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几岁的男人,处世经验尚少,有时说话不看对象,常常让别人无法理解自己的本意,从而在无形之中与别人拉开了距离。反之,了解了对方的情况,并依据其情况,寻找与之相适应的话题和谈话内容,双方就会觉谈得比较投机。对方会觉得你是一个极具亲和力的人,从而愿意与你相处。
1.看对方的身份、地位说话
与上司说话,或是探讨工作,我们应该尽量向上司多请教工作方法,多讨教办事经验,这样他会觉得你尊重他,看得起他。所以,在工作中,在办事过程中,即使你全都懂,也要装出有不明白的地方,然后主动去问上司:“关于这事,我不太了解,应该如何办?”或“这件事依我看来这样做比较好,不知局长有何高见?”
上司一定会很高兴地说:“嗯,就照这样做!”或“这个地方你要稍微注意一下!”或“大体这样就好了!”如此一来,我们不但会减少错误,上司也会感觉到自身的价值,而有了他的帮助和支持,后面的事情就好办多了。
2.针对对方的特点说话
和人交谈要看对方的身份、地位,还要看对方的性格特点,针对他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说话方式,这样才有利于解决问题。
中国春秋时期的纵横家鬼谷子先生指出:“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辨,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利,与卑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意思是说:与聪明的人说话,须凭见闻广博;与见闻广博的人说话,须凭辨析能力;与雄辩的人说话,要切中要害;与地位高的人说话,态度要轩昂;与有钱的人说话,言辞要豪爽;与穷人说话,要动之以利;与地位低的人说话,要谦逊有礼;与勇敢的人说话,不要怯懦;与愚笨的人说话,可以锋芒毕露。
3.摸准别人的心理说话
东晋时,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当时,贵族们喜欢品评人物,有人问大将军桓温:“你觉得某某人怎样?”桓温刚要评论,又停下来看了看这个人,然后对他说:“你这个人喜欢传闲话,还是不告诉你为好。”
“言多必失。”是说如果一个人总是滔滔不绝地讲话,说多了,话里就自然而然地会暴露出许多问题。而且,你说的话多了,其中自然会涉及其他人。
孔子曰:“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对方若不是自己熟悉的人,你就畅所欲言,痛快一时,但对方的反应会如何呢?你说的话,是属于你自己的事,对方愿意听吗?彼此关系很浅,你与之深谈,显得你没有修养;你说的话,若是关于对方的,你不是他的诤友,不配与他深谈,忠言逆耳,显出你的冒昧。话非其人不必说;非其时,虽得其人,也不必说;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仍是不必说。
你已经过了“心里藏不住事儿”的年龄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里,都有一片私人领域,在这里我们埋藏了许多心事。心事是自己的秘密,只可留给自己,千万不要随便说出口,也许它会成为别人要挟你的把柄。到最后,追悔莫及。
很多人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心里藏不住事儿,有一点点喜怒哀乐之事,总想找个人谈谈。更有甚者,不分时间、对象、场合,见什么人都把心事往外说。
其实,这也没有什么不对,好的东西要与人分享,坏的东西当然不能让它沉积在心里,要说可以,但不能“随便”说,因为每个倾诉对象都是不一样的,说心里话的时候一定要有“心机”,该说则说,不该说的千万别说。
王平刚入职场时,怀着很单纯的想法,像大学时代对朋友无话不说一样,常将自己的一些经历及想法毫不设防地对同事讲。王平工作不久,就因出色的表现成为部门经理的热门人选。可他曾无意中告诉同事,他的父亲与董事长私交甚好。于是,大家对他的关注集中在他与董事长的私人关系上,而忽视了他的工作能力。最后,董事长为了显示“公平”,任命一个能力和王平差不多的职员为部门经理。
如果王平保护好自己的隐私,也许就能得到这个升职的机会。老板们都欣赏公私分明的员工,敬业不仅意味着勤奋工作,更意味着以大局为重,不把私事带到工作领域中来。
同事毕竟是工作伙伴,他们不可能像家人那样完全地包容你、体谅你。通常情况下,同事之间保持一种平等、礼貌的伙伴关系就可以了。而一些隐私的东西,除埋在心里之外,最好别拿出来示众。
一定要把握好保护隐私的尺度,那么到底哪些是要保护的隐私呢?
个人信息可分为绝对隐私、非隐私、相对隐私三大类,前两种较好把握。比如,会对工作产生重大影响的家庭背景、亲人朋友关系、情感,会影响他人对你的道德评价;与传统相悖的生活方式,与上司、重要人物的私交等信息,都是需要保护的绝对隐私。说话时,最好权衡利弊,全面考虑这些信息在曝光后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一件事在一个环境中说出来无伤大雅,但换一个环境则可能成为敏感“雷区”,这就属于“相对隐私”。要分清这类隐私,得先弄清你所处的环境。该如何面对相对隐私呢?切记一点,千万不要把同事当心理医生。
打好隐私保卫战,无论是办公室、洗手间,还是走廊,只要是在公司里,都不要谈论私生活;不要在同事面前表现出和上司超越一般上下级的关系;即使在私下里,也不要随便对同事谈论自己的过去和隐秘思想;如果和同事已成了朋友,不要常在其他同事面前表现得太过亲密;对于涉及工作的问题,要公正,有独到的见解,不拉帮结派。有些人喜欢打听别人的隐私,对这类同事要“有礼有节”,不想说时就礼貌而坚决地说“不”。
千万不要把分享隐私当成打造亲密同事关系的途径。同事也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的,都有着善良和平常的心计。我们不妨学着换位思考,站在同事的角度想一想,也许更能理解为什么有些话不该说,有些事不该让别人知道。全面地看问题,有助于你权衡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保护隐私,一来是为了让自己不受伤害,二来是为了更好地工作。不过,也没有必要草木皆兵,若对一切问题都三缄其口,也很容易让人觉得你不近人情。有时,拿自己的缺点自嘲一把,或和大家一起开自己的无伤大雅的玩笑,会让人觉得你有气度,很亲切。
取得口头上的胜利是做人的悲哀
有一种人,反应快,口才好,思维敏捷,在生活或工作中和人有利益或意见冲突时,往往能充分发挥辩才,把对方辩得脸红脖子粗,哑口无言。长此以往,这种人就形成了一个习惯:不管自己有理无理,一用到嘴巴,他绝不会认输,而且也不会输,因为他有本事抓你语言上的漏洞,也会转移战场,四处攻击,让你毫无招架之力。虽然你有理,他无理,但你就是拿他没办法。
在辩论会、谈判桌上,这种人也许是个人才,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场合中,这种人反而会吃亏,因为日常生活和工作场合不是辩论场,也不是会议室和谈判桌,你面对的可能是能力强但口才差,或是能力差口才也差的人,你辩赢了前者,并不表示你的观点就是对的,你辩赢了后者,只会凸显你仅仅是个好辩之徒且没有“心机”罢了。
而一般常见的情形是,人们虽然不敢在言语上和你交锋,但大家都心知肚明,反而会同情“辩”输的那个人,你的意见并不一定会得到支持,而且别人因为怕和你在言语上交锋,只好尽量回避你,如果你得理不饶人,把对方“赶尽杀绝”,让他没有台阶下,那么你已种下一棵仇恨的种子,这对你来说绝对不是好事。
波音人寿保险公司为他们的推销员定了一个规矩:不要争论!完美、有效的推销,不是辩论,也不要类似辩论。因为辩论并不能让人改变想法。
富兰克林常说:“如果你辩论争强,你或许有时获得胜利,但这种胜利是得不偿失的,因为你永远无法得到对方的好感。”
因此,你要好好考虑一下,你想要什么,是只图一时口才表演式的胜利,还是一个人的长期好感。
有好口才不是坏事,但运用不当则会坏事,因此你若有好口才,建议你:
1.把口才用来说明事理,而不是用来战斗。不过当有人攻击你时,你应当“自卫”。
2.有好的口才,也必须有好的内涵,否则别人会笑你全身只有舌头最发达。
3.要驳倒对方,保卫自己的意见时,点到为止即可,切莫让对方“无地自容”,换句话说,要给对方台阶下。
4.别人得罪你时,你虽理直气壮,但也不必把对方骂得狗血淋头。
5.若自己的观点错误,要勇于认错,并接受对方的观点,切莫用辩论的技巧死命反击,因为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强辩只会让人看不起你。
好口才再配上好的心机,这样的人无疑很有影响力,如果空有好口才而不知收敛,带来的损失无疑是巨大的。二十几岁的男人不要在嘴上与人争辩,用行动去赢得胜利。因为把“逞口舌之快”当成一种“快乐”,是做人的悲哀。
不要让嘴巴比脑子转得还快
大概没有谁会挖空心思去得罪别人,很多时候我们得罪别人不是出自内心的,而是自己在语言表达上出现了偏差,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语言表达的一点偏差便会导致意义的离题万里。若想减少这种不必要的麻烦,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不要让自己的嘴巴比脑子转得还快。
嘴巴比脑子转得还快的人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急智之才,脱口而出,出口成章,往往瞬间让人拍案叫绝;另一种是说话不经过大脑但天资有限的人,往往是出口伤人,有时会达到无法收场的地步。
前一种人是天才,这种人百里挑一,后一种人却是随处可见,一抓一大把。说话不经过大脑,极有可能得罪别人却不自知,等到明白过来后急着弥补时,往往是越急越坏事,到头来好话说了一大堆,人却得罪完了。
我们还是先看下面这则笑话:
一剃头师傅家被盗劫。第二天,剃头师傅到主顾家剃头,愁容满面。主顾问他为何发愁,师傅答道:“昨夜强盗将我一年的积蓄劫去,仔细想来,只当替强盗剃了一年的头。”主顾怒而逐之,另换一剃头师傅。这位师傅问:“先前有一师傅服侍您,为何换人?”主顾就把前面发生的事细说了一遍,这位师傅听了,点头道:“像这样不会说话的人,真是砸自己的饭碗。”
言者无心,可听者有意,几句不经大脑的话语,便产生了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误会,结果解雇了,这便是说话不经过大脑所付出的代价。
口不择言,嘴巴比脑袋转得还要快的人,就会闹出许多笑话,甚至得罪了别人却不自知。
南齐太祖萧道成提出要与当时的著名书法家王僧虔比试书法,君臣二人都认真地写了一幅楷书。然后齐太祖就问王僧虔:“你说说,谁第一,谁第二?”王僧虔不愿贬低自己,又不敢得罪皇帝,于是答道:“为臣之书法,人臣中第一;陛下之书法,皇帝中第一。”齐太祖听后,只好一笑了之。
王僧虔这种分而论之的回答是相当巧妙的,表面上是顾及了皇帝的尊严,君臣不能互相比较,实际上是回避了不愿贬抑自己,又不敢得罪皇帝的难题。真可谓是一举两得、一箭双雕。
古时候,吴国有个滑稽才子,名叫孙山。他与乡里某人的儿子一同参加科举考试。考完后,孙山先回到家,那个同乡的父亲就向孙山打听自己的儿子是否考上了。孙山笑着回答说:“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这便是“名落孙山”的典故的来历。
孙山的回答既委婉又含蓄,这种表达方式非但没有戳到别人的痛处,反而让别人对他的诙谐调侃佩服不已。即使那位父亲的儿子落榜了,也不会因为孙山的言语而受到刺激。这便是语言表达的魅力所在。
所以,在任何时候都要三思而后言,切忌让自己的嘴巴比脑子转得还快,否则,吃苦头的必定是你自己。
打圆场也有学问
人与人之间有时难免产生一种隔阂或交际阻碍,这时就需要故意设置一个“第三者”,即消除阻碍的中介。
人间需要“和事老”。充当这个角色的,是一些机智和超出常人口才的。有时候,双方陷入僵局,顾及脸面,谁也不愿做个姿态,给对方一个台阶。这时“和事老”就大有用武之地了。“和事老”最高超的功夫,就是打圆场。
所谓“打圆场”,是指交际双方争吵或处于尴尬境地时,由“和事老”出面站在第三者角度进行调解。
慈禧太后爱看京戏,高兴时常赏赐艺人东西。一次,她看完杨小楼的戏后,把他召到眼前,指着满桌子的糕点说:“这些赐给你,带回去吧!”
杨小楼叩头谢恩,但他不想要糕点,于是便壮着胆子说:“叩谢老佛爷,这些尊贵之物,小民不敢领受,请另外恩赐点……”
“要什么?”慈禧心情不错,并未发怒。
杨小楼又叩头说:“老佛爷洪福齐天,不知可否赐个字给小民?”
慈禧听了,一时高兴,便让太监捧来笔墨纸砚,举笔一挥,就写了一个“福”字。
站在一旁的小王爷,看了慈禧写的字,悄悄地说:“福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杨小楼一看心想:这字写错了,若拿回去必遭人议论,弄不好还有犯上之罪;不拿回去也不好,慈禧太后一怒就会要了自己的命。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他急得直冒冷汗。
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慈禧太后也觉得不好意思,既不想让杨小楼拿去错字,又不好意思再要过来。
旁边的李莲英脑子一动,笑呵呵地说:“老佛爷之福,比世上任何人都要多出一‘点’呀!”杨小楼一听,脑筋转过弯来,连忙叩首,说道:“老佛爷福多,这万人之上之福,奴才怎么敢领呢!”慈禧太后正为下不下台而发愁,听他这么一说,急忙顺水推舟,笑着说:“好吧,隔天再赏赐你吧。”就这样,李莲英使二人摆脱了窘境。
李莲英打圆场的功夫堪称一流,既消除了双方的尴尬,又让当事双方都对他心存感激。
凡事都有诀窍,打圆场也有打圆场的学问。归纳起来,打圆场的学问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说明实情,引导自省
当双方为某件小事争论不休,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纠缠不休时,“和事老”无论对哪一方进行褒贬过分的表态,都犹如火上浇油,甚至会引火烧身,不利于争端的平息。因此,“和事老”此时只能比较客观地将事情的真相说清楚,而不加任何评论,让双方消除误会,从事实中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或错误,引导他们各自作自我批评,使矛盾得到解决,达到团结的目的。
2.岔开话题,转移注意力
如果是非原则性的争论,双方各执己见,而这场争论又没有必要继续下去。那么作为“和事老”又该如何打圆场呢?如果力陈己见,理论一番,恐怕不会奏效。这时,不妨岔开话题,转移争论双方的注意力。
3.归纳精华,公正评价
假如争论的问题有较大的异议而双方又都有偏颇,眼看观点越来越接近,但出于自尊心,双方都不肯服输,那么“和事老”应考虑双方的面子,将双方见解的精华归纳起来,也将双方的糟粕整理出来,作出公正的评论,阐述较为全面的双方都能接受的意见。这样,就把争论引导到理论的探讨、观点的统一上来了。但不能“各打五十大板”。因为,所谓“各打五十大板”是不分青红皂白、是非曲直的,那样乱批一气不利于解决问题,是不可取的。
4.调虎离山,暂息战火
有的争论,发展下去就成了争吵,甚至大动干戈,如果双方火气正旺,大有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之势,“和事老”即可当机立断,借口有什么急事(如有人找,或有急电),把其中一人支开,让他们暂时分开,等他们火气消了,头脑冷静下来了,争端也就消除了。
其实,“和事老”还有一层更高的境界,那就是在平息事端之后,不居功,不自傲,不盛气凌人。他可以把事情做得浑然无迹,并且是“人情做到底,送佛到西天”,把面子还给别人。
当然,打圆场的方法还有很多,关键在于你的随机应变和临场发挥能力,这既是要求你对口才和智慧的综合运用,也是会做人的一种表现。打圆场,互不得罪是一条重要原则,只有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上才能得人心。
用弹性语言解决关键问题
有这样一个善于闪躲质问的人,他回避问题的本领简直让人叫绝。例如,如果有人问他:“你可曾读过《堂吉诃德》?”他会回答:“最近不曾。”其实他根本没读过,然而谁会杀风景地去破坏融洽的谈话气氛呢?
还有一次,有人问他可曾读过但丁《神曲》中的《地狱篇》,他回答:“英文本没读过。”旁人不禁肃然起敬。他这句百分之百的真话会让人产生两种误解:他读过这诗篇,他精通14世纪的意大利文;他是文学纯粹主义者,不屑读翻译本。真高明。
毫无疑问,这个人是个说话高手,他正是利用了弹性语言的妙处为自己成功化解了对方的疑问。
在生活中还常常会出现这么一种情况,正面回答别人的问题不行,反面回答对己也不利,不回答根本就做不到。面对这种让人颇伤脑筋的问题,最佳的办法便是采取迂回的战术,让语言保持适当的弹性,使别人的问题有如打在海绵上一样。这是一种高超的说话技巧,有心之人可以尝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大家都知道一个人如果吃得不卫生,便极可能生病,这叫做“病从口入”。与之相对应的是,一个人如果说话不注意分寸,不懂技巧,便极有可能得罪别人而遭殃,这就叫做“祸从口出”。想要避免“祸从口出”并不难,关键还在于让语言保持一定的弹性。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百兽之王的狮子想吃其他兽类,但得有借口。于是张开大口让百兽闻自己的嘴巴是香还是臭。首先是狗熊,它闻后如实地说:“有股肉的腥臭味。”
狮子怒道:“你不尊重我,留你何用!”将它吃掉了。
第二天,轮到猴子来闻。鉴于头天狗熊的教训,它乖巧地说:“哟,好一股肉的清香味啊!”
狮子又怒道:“你溜须拍马,留你何用!”又将它吃掉了。
第三天,轮到兔子来闻。它知道,说臭要被吃掉,说香也要被吃掉,于是它凑到狮子嘴边,故意闻得十分认真,但却老不开口说话。
狮子急了,催它快说。
它便说道:“报告大王,我昨晚受了风寒,感冒鼻塞,闻了这么久,实在闻不出是臭还是香。等我好了,鼻子通了,再来闻吧。”狮子无奈,只好放了它。
兔子在这里巧妙地回避了狮子所提出的问题,而用“无可奉告”来表明自己的态度,这种走“第三条”道路的方法,实在是它求得生存机会的唯一出路。
另外,当你想指出别人某些缺点的时候,最好也不要直接说出来,而要避开问题的关键,换一种方式来表达。
巧妙回避不宜直言的问题,还有很多种不同的方式,你可以采用类比的方式,借助事实说话,也可以含糊其辞,在一些不必要、不可能或不便于把话说得太实、太死的时候,利用“模糊”语言让你的表意更有“弹性”。这样就会让别人的问题有如打在海绵上一样,瞬间失去冲击力。这种说话的技巧如若合理运用,便能化解生活中的许多烦恼和尴尬,也能将即将到来的祸端化解于无形。
应对十种不同类型的人的说话技巧
二十几岁男人和别人沟通的时候,首先要看对方是什么人,因为每个人的脾气秉性不同,所以别人能接受的说话方式也不一样。
我们必须先控制自己的情绪,同时还要消除“自我限制”的心理,因为自我限制往往使人作茧自缚,无法放开手脚,说话也不会有创造性的成果。
与人交往时,倘若能够明白对方属于何种类型,说起话来就比较容易了。
1.沉默寡言的人
和不爱说话的人交谈,实在是非常吃力的事情,因为对方太沉默,你就没办法了解他的想法,更无从得知他对你是否有好感。
对于这种人,你最好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让他明确表示“是”或“不是”,“行”或“不行”,尽量避免迂回式的谈话,你不妨直接问:“对于A和B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较好?是不是A方法好些呢?”
2.草率决断的人
这种类型的人,乍看好像反应很快,他常常在交涉进行到最高潮时,忽然作出决断,给人“迅雷不及掩耳”的感觉。由于这种人多半性子太急,因此,有时候为了表现自己的“果断”决定就会显得随便而草率。
像这样的人,经常会“错误地领会别人的意图”,也就是说,由于他的“反应”太快,经常会对事物产生错觉和误解。如此,虽使交涉进行得快,但草率作出的决定,多半会留下后遗症,招致节外生枝。
因此,与这种人交谈时,最好把谈话分成若干段,说完一段之后,马上征求他的意见,没问题了再继续进行下去。总之,你即要瞻前还要顾后,如此才不至于发生错误,也可免除不必要的麻烦。
3.固执的人
固执的人是最难应付的。他们自己的原则性太强,尽管连他们自己在坚持什么他们有时都不知道,所以无论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只知道坚持自己的观点,死硬到底。因此,在和这种人说话的时候,千万要记住“适可而止”,否则,谈得越多、越久,心里越不痛快。
对付这种人,你不妨抱定“早散”、“早脱身”的想法,随便敷衍他几句,不必耗时费力,自讨没趣。
4.死板的人
这种类型的人,就算你很客气地和他打招呼、寒暄,他也不会作出你所预期的反应来。他通常不会注意你在说些什么,甚至你会怀疑他听进去没有。
和这种人交谈,刚开始多多少少会感觉不安。
遇到这种情况,你就要花些时间,仔细观察、注意他的一举一动,从他的言行中,找出他所真正关心的事来。你可以随便和他闲聊,只要能够使他回答或产生一些反应,那么事情就好办了。接下去,你要好好利用这一话题,让他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每一个人都有感兴趣、关心的事,只要你稍一触及,他就会滔滔不绝地说下去,此乃人之常情,所以你必须好好把握并利用这种人性心理。
5.自私自利的人
这种人心中只有自己,凡事都将自己的利益摆在前头,要他做些于己无利的事,他是绝不会考虑的。
但是,当你不得不求他的时候,只有暂时按捺住自己的厌恶之情,说话要顺水推舟、投其所好。当他发现自己所强调的利益被肯定了,自然会表示满意。
6.行动迟缓的人
对于行动比较缓慢的人,交谈时最需要耐心。
遇上这种人你绝对不能着急,因为他的步调总是无法跟上你的进度,换句话说,他是很难达到你的办事标准的。所以,你最好按捺住性子,拿出耐心,言谈上永远别透出恼火的意思,并且尽可能配合他的情况去做。
此外应该注意的是:有些人言行并不一致,他可能处事明快、果断,只是行动不相符罢了。
7.深藏不露的人
这种人轻易不让别人了解他的心思,或知道他在想些什么,有时甚至说话不着边际,一谈到正题就“顾左右而言他”。
与这种人打交道时,你只需把自己预先准备好的资料拿给他看,让他根据你所提供的资料,作出最后的决断。
人们多半不愿将自己的弱点暴露出来,即使在你要求他供出答案或作出判断时,他也故意装作不懂,或者闪烁其词,使你有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其实这只是对方伪装自己的手段罢了。
8.毫无表情的人
人的心态和感情,常常会通过面部表情显现出来,所以在与人交谈的时候,这些往往可以作为判断情况的工具。
然而,有些人却毫无表情可言,也就是说,他的喜怒是不形于色的,这种人不是深沉的就是呆板的。当你需要和这种人进行交谈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特别注意他的眼睛和下巴。
与这种人沟通,别被他的表情吓住,一定要放松,从容不迫。但要注意的是,当你明白对方的反应可能是受自己的应对态度所影响,进而影响到结果时,就不得不特别注意、研究一下自己的言行举止了。
9.过分糊涂的人
这种人一开始就没弄懂你的意思,即使你和他长时间频繁地接触,结果也是枉然。
小李经常光顾一家书店,其中有一位女店员,常常在小李讲明要购买的书时,还糊里糊涂地弄错。像这种错误,一般人难免犯个一两次,但像她这样经常犯错,就有点不可原谅了。因为小李是这家书店的常客,老是遇到这种事情,心里就觉得不太舒服。终于,有一次小李把这些告诉了书店经理,没多久,这位女店员就被辞退了。
经常犯错的人不外两种:一种是自己从来不知反省;另一种则是理解能力差,完全没听懂别人的谈话。
10.傲慢无礼的人
这种人自视清高、目中无人,时常表现出一副“唯我独尊”的样子,是最不受欢迎的人。但是,当你不得不和他接触时,你该如何对付他呢?
对付这一类型的人,说话应该简洁有力,最好少跟他啰唆,所谓“多说无益”。因此,你要尽量小心,以免掉进他的圈套。
能说会道不仅要有嘴上功夫,更要有“见人下菜碟”的能力,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方法应对。
二十几岁,要懂得塑造你的影响力
为什么要有影响力
影响力是一种独特的魅力,时刻影响着周围的人,并且给予对方一种神奇的力量,甚至可以影响身边人的终生。有影响力的人,往往也是社会中最具成功素质的人。
有影响力的人既能作出工作成绩,又能给人鲜明的印象。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二十几岁的男人,要想成为一个管理者,要想充分地去影响他人,首先做事必须有效能。“效能”有两个含义:切实地达到目标或产生所要求的绩效,以及创造一个鲜明印象的能力。就长期而言,有效管理者追求的是用适当的方法去做适当的事。
很多人认为,高效能就代表了成功。我们需要对成功再下一个定义。如果成功仅属于晋升到组织顶峰的总裁、领导,则成功的机会就太少了。有很多年轻人没有这种机会,完全是因为金字塔的顶端太狭窄了,当大家争先恐后地朝上挤的时候,总要有人被挤出来。当然也有很多人在某些特殊领域中可以有所成就,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就不再以谋求高位的方式去追求成功了。我们应该承认这种人同样表现出了效能,因此他们也是成功的。
实际上,处于企业组织中的每一阶层的每一个人,都曾经在某个阶段表现出了他们在自己工作领域的效能。应该说他们在这个阶段有出色的工作绩效,也就是说他们创造了一种鲜明的印象。
成功地影响别人意味着:得到的结果能满足对方正当的需求。这里的“正当”一词非常重要。如果你遇到一个武装劫机分子,他以乘客作为人质,要挟飞机飞往另一机场降落,这就是一个不正当的要求。如果一个团队成员要求你批准他8月份休假——因为他的孩子那时放假,对他来说这是正当的要求。但你可能认为这不是一个正当的要求,因为其他的团队成员可能会效仿他的做法,都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同时,要把成果维持下去,一件事情看上去在一段时间内达到了一个好的结果,但却不能维持下去的影响不是有效的影响。比如,你和一个团队成员达成了协议,他同意重做一项工作,但后来又反悔了,你只能算是个失败的影响者。
在影响他人的过程中,把“强权就是公理”作为影响别人的手段注定是要失败的。人们表面上同意或是赞许,但时间一长,麻烦就会出现。总是强迫员工执行命令的老板短期内可能会取得效益,但时间一长,员工只会有一种反应——离职、抱怨,或是搞破坏。当一方强迫另一方做事时,双方间的信任关系就毁了,而且很难恢复。
所以二十几岁的男人要懂得,影响别人不是强迫别人接受你的观点、不断地唠叨直到别人同意、讨价还价、明知别人有错但却屈从、争论等。影响别人可以给予对方建议,施加影响和提建议非常容易混淆。当给予建议时,大家的出发点是想要避免触及问题的本质而给别人带来痛苦。大家觉得自己是明智的,对别人是有帮助的,但实际上都不是。给予建议有好坏两方面的动机,积极的动机是大家希望帮助别人,消极的动机是大家想通过机械的建议来控制别人。
其实,这种事情并不少见,它广泛地存在于各大公司之中。不仅如此,还广泛地存在于日常的人际交往当中。
好形象是影响力的潜在资本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想追求完美的人生,但很少有人真正去注意自己在社会交往中的形象。这种形象不仅仅是仪容仪表的刻意修饰,更是温和的性格、积极的心态、文雅的修养带给人的影响力。
古代哲人穆格发说:“良好的形象是美丽生活的代言人,是我们走向更高阶梯的扶手,是进入爱的神圣殿堂的敲门砖。”
同是人生,有人潇洒,人见人爱,有人却哀叹自己满腹才学,无人赏识;有人展现真我,活出精彩,也有人怨苍天无眼,命运不济。为什么同样的人生,却有着不同的境遇、不同的结果呢?
一个注意形象并自觉保持好形象的人,总能在人群中得到信任,总能在逆境中得到帮助,也必定能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找到发挥才干的机会,最终做到时刻用自己的风采、魅力影响别人,活出真正精彩的人生。
所以,二十几岁的男人要知道,好形象是一种资本,充分利用它不仅能给你的日常生活添色加彩,更有助于提升你的影响力。
宋庆龄女士是全世界人民公认的伟大女性,她除了拥有崇高的品质、高尚的人格外,还具有美好的仪表形象。
美国作家艾斯蒂·希恩曾在作品里这样描写她:“她雍容高贵,却又那么朴实无华,堪称稳重端庄。在欧洲的王子和公主中,尤其年龄较长者的身上,偶尔也能看到同样的影响力。但对这些人而言,这显然是终生培养训练的结果,而孙夫人的雍容华贵与众不同,这主要是一种内在的影响力。它发自内心,而不是伪装出来的。她的胆略见识之高,人所罕见,从而能使她在紧要关头镇定自若,同时,端庄、忠诚和胆识又使她具有一种根本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消除人们由于她的外表而产生的那种柔弱羞怯的印象,使她具有坚毅的英雄主义的影响力。”
领导者具有好形象,除了能展示个人的气质风度外,更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形象是人生的一种潜在影响力,宋庆龄女士的一生就印证了这个观点。
由于我们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所以我们每个人的形象,无论好坏,也都充满着独特影响力。因此,形象是每个人向世界展示自我的窗口、向社会宣传自我的广告、向别人介绍自我的名片。别人从我们的形象中获取对我们的印象,而这个印象又影响着他们对我们的态度和行为。同时,每个人都在这个最基本的互动过程中追逐着自己人生的梦想,实现着生命的价值。
良好的形象还有助于人际关系,营造和谐气氛,令你在社会中左右逢源、无往不利,从而促进你的成功。
红顶商人胡雪岩有一次面临经商上的一个很大危机。他在上海新开的商行遭到当地商人的联合挤兑,不久就波及大本营杭州。一些大客户生怕胡雪岩垮台,闻风而动,都准备中止和他的往来。
这天胡雪岩从上海回来了,他们悄悄躲在暗处观看,估计会看到胡雪岩灰头土脸的样子。结果他们失望了,他们看到了一个衣甲鲜亮、精神抖擞的胡雪岩。
他们还不放心,又跟踪胡雪岩到他的商行去。他们认为胡雪岩会暂停生意,进行整顿,可是胡雪岩的商行不仅没有关闭,而且他还亲自坐镇,在商行里悠然自得地喝起茶来。这一下子令他们糊涂了,一个人遭受这么大的打击,竟然还能够如此的镇定从容?最终,胡雪岩的气度征服了他们,他们又对胡雪岩恢复了信心。
其实,当时胡雪岩的处境很艰难,他就是凭着坚如磐石的好形象,才稳住了局面。
每个人都应该明白:如果能够充分运用好形象,将有助于提升你的影响力,促进你的成功。
有人说:“形象是一个人的招牌,坏形象会毁了你的一生,而好形象会令你的影响力迅速提升。”这句话一点也不错,尤其在今天这样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同时又被利益驱使着,犹如急流中旋转的浮萍。而在此时此刻,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认真地树立起自己的好形象,那就好比给自己的人生打造了一块金字招牌,能令你在风高浪险的生命历程中从容地经营人生,从容地成就人生。
男人的风度,成功的高度
有很多事情看起来和书上讲的礼仪、礼貌好像没有太大的关系,似乎是一件不足挂齿的小事,但是,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小细节却反映了一个人的修养,没有修养的举止会摧毁生活中的一些快乐,彻底改变人们对你毫无瑕疵的外表的看法。
劳格娅从香港总公司到北京分公司出差,在国贸大厦里等电梯,待电梯停下,她正要进门,一个头发油亮、穿着西服的男人一个箭步抢到她的前面。等进了电梯,她看清楚了,那是一个外表英俊的男人,他坦然、自信,根本不知道他的举动给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劳格娅说:“如果没有这个猴子般的举动,我会认为他是一个有影响力的男人,但是我真为他的外表可惜,为他作为一个穿西装的男人而感到可怜。”今天,劳格娅已经定居国内,在现代化的大厦里工作,她对于这种现象已经习以为常。她说:“过去出门时,我以为前面的男士会像海外的绅士一样为我开门,结果我常常被门撞到鼻子。现在我已经培养起了绅士风度,习惯为身后的男士拉开门,不过,我很少得到‘谢谢’的回报。”
有的人的穿戴和外表包装是世界一流的,可是他的行为、举止和修养却不能反映他外表的质量。有很多人把形象设计的概念理解为外表包装和视觉感官上的提升,而根本不注重自身内在的修养,这不是形象设计的全部内容。形象设计的包装是简单的,而提高和改善人的内在修养却是复杂的、深刻的、全面的、长期的。个人的修养包含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情操的升华,它还包括对人们心理的理解,对人们行为动机的理解和对基本人性、人格、社会、文化等的理解,以及对此作出的相应的反应。它需要你有能力理解他人的心理反应,预测产生的结果及你的行为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有人说:“只有琢磨墨香之后,才能成为真正的人。”当你有了有风度的举止,会让你从平凡中脱颖而出,与此同时,你的影响力也会随之提升。
很多有影响力的男人会认为,这看起来是一个无关紧要的细节,却让人上纲上线到“修养”的问题上,未免有些小题大做了。但是,仔细想一想,我们生活中大部分的快乐都是通过有修养的行为得到回报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从内心判断、评价一个人。陌生人的一个微笑、一句真诚的感谢,立刻会赢得我们由衷的赞赏:“真有修养,真有礼貌。”同样的道理,无论你是什么人,在做什么,每一个场合,每一分钟,只要有人存在,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表现着自己的修养,人们根据你的举动来判断你是否有修养和影响力。其结果再简单不过了:有修养和影响力,人们就喜欢你;没有修养和影响力,人们就厌恶你。
在任何场合,不要以为穿戴得如同世界名牌大会展就能够表现出卓越的修养,就能够展现出良好的形象。优秀的外表包装的确能够引人注目,但是,相应的举止和修养才真正让我们脱颖而出。然而,很多外表“卓越不凡”的人的举止却对不起他昂贵的外装,他们留给别人的印象并不是杰出的外表、有修养的举止,而是自私的、缺乏教养的、让人反感和憎恶的低劣举动。
修养常常不在大事上,而是反映在那些你从来都漫不经心的小节上。你以为没人在意,但这只是你在掩耳盗铃。
修养体现在我们的一举一动之中,有标准的社交举止的人并不一定就有修养。这让很多有影响力的人感到困惑,一些人幼稚地以为强干、威力、尖锐的做事方法就能获得别人的重视和尊重,“据理力争”、“得理不饶人”、“痛打落水狗”的行为和咄咄逼人、气势汹汹的态度,并不会增加你的影响力。在文明社会里,一个有风度、高尚、让人尊重的形象,绝不会来自强暴、争斗、金钱的堆积和权力的掌握。因而,有人总结道:“有钱买不来影响力。”宽容、大度、得理饶人的处世态度,比你懂得如何欣赏战国时代的古董更让人尊重。
我们应该念念不忘,我们的生活是由各个微小的细节组成的,细小的事物总能够引发出伟大的结果。恶劣的小节,也会导致恶性的影响,留下恶性的印象。小事不为者,大事难成。对于修养小节视而不见,疏而忽之,久而久之,就会自然而然地养成恶性的习惯,而习惯又会渗透到思想意识中去,它不但会导致恶性的、愚蠢的、堕落的思维方式,还会污染一个人的灵魂。
到底什么才是有风度的、有修养的举止呢?有风度绝不是矫揉造作,对于很多没有良好的内在修养的人来说,刻意地寻求有风度的举止,确实会显得装腔作势、东施效颦。修养是一种忘我的境界,在这个境界中,你自然、朴实无华的举止会处处流露出高雅。真正良好的修养并不是体现在外表上,人们只看见一个有教养的人举止高雅,却没有看到内在的实质。有修养的举止,是利用外在的一举一动来传达我们内心对别人的尊重和影响力的一种方式,它源于对事理、人情的通达。有修养的举止能够影响到我们的外表。修养的培养来自于不断的实践和观察,就像其他的良好习惯一样,要想有这样的影响力,你必须不断地实践。
如何让别人追随你的思想
二十几岁的男人,脑海里有很多的想法和创意。但是这些想法往往会被周围的一些老经验所压抑,最终沉寂在大脑之中。那么如何让自己的想法不被别人所改变呢?以下的一些建议可以帮助你有效地提升影响力。
1.从思路开始
要改变他人的想法,让对方按照你的思路来思考问题,这不能靠强制的命令来实现,而需要一些有效的技巧来一步步地影响他们。下面有几种方法值得参考:
(1)问封闭式问题。封闭式问题是与开放式问题相对的一类问题,这类问题的答案往往是“是”或“不是”,“有”或“没有”,等等,答案只是有限的几个选择。封闭式问题与开放式问题有不一样的作用,封闭式问题可以用来得到你预先设想的答案,例如,你问对方“你有没有结婚?”对方的回答可能是“有”或是“没有”,这两个答案都是你事先可以预见的,你可以事先就想好如果他回答“有”,你如何继续提问;如果他回答“没有”,你又怎么继续提问。预先设计好的一系列封闭式问题,可以非常有效地引导对方的思路。
(2)6 1法则。在沟通心理学上有一个重要的“6 1”法则,用来说明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在被连续问到6个做肯定回答的问题之后,那么第7个问题他也会习惯性地做肯定回答;而如果前面6个问题都做否定回答,第7个问题也会习惯性地做否定回答,这是人脑的思维习惯。利用这个法则,你如果需要引导对方的思路,希望对方顺从你的想法,你可以预先设计好6个非常简单、容易让对方点头说“是”的问题,先问这6个问题作为铺垫,最后再问一个最重要和关键的问题,这样对方往往会自然地点头说“是”。
(3)目的架构。目的架构式谈话就是在一开始就与对方明确这次谈话双方共同的目的,这会很快地将对方的思路引向真正有价值、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地方。例如,两辆车发生追尾事故,车子都有了破损,两辆车的司机都很气愤,往往一下车就吵架。如果其中一位能使用目的架构,问对方:“这位先生,你觉得我们现在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呢,还是吵架呢?”这个问题指出了两名司机重要的不是吵架,而是解决问题,然后继续各自的行程。那么双方的争吵可能会立即终止,因为目的架构将对方的思路完全从争吵的状态引到了解决问题上面来。
(4)提示引导。提示引导是一种语言模式,用来影响对方的潜意识,使对方不知不觉地转换思路。这种语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先用语言描述对方的身心状态,然后用语言引导对方的思考或是生理状态。例如,你可以说“当你开始听我介绍这个房子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住在这个房间里会很舒服”、“当你考虑买这辆车的时候,你就会想到带着你的太太和孩子开这辆车兜风是多么开心的事情”,等等,这些都是提示引导的语言模式,其中“当……你就会……”是标准的句式,“当”后面是描述对方的身心状态,“你就会”后面是你引导对方进入的状态或思路。
让对方顺从你的思路,重要的在于引导。改变别人之前,先改变自己的策略去接纳别人,再把对方引向你所希望的地方。这就是影响他人的一种策略。
2.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即使是一个没有野心、最保守的人,也希望自己能够受人尊重,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想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
对于这种感觉第一次对自己内心造成的震撼,迈克逊至今还印象深刻。
每个人都想受到尊重。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想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一旦这个信息植入你的思想,你会深刻地了解人为什么会作出某些事的原因。如果你把每一位自己所遇见的人,当做全世界最重要的人物来看待,那么你就会把对方当做你心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来与他沟通。
如果要做一个有影响力的人,在领导别人之前,你首先要爱他们。人们一旦了解你对他们是真心的关怀,他们对你的感受就会改变。
向别人表达关怀不是容易做到的一件事。如果你想要帮助其他人,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就要保持笑容、分享、给予。倘若有人打你一巴掌,你还得把另一边脸颊送上去让他再打一巴掌。这是正确的待人态度。更何况,你不清楚在你自己影响力的范围内有谁会站起来,改变你和其他人的命运。
3.了解别人思考的内容
每个人在不同的时刻所思考的内容是千差万别的,了解他人的所思所想,才能更好地了解他的需求和问题,从而引导他的思考方向,并且影响他人。了解他人思考内容有以下几种方法:
(1)保持空杯心态。它是一种理智和尊重对方的沟通状态。无论对方告诉你他的想法是什么,都要用最为冷静的态度去耐心地倾听,既不打断,也不做任何评论。把自己杯子里的水倒光,使自己的杯子空出来,才能更好地去装别人要给你的东西。因为每个人的想法都值得尊重,即使他们的想法是错误的,也可能为你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所以,保持空杯这一谦虚的心态,才能吸收到对方更多的思想和掌握影响他人的方法。
(2)耐心地复述确认。在耐心地倾听完对方说的话之后,简单复述一遍对方所说的重点。这是为了防止误解或曲解对方的意思。歧义经常会使我们无法很好地理解对方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去复述确认既能够表示你对对方的尊重,同时也使术语、省略语、方言等所造成的语言障碍得以解除,使你所接收到的信息更为准确和完整。例如,你可以说“你说的意思是……对吗”,或者“让我来重复一下你的意思,你看看对不对?你的意思是……是吗”,等等。复述确认应该成为谈话中的一种习惯,它会大大提高沟通的效率,同时,也为影响他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开放式的问题是吸收对方信息的最好方法。好的问题往往能掌控一个人的思考,因为思考本身就是一种问答过程。开放式的问题可以有很多种,像“你为什么这么想”、“你喜欢什么运动”,等等,这些问题的共同点是它们能打开对方的思路,使对方告诉你更多的想法;同时,这样的问题可以令对方更多地谈论他们自己,说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事情,或是去思考一些他们可能很少去思考的问题。其实,这也是影响他人的一种方法。
(4)不要臆测对方的想法。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有时也是沟通的障碍。如果我们仅仅根据对方的话来直接做判断,或者连对方的话都没有听完就做判断,那么误解对方的可能性就会非常大。随意猜测对方话语的意思,以自己的观点去理解对方的意思,很有可能造成沟通障碍。因此,要时刻牢记:不要去臆测对方的想法。
了解对方的思考内容需要的是耐心和细致,这是引导他人思考必不可少的步骤。同时,了解对方的思考内容,可以为影响他人奠定基础,这样也可以更好地把握对方的心理。
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在我们周围,有很多人认为,学习只是青少年时代的事情,只有学校才是学习的场所,自己已经是成年人,并且早已走向社会,因此再没有必要进行学习了。
剑桥大学的一位专家指出:“这种看法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其实是不对的。在学校里自然要学习,难道走出校门就不必再学了吗?学校里学的那些东西,就已经够用了吗?”
其实,学校里学的东西是十分有限的。工作中、生活中所需要的相当多的知识和技能,课本上都没有,老师也没有教给我们,这些东西完全要靠我们在实践中边摸索边学习。
近十年来,人类的知识大约是以每3年增加一倍的速度在提升。知识总量在以爆炸式的速度急剧增长,知识就像产品一样频繁地更新换代,使企业持续运行的期限和生命周期受到最严厉的挑战。据初步统计,世界上IT企业的平均寿命大约为5年,尤其是那些业务量快速增加和急功近利的企业,如果只顾及眼前利益,不注重员工的培训学习和知识更新,就会导致整个企业机制和功能老化,成立两三年就“关门大吉”了。
根据剑桥大学的一项调查,半数的劳工技能在1~5年内就会变得一无所用,而以前这些技能的淘汰期是7~14年,特别是在工程界,毕业后所学还能派上用场的不足1/4.
因此,学习已变成想成功人士的必要选择。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句古语也可以用在人的智力增长上。你只有不断学习新东西,才能保持思维的灵动,也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被淘汰。
系山英太郎,一位在日本政商界呼风唤雨的显赫人物,30岁即拥有了几十亿美元的资产;32岁成为日本历史上最年轻的参议员。2004年《福布斯》杂志全球富豪排行榜显示,系山英太郎个人净资产为49亿美元,排行第86位。他的赚钱秘诀何在?系山英太郎回答道:“不断学习是制胜的法宝。”系山英太郎一直信奉“不断学习新东西”的信念,碰到不懂的事情总是拼命去寻求解答。通过推销外国汽车,他领悟到销售的技巧;通过研究金融知识,他懂得如何利用银行和股市让大量的金钱流入自己的腰包……即使后来年龄渐长,系山英太郎仍不甘心被时代淘汰。他开始学习电脑,不久就成立了自己的网络公司,发表他个人对时事问题的看法。
即使年经已经很大,系山英太郎依然勇于挑战新事物,热心了解未知的领域。正是凭借不断学习新东西,系山英太郎让自己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之上。所以,如果你想事业有成,如果你想使自己的人生富有意义,就应该像系山英太郎那样,把不断学习新东西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
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学习要讲究方法,不讲方法地死读书,就算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任何价值,更谈不上取得成功。有效的学习方法有以下几种:
1.兴趣法。“好知之不如乐知之”,就是说我们越喜欢某一事物,就越容易接近和接纳它。
兴趣是人们行动的一种动力。只要对某些知识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去理解、记忆、消化它们,并会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推广、运用,从而做到精益求精、推陈出新,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因此,我们在学习某一知识前,首先要建立对它的兴趣,以达到掌握的目的。
2.理解法。人都有对事物进行判断的能力,对某一事物或某一知识有认识,就会很容易地把它变成自己的知识,否则,就需要花很多的额外工夫。比如“井底之蛙”这一成语,我们可以想象一只健康的青蛙坐在一口深井里,眼睛直瞪瞪地望着井口发呆,而井口外面,则是白云、蓝天,井底则有青草、水、昆虫。虽然这只青蛙身体健康,不愁吃喝,然而它却呆呆的,为自己见不到外面的大好风景而发愁。这样一理解,“井底之蛙”的含义就非常清楚了。
3.联系法。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普遍联系的,正如自然界的食物链:兔吃草,而兔又被鹰或狼吃,狼又被虎吃,而鹰和虎死后,其尸体又腐败变质,供草吸收营养成分。在这几种动植物之间,就形成了一个食物链,它们就构成了互相联系的一个整体。如果草绝,则兔就会亡;反之,如果兔多,则草就会被大量食用。当草被食用过多时,兔就不免缺少食物而亡。这充分说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知识,正是人类在长期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现的,因此,各种知识间也是相互联系的。当我们对某一事物缺乏了解和认识时,我们就可以通过与其相联系的事物来认识它。
4.联想法。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就在于人有思维。有了思维,人在客观的自然和社会面前就不是无动于衷、无可奈何的了,而是能够积极地创造条件来解决问题,而联想正是人类充分发展的一种象征。
在我们的学习中,联想能使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历史课本中的数字枯燥无味,但是,有些事件是和这些数字紧密联系的。因此记数字就可以与这些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这样就避免了数字之间的相互干扰,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起到了双重效果。
5.对比法。在学习中,当两个概念或事物的含义相似时,我们往往容易混淆,而在这个时候,运用对比法就能够弄清楚二者之间的明显区别。也就是说,它们相同的地方我们暂时不讲,我们只比较它们之间不同的地方,这些不同的地方,就是某一事物独具的特征。理解了这些特征,也就抓住了这一事物的本质,从而也就掌握了这一事物的相关知识。
6.复习法。人的大脑对知识的识记是有一定规律的,教育学家们曾用遗忘曲线做了一个形象的说明,指出如果在你遗忘之前去复习、巩固知识,那知识就能迅速恢复并牢固记忆。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是非常有道理的。
二十几岁的时候不应该忽视学习,如果每天能进步一点点,就没有什么能阻挡他抵达成功。成功与失败的距离其实并不遥远,很多时候,它们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你是否每天都在提高你自己,如果你不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的话,你就不可能有更大的发展。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尽管他们的资质很好,却一生平庸,原因是他们不求进步。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愈多,才能愈丰富,生活才能愈充实。自强不息、追求进步的精神,是一个人卓越超群的标志,更是一个人成功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