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公关办事有心计
15591400000017

第17章 能屈能伸,不逞一时之气

勇往直前的人值得敬佩,因为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勇敢和魄力,但是在办事的时候,能屈能伸的人更容易达到目的、把事情办好。

自古以来,能屈能伸的例子不胜枚举。

春秋时期,吴越是邻国,相互之间常有征战。越国国王勾践刚刚即位,就与吴国展开了一场激战。依靠着出色的谋略和战术布置,再加上对方的轻敌,越国以少胜多,大败吴国。但是吴国毕竟国力强盛,吴国国王夫差重整旗鼓,两年后又一举打败了越国。

兵败后的越国岌岌可危,在强邻的剑锋下,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越王勾践此时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如果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战斗到底的话,结局是肯定的,那就是越国灭亡;如果向吴国表示投降、服输,也许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但是这个过程可能极其漫长,希望也极为渺茫。

考虑再三,勾践决定向吴国屈服。于是勾践找人说服了夫差,表示自己愿意作为奴仆,带着妻子和大臣范蠡去吴国伺候夫差,为自己和越国保留了一线机会。

在吴国,勾践三人受尽羞辱。他们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粗布单衣,住的是一座冬天如冰窟、夏天似蒸笼的烂石屋,每天的工作就是为夫差喂马。夫差出行时,还要求勾践在车前为他牵马。每当勾践从人群中走过,就会遭到众人的讥笑:“看,这就是越国国王勾践,昔日的国君,现在只是吴国的一个马夫。”

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三年,直到夫差生病带来转机。一次夫差病了,勾践前去探望,正好赶上夫差大便。待夫差出恭后,勾践尝了尝夫差的粪便,便恭喜夫差说他的病即将痊愈,请他宽心。这是一个相当令人震惊的行为。其后,或许勾践真的精通医道,或许勾践是在奉承夫差,或许是上天垂青勾践给他东山再起的机会,总之,夫差在勾践探望过后,病情真的好转了,而且很快就痊愈了。

勾践探病彻底改变了夫差对他的看法,因而也转变了勾践的命运——夫差认为勾践对自己忠心耿耿,经过这三年的磨难已经放弃了复兴越国的想法,便将他放回了越国。

回到越国以后的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息,十年练兵,在精心准备了二十多年以后,趁着吴王夫差带领精兵与列国争霸的时机,突然发动进攻,一举灭掉了吴国,并迫使吴王夫差自杀身亡,一雪当年之耻。

现实生活里,人们在办事过程中也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虽然相比较勾践复国而言,可谓不值一提,但是不妨退一步、适当妥协一下,不要一味地抗争、执著于向前看,也许事情就会有了新的变化,产生转机。

美国独立战争以后,各州代表在费城举行制宪会议。为了制定一部能够让人满意的《宪法》,代表们讨论得相当激烈。由于都是英国的海外殖民地,并且刚刚获得独立的各个州之间没有特别紧密的联系,再加上出席者在人种、宗教、利益等方面的差异,会议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火药味,弥漫着互不信任的气氛。与会人员为了维护自己所属的权益,寸步不让,言词非常尖锐,甚至还有人身攻击。

这是一次极其艰难的谈判,与会人员很难达成一致的意见,赞成和反对的观点长期相持,谁也没有办法说服对方。眼看谈判即将破裂,年龄最大的代表、已经八十高龄的富兰克林的一席发言改变了局势。

富兰克林很诚恳地说,对于这部《宪法》的一些内容,他到现在也难以认同,但他自己并没有把握会永远不同意。相反,他从自己一生的经历中得到一个确切的体会,那就是无论一个人多么睿智和渊博,都不可能总是正确的。所有参加会议的人,不管是这一次还是下一次,固然每个人会带来自己的智慧,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他的偏见、错误观念以及利害关系。如果每个人都从自身利益出发,那么无论召开多少次制宪会议,都不可能制定出一部让所有人都赞同的《宪法》。从这一点来说,他同意这部《宪法》,尽管它并不完美。他也希望持反对意见的代表能够稍稍怀疑一下自己的“正确主张”,与大多数人站在一致的立场,在这个文件上签下自己的名字,然后把结果交给事实去证明。

富兰克林的观点代表了很多人的想法,持反对意见的代表们表示接受,毕竟僵持下去也没有结果,而实践也许会给出最好的证明,他们也想让时间来验证一下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于是,在经历了几个月后,与会的绝大部分代表们抱着肯定或者怀疑的心态投了赞成票,就这样,美国的《宪法》终于顺利通过。

两百多年过去了,这部《宪法》依旧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前瞻性和正确性。试想一下,假如富兰克林和出席费城制宪会议的各州代表们没有做出适当的妥协和退让,那么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的出台也许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也因为这个缘故,后人把美国《宪法》的诞生称为是“伟大的妥协”。

能屈能伸好办事。任何一件事情,如果一味强调好的一面,一味地坚持,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而适当的妥协和退让,看似后退,其实是为了更好的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