没说的,就是缺个文凭,不如花钱搞一个,免得以后后悔。”周国知说:“那是欺骗,我不干。”新的乡政府班子任命下来了,国知成了民政办主任。有人说,这不公道。周国知说:“我们不应该计较个人的职务升了没有,而应该责问自己为老百姓办的事情做好了没有。”说罢,走马上任。周国知自担任民政办主任以来,他经手的物资、资金上百万元。椿木营乡党委书记张兴武说:“国知绝没动过国家一针一线,我可以为我的话负全责。”他介绍说,周国知在任期间,没有给作为老复员军人的父亲多发一分钱、一件衣服甚至一双袜子,就连上届民政办主任接收捐赠未入账的三床棉被都被交得明明白白。他因患重病移交工作时,县民政局专门派财务人员审计,结论是他经手的钱物分毫不差,资金、实物清清白白。
周国知的爱人在家务农,两个孩子都在校学习。他的家境并不宽裕。接替周国知工作的民政助理员魏光荣介绍:周国知家中,至今还有一个用了10多年的人造革提包和一床用了20年的陈旧军用薄棉被。周国知带着它们走遍了椿木营乡的村村寨寨。2002年,周国知家所在的村遭遇风灾,他给村里发放救济款物,张榜公布的名单上却没有同样受灾的他的父亲的名字。“消茅”工作中,因工作需要,他身背相机拍照茅草棚;但他去世后,家里却找不出一张“全家福”,小儿子9岁了,还没有照过相。
周国知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心中依旧放心不下工作。他为“消茅工程”中的许多特困户的新房还没建起感到愧疚,他交代接替他工作的民政助理三件事:一是在天晴时,要把库房的棉衣棉被晒一晒;二是一定要将71岁的五保老人冯卓然接到福利院来;三是福利院老人李光荣的棺材没到位,一定要抓紧办好。他细心交代了工作上的每一件事,却只能心怀歉意看着自己的家人。宣恩县委宣传部的宋文说:“他就是这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走了,他的名字却永远刻在了大山人民的心中。”
在周国知同志纪念室里,有周国知使用过的工作笔记23本。这些大小不一、风格各异的笔记本里,记录了他从正式转为国家干部,到“生病打针”近20年来的工作足迹。这么多年从不间断,笔迹工整清晰,记录一丝不苟,从会议记录、调查笔记、财务账目乃至出勤状况,字里行间折射出他细致入微的作风和认真负责的态度,映照出他深怀爱民之心、时刻心系群众、扎实肯干、爱岗敬业、严于律己、甘于奉献的公仆情怀和崇高品德。
在他的笔记中,有一份治疗风湿的药方子,是为他妻子专门记下的。他家里老的老、小的小,妻子患有严重的类风湿病,而他工作兢兢业业,常常无暇顾及家人,包括家里的生产和生活;他对子女和亲属要求很严,有时甚至到了铁面无私的地步。作为为民典范,周国知公而忘私,无私奉献,同时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小小一个药方子,展示的是他对妻子的爱、对家庭的爱。
周国知的工作笔记,加起来有数十万字,这里摘录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
1989年8月17日
后坝乡8月16日晚上约4时至17日早上受风雨灾情况:勾腰坝村总受灾415亩,无收85亩。其中地膜315亩,无收31、5亩。重点是勾腰坝村2组、1组和大湾一带的8组。受灾的重点户有:1、勾腰坝村,2组黄青林8亩露播苞谷,全部吹完,并且门前2亩无一根站着。2组胡顶成,地膜4亩,吹了3亩……
(周国知时任后坝乡乡长。笔记记录详尽,体现的是他对群众冷暖安危的关心)
1997年12月31日
总结
本月共计31天,出勤31天。具体情况如下:1、参加乡县召开会议4天;2、下乡专抓计划生育16天;3、协助长坪尾期烟叶肥料收款3天;4、办公室业务办公8天。
(作为基层干部,尤其是农村基层干部,基本没有节假日的概念。这则笔记就是一个佐证)
2001年4月29日
当前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几个问题
一、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任务。1、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组织党内外干部和群众努力完成本单位的任务;2、组织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周国知干一行,学一行,精一行。从这两份工作笔记可以看出他对党的重大理论问题的关注,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视)
2002年7月21日
椿木营乡民政办福利院财务收支结算清单
一、收入来源合计24825、00元,其中:1、民政办出纳余额11625、00元;2、福利院出纳余额6500、00元;3、原张未然移交借款未入账3000、00元;4、应付长槽人畜饮水款3700、00元……
(人们总是交口称赞周国知,经手的账目清清楚楚,毫厘不差。从这份笔记,可见一斑)
(资料来源:①张曦、张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中国网、人民网2004年10月。②朱思雄、张志峰、何晶茹《组图:为民模范的真实记录——周国知工作笔记选登》,《人民日报》2004年10月12日第2版)
案例3张仁和——一位有着坚定信念的村支书
张仁和,福建宁化县石碧村党支部书记。一名普通村支部书记的名字在八闽大地广为传诵。时光倒流。2004年10月23日,一辆满载钢模的施工车爬坡时突然倾斜,钢模重重地撞在正在指挥村水泥路施工的支部书记张仁和的胸脯上。30分钟后,这位年仅38岁的汉子永远停止了呼吸。就在张仁和遗体火化的当天,村里十几名党员和群众代表提议:张仁和是为修村水泥路牺牲的,就让他最后走一走,看一看这条水泥路吧!村民们日夜奋战,在11月1日晚上9点半将水泥路全线铺通。在当地,喜事和丧事是不能一起办的,黑发人的葬礼要悄悄进行,更不允许白发人为黑发人送葬。然而为了送张仁和最后一程,这些禁忌全部被打破了。11月2日,在庆祝村水泥路铺通的鞭炮声之后,1000多名干部群众自发为张仁和送行,74岁的老党员张耀达为仁和扶灵,连成片的痛哭和哀乐声揪人心肺……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党支部书记,怎么在村民心中有这么重的分量?
1992年,时任石壁镇煤炭站站长的张仁和,被上级任命为石碧村党支部书记。当时的石碧村是全省最穷的村之一,村民人均收入还不到1000元,村集体账上一分钱都没有;也是县、镇两级挂牌的“治安综合治理”的重点村,全村520多户、2600多人,分为上下两片,彼此矛盾重重,宗族纷争激烈。
张仁和刚上任,一块硬骨头就等着他啃。经专家考证,石碧村被认定为中国汉民族客家民系的发源祖地。福建省和三明市决定在石碧村一带兴建大型的客家公祠和客家祖地,使之成为海内外客家文化交流、谒祖、寻亲、旅游的中心。为此,必须迁移规划区内300多座祖坟。“谁敢拆我家的坟,我就抬尸到谁家!”一向将祖房、祖坟视若命根的客家群众放出狠话。
“不会做群众工作,怎么能算是个共产党员!”张仁和说。他带着两委干部一户一户地做工作。一次、两次不成,就三次、五次。老党员张恩裕也曾是村里干部,在群众中素有威望,而他家就有4座坟要迁。张仁和把工作重点转到张恩裕家。被张仁和的诚意所感动,张恩裕不仅率先迁了自家的4座坟,还把全村的老村干、老党员组成一支工作队,协助张仁和做群众工作。凭着办事公道,对待群众耐心热心,短短几个月,300多座坟全部迁移,中间没有发生一起强行迁移、群众上访事件。
2004年正月初一早晨,张仁和一家团聚,准备给老父亲拜年,村里的特困户张银上气不接下气地跑来:“仁和,我母亲去世了。”
张仁和二话不说,一边掏出200元钱,一边准备出门。妻子见状拦住:“大年初一就去帮人办丧事,多不吉利!再说你这么多兄弟、侄儿来我们家和老父亲过年,你怎么能走!”张仁和急了:“我是村支书,我不去帮忙谁去帮忙!”那天,张仁和在张银家忙里忙外,直到下午才回家吃了一顿团圆饭。
走进张仁和的家,家具全是张仁和结婚时购置的,一个橱柜,一架缝纫机,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妻子几年来想买一台煤气灶,直到张仁和牺牲时都没有买成。村民们说,张仁和是村里最有能力先致富的人,但他心里牵挂的是全村贫困家庭的生活。
张耀达老人流泪告诉记者,他一家6口,儿子患有精神病,张仁和总是30元、50元给他资助。每年的春播和“双抢”季节,张仁和总是叫妻子秀荷和兄弟到老人家帮忙。看到老人碾米要到几里外的地方,张仁和自己掏出钱给老人买了一台家用碾米机。
张天光的哥哥嫂嫂去世后,他把年幼的侄儿侄女张雪金、张银根接来一起生活,十几年来,张仁和送钱送物,嘘寒问暖。2003年张银根考上北京的一所大学,张仁和还悄悄地从自家的存折里取出2600元钱给他作学费。这些年来,张仁和为这对孤儿资助了5000多元钱。
2005年3月12日,记者来石碧村采访时,看到张仁和的床头边依然整整齐齐摆放着被他折过页的《求是》、《农业科技信息》、《致富手册》等大量书报刊。“仁和不管晚上回来多迟,睡觉前总要看会儿这些东西。”妻子张秀荷说。
地处深山,交通不便,水土流失,资源贫乏,这是石碧村贫穷落后的客观条件。“不能想办法让群众致富,还叫什么党员!”张仁和执著地探索着,希望在阅读中得到启示。终于,一条重要信息就像一道闪电从他眼前划过:石碧村1000多亩耕地全部是一种富含磷、钾的红壤,而这种红壤极适合种植糯米。第二天他就向镇上有关技术人员请教,得知市场上糯稻价格每担比普通水稻高出20~30元。如果再能先种上一季优质烟,实施烟稻轮种,不仅地力得到充分发挥,而且还可少用肥料,成本大大降低。
从1992年下半年开始,张仁和就带领全村群众大搞产量颇高的“荆糯一号”和优质烟叶种植。为了提升烟叶价值,他还专门从县里请来农技人员手把手推广科学化、规范化的烟叶精烤。结果由他们创造出来的“翠碧一号”烤烟,成了云南、上海等地烟厂的抢手货。到2004年,全村烟叶种植已达1000亩,仅此一项全村农民人均增收就达680元。
张仁和揣着他们种出来的糯稻,到厦门、福州寻找订单。“这么好的产品,你有多少,我要多少!”厦门银鹭、福州亚亨等知名食品加工企业纷纷与他们签订了购销合同。石碧村10公里外就是江西省,张仁和带领村民办起了客家食品开发有限公司,专门收购、加工闽赣边界两地稻米。石碧村因此成为闽赣边界上的一个颇具规模的粮食集散市场。
上任伊始,张仁和就在两委班子里公开承诺:补贴最后领,差旅费最后报,甭管办什么事能省则省、能紧则紧。每次出差,事情能办完,他当天赶回家;没办完,就找到当地打工的老乡借宿,甚至挤工棚,从来不花公家的钱住宾馆下饭馆。
1995年,石壁镇街道拓宽,张仁和花3、6万元在镇上买了一块70多平方米的临街宅基地。那些天,夫妻俩乐融融地憧憬着:新房盖好后,一家人搬到楼上住,楼下自家店面秀荷做裁缝、卖服装。可就在这时,镇上税费征收任务又到了,村里征来征去还是差了近4万元。结果,张仁和竟瞒着所有亲人,悄悄地把宅基地转卖给别人,将这3万多元全部垫付了村里税费欠款。他说:“我是共产党员,吃亏受累的事当然我先上!”
2003年10月,他和其他3名村干部到省里争取新村建设项目。他们特地选择下午4点钟的车,第二天凌晨3点多到达。天蒙蒙亮,一行人就赶往办事地点门口。事情办完已到中午。午饭之后,他们就在附近的西湖公园长椅上休息了2个小时。下午4点再搭夜车返回石碧。如此来回1000多公里,他们4人竟没有在床上靠上一靠。
张仁和4岁时失去了母亲,是3个哥哥轮流拉扯他长大成人。1992年上任不久,村里准备将新建的机砖厂公开承包。二哥张仁勇找到他要求承包。“成呀。只要你出的标最高就包给你。”张仁和说。张仁勇后来果然以高出标底2万多的最高价接手下来。1994年5月,砖厂遭受特大洪水袭击,损失惨重。仁勇又找到仁和,希望承包款能减免一些。“那不成,合同上没有这条。”张仁和回答。
对村里的困难群众,张仁和却很慷慨。10多年来,为帮助困难群众,张仁和累计花费七八万元。
自打1992年当上石碧村党支书以来,每逢换届选举,张仁和次次满票当选。2000年1月,应亲戚之邀,张仁和与几个朋友合股开个米业加工厂并准备到深圳发展,因而辞去了支书一职。可才过几个月,全村群众和党员们联名写信到镇里,坚决要求上级再把张仁和派回来。这年10月,张仁和退出了每年有2万多元收入的加工厂股份,回到村里又一次挑起支书的重担。就在事故发生的前几天,他还动员3个哥哥再为修路捐助5000元……
(资料来源:①蔡小伟、赵鹏《一位基层共产党员的答卷——追记福建省宁化县石壁镇石碧村党支部书记张仁和》,人民网。②吴亮、姜克红、骆乐《千人自发送行村支书张仁和靠什么感动乡亲》,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