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荷兰
15580400000029

第29章 荷兰的文学(2)

印度尼西亚独立后,在印尼出生长大的荷兰作家或荷印混血种人作家写出了一批怀念印度尼西亚土地和人民的作品,其中有女作家德茂特(1888-1962)的《昨天》(1951),德内斯(1908-)的《退色的照片》(1954)和《荷属东印度之镜》等小说,以及斯塔尔(1925-)的描写从印尼回到荷兰的隐退者的剧本《最后的隐退者》(1958)和戴克(1925-)的剧本集《殖民主义者的末日》(1966)等。这些文学作品被人们称为“描写印尼的荷兰文学”而受到重视。

(二)荷兰的文学名人

1.马尔兰特

荷兰诗人。生于布吕赫,曾任马尔兰特地方教堂住持,1257年开始写骑士诗歌,大部分诗用佛兰芒文写成。主要作品有训诫性长诗《秘密中的秘密》(1266)、阐述自然发展史的《自然之花》、叙述圣经故事的《韵文圣经》(1271),以世界史为题材的《历史之镜》(1284)和抒情长诗《哎呀!马丁》(1291)等,后者以雅科布和朋友马丁对话的形式表达他对社会的不满,主张人人有饭吃、有衣穿的社会平等思想。

马尔兰特是荷兰文学史上的第一个诗人,是13世纪后半叶荷兰城市文学的代表。他的诗对人民大众进行启蒙教育,对荷兰文学语言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2.埃拉斯穆斯

荷兰文学家、语言学家。原名赫里特·赫立逊,生于鹿特丹,父亲是神父。从小生活在教会的孤儿院,曾在“共济兄弟会”的学校学习。1484年,起在斯泰恩寺院当教士,博览群书,攻读拉丁文和希腊文。1493年去巴黎一大学求学,1499年,赴英国牛津大学学习希腊文,成为《乌托邦》作者莫尔的密友。

他曾先后旅居法、英、德、意、瑞士和奥地利,1536年,病逝在巴塞尔。他是著名的人文主义者,他用拉丁文写的著名长篇讽刺作品《愚人颂》(1509),通过一个名叫“愚人”的妇女的自我吹嘘,揭露封建统治的罪恶,抨击教会的虚伪与偏见,对西欧反封建斗争,特别是对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起了积极作用。他的另一部重要著作是《对话集》(1518)。1514年,他将希腊文的《新约全书》译成拉丁文,于1516年出版,因而获得全欧声誉。荷兰著名诗人冯德尔称赞他“在鹿特丹树立了一座伟大的埃拉斯穆斯的金属雕像”。

3.冯德尔

荷兰诗人、剧作家。生于克仑一个小商人家庭。中年丧妻,子女年幼时也相继病逝。1610年,开始文学创作,他善于把抒情诗和悲剧结合起来创作诗剧,题材大多数取自《圣经》中的英雄故事或民族史。他创作了24部剧本,其中最优秀的是两大诗体悲剧:描写天使们反对上帝的《琉西发》(1654)和《流放中的亚当》(1664)。

人们常常把《琉西发》与英国诗人弥尔顿的《失乐园》(1667)相比。他的第一部诗集是《航海赞美歌》(1613)。其他较著名的诗篇有《欢迎弗雷德里克·亨利克凯旋赞美歌》(1629),送葬哀悼诗《可怜的孩子》(1632)、《牧童》(1665),教诲诗《圣坛的圣餐礼》(1645)和《教堂的荣耀》(1663)等。此外,他还写有《荷兰诗歌艺术导言》(1650)等散文。他被誉为“荷兰黄金世纪时期最伟大的诗人”。

4.比尔德狄克

荷兰诗人。生于阿姆斯特丹一税务官员家庭。青少年时期努力自学,并练习写诗,18岁时写了《诗歌艺术对政府的影响》(1774),获“勤奋出艺术”诗会的金质奖章。1776年在税务所当簿记员。1780年去莱登学习法律,后在海牙任律师和历史教授。

他主要写教诲诗和抒情诗,主要作品有抒情诗《祈祷》(1796)、《我的娱乐》(1779)、《离别》(1811)、《婚礼》(1812),教诲诗《学者的毛病》(1806),颂歌《拿破仑赋》(1806),诗体悲剧《弗罗里斯五世》(1808)和《第一个世界的末日》(1809)等。有“荷兰19世纪初叶文艺复兴新纪元的先驱者”之称。

5.戴克尔

荷兰作家。笔名穆尔塔图利。生于阿姆斯特丹一个商船船长家庭。1838年随父到荷属东印度群岛,先后在雅加达市、纳塔尔县、万鸦老市和安汶岛等地任监察员,最后任西爪哇勒巴克县的助理县长。

1856年,因反对本国的殖民政策以及荷兰殖民者和爪哇封建统治者的暴行,愤而辞职返国。他于4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他的反殖民主义的自传体讽刺小说《马格斯·哈弗拉尔,或荷兰贸易公司的咖啡拍卖》(1860)给他带来了声誉。这部作品揭露了经纪人和种植园主的凶残面目,抨击殖民主义制度,为贫困的和受剥削的人民呼吁,引起荷兰国会和社会舆论的注意,对荷兰的文学和殖民政策产生了很大影响。1862-1877年,他写了许多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讽刺性杂文,汇编成7卷的《观念集》,多方面地反映了他的社会观和文艺观。他认为文艺是教育人民的主要手段。

他在《关于千百万人的考察》(1870)一文中指出,必须推翻建立在压迫基础上的政权。1881年以“生多特”笔名发表预言诗《荷兰人在爪哇的末日》。此外,他还着有剧本《出色的新娘》(1864)和《皇家学校》(1872),长篇小说《情书》(1861)和未完成作品《沃特切·彼得瑟的历史》等。其中《情书》是用书信体写成,也带有自传性质,它和政论性小册子《论荷属印度的自由劳动》(1862)一书同样谴责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1924年,鲁迅曾将他的杂文《高尚生活》和《无礼与非礼》译成中文。

6.霭覃

荷兰诗人。生于荷兰西部哈勒姆一个富裕家庭。1878至1886年在阿姆斯特丹大学学医,同时从事文学创作,曾着有几部喜剧和讽刺诗集《科尔内利乐园的小草叶》(1886)。1885年和克洛斯、弗尔韦、佩克等青年诗人共同创办文学月刊《新向导》。曾发起以追求美学革新为中心的“荷兰19世纪80年代文学运动”。

1891年,他以14行诗体写成抒情诗《爱伦,痛苦之歌》。以后陆续完成散文诗《约翰跋妥尔》(又名《爱之书》,1892)、《影像和实质之歌》(1895),诗体悲剧《兄弟们》(1894),童话剧《理亚波》(1897),诗集《零星的韵言》(1898-1909)以及心理小说《死亡深渊》(1900)和《梦中的新娘》(1909)等。他的主要作品《小约翰》(1885)是一篇“象征与写实的童话诗”,具有“实际和幻想的混合”的艺术特色,它的中译本于1926年由鲁迅从德文转译而成。

7.费斯特代克

荷兰作家。生于弗里斯兰省的哈尔林根,1927年毕业于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系,后任随船医生。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1935年写成荷兰第一部反法西斯小说《德国女仆爱尔丝·波勒》。之后又写了不少优秀的历史幻想小说,其中有关于16世纪西班牙画家埃尔·格雷科和西班牙宗教裁判的小说《第五道封印》(1937),描写18世纪牙买加生活的《甜酒之岛》(1940),关于古希腊传说的小说《星群里的阿克泰翁》(1941),反映19世纪爱尔兰贫苦农民生活的《爱尔兰之夜》(1946),描写比利时1830年独立战争的《拜火教徒》(1947)以及《泰梅萨的勇士》(1962)等。

费斯特代克还着有诗集《伦勃朗和天使们》(1956),叙述荷兰画家伦勃朗的事迹。此外,他在文学评论、音乐、心理学、宗教等方面都有论著。费斯特代克一生共写了40部长篇小说、10部短篇小说集、30部评论和散文集、20多部诗集,有一定影响。

8.弗里斯

荷兰作家。生于弗里斯兰省一个农民家庭。1930年发表诗集《西方之夜》,获“多姆奖”。1931年,他开始写作长篇历史小说,发表了《伦勃朗》。后来写了两部内容联贯、描写农民生活和荷兰社会阶级斗争起源的长篇小说《苦难的土地》(1936)和《命运之轮》(1938)。

1944年德国法西斯占领荷兰期间,因参加抵抗运动曾被关进集中营。战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历史小说《自由披上了一袭红装》(1945)、《牧人,打死这些狼》(1946)、《火的洗礼》三部曲(1948)、《大阴谋》(1950)、《时代逃亡曲》(1952-1956),描写反抗德国法西斯斗争的小说《弗里斯兰邮车》(1948)、《红发姑娘》(1956)和《二月》(1962)等。他还选译了《中国唐代小说选》(1955),内收《古镜记》《李娃传》等17篇小说。编译《中国诗选》(1956),收入从《诗经》到毛泽东诗词的历代优秀诗篇。1958年访华,写有《人民公社》和《十三陵》等诗。他的作品译成中文的有描写比利时游击队“抗德斗争”的短篇小说《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