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能力很重要努力更重要
15598300000030

第30章 别让潜能永久的沉睡

你的大脑就像一个沉睡的巨人,只要你努力开发,就会做出"让自己也大吃一惊"的事情。

爱迪生曾经说过,"如果我们开发潜能做出所有我们能做的事情,我们毫无疑问地会使我们自己也大吃一惊。"

在现在职场激烈的竞争中,想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发掘自己内在的潜力,充分提高自己的能力。

有一个叫约翰的青年在公司担任非常枯燥的工作。他很有才华,善于交际,工作认真,有亲和力。他经常提出促进生产的一些想法,而且他还能很好地激励别人。

从事培养推销员工作的琼斯很钦佩他,觉得他还有很多未开发出来的潜能,于是就问约翰:"你认为我们公司怎么样?"

约翰很肯定地回答说:"我认为它是世界上最好的,我能在这里工作感到很荣幸,我准备当公证会计师。"

琼斯就这样对他说:"让我说说我个人对你的一些看法好吗?也许你会很惊讶,你有非常好的推销才能。你对公司的产品非常热爱,如果负责销售,肯定会取得最好的成绩,不论对公司或你都能带来非常大的收益。"

这番话让约翰感到惊讶,很自然地流露出他不安与缺乏信心。"不,我对现在的工作很满意,我已经驾轻就熟,改变工作可能会让我无所适从,我不可能做销售的。"

他没有自信地说出自己的担心和不安。

琼斯却还是坚持说:"你并不了解自己,你现在最大的缺点是怀疑,对自己没有信心,你必须了解真正的自己。"琼斯的坚持终于使约翰答应接受推销术的讲习。

后来出乎他自己意料的是,他对推销工作非常感兴趣。讲习班的讲师告诉琼斯:"你发现了一位天才推销员,只是他本人还缺乏信心。"

"他很快就会有信心的。"琼斯非常肯定的回答道。

约翰该去访问客户了,他非常紧张,有些不安。琼斯鼓励他说:"在你负责的地区我可以和你一起去。"

琼斯把新推销员约翰带到可能性较大的顾客那里去。

约翰的社交能力很强,这次也发挥得不错,对方相当满意。在两个人一道进行访问的过程中,他很认真学习琼斯为他示范的推销方法。其实最主要的是琼斯把自己的信念与自信传达给约翰了。

没过多久,约翰开始相信自己这方面的能力了。他产生了成就感,而且喜欢上这份工作。

一天,琼斯对这位新推销员表示,以后不再和他一起去访问了,他必须自己一个人去面对客户了,并且说:"对公司的产品和自己都要有信心。"

此时的约翰自己已经有信心了,他说:"我一个人完全可以了。"

约翰真的发挥了推销方面的潜能,并且获得了成功。

故事中的约翰在琼斯的指引下发现了自己的潜能,并慢慢的发掘,最终取得了成功。

但不幸的是,心理学家指出,大部分人根本谈不上启动了他们的全部潜能,实际上,大部分人甚至不了解自己的潜能。这势必会妨碍我们从生活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潜能是蕴含在一个心智健全的社会人的智能"仓库"中的还没有被开发出的能力总和。也可以界定为:潜能是储存在一个人身上的尚未被释放出来的各类能量。

美国当代著名潜能理论研究专家安东尼·罗宾认为:大自然赐给每个人以巨大的潜能,但由于没有进行各种智力训练,每个人的潜能从没有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并非大多数人命里注定不能成为爱因斯坦式的人物,任何一个平凡的人都可以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

例如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是举世公认的20世纪科学巨匠。在他上小学时,曾被校方认为智力低下而勒令退学。他去世后,科学家对他的大脑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他的大脑无论是体积、重量、构造或细胞组织、与同龄的其他任何人一样,没有区别。

这充分说明爱因斯坦成功的"秘诀"并不在于他的大脑与众不同,而是他充分发挥出了自己大脑与生俱来的潜能。

爱迪生小时候曾被学校教师认为愚笨而失去了在正规学校接受教育的机会。可是,他在母亲的帮助下,经过耐心的独特的心脑潜能的开发,居然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发明家,一生完成2000多种发明创造。他在留声机、电灯、电话、有声电影等许多项目上的开创性的发明,从根本上改善了人类生活的质量。

科学家发现,人类储存在脑内的能量大得惊人,人们通常只发挥了极小部分的大脑功能。如果人类能够发挥一半的大脑功能,那就会出现令人吃惊的奇迹:可以轻而易举地学会40种语言;背诵整本百科全书;能拿到12个博士学位。

一个人的大脑能容纳多少知识呢?据专家们研究,除了功能有缺陷的人之外,人的大脑中能储藏的各种知识,将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的50倍。人类的大脑是世界上最复杂,也是效率最高的信息处理系统。

近代的科学家认为,人在自己的一生中,仅仅运用了人脑能力的10%;也就是说,还有90%的人脑潜能白白浪费了。而最新的研究更进一步指出,以前人们对大脑的潜能估计太低,我们根本没有运用人脑能力的10%,甚至连1%也不到,因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脑的潜能几乎是无穷无尽的。

那么我们该怎样释放自己的潜能呢?也许这是一个因人而异,没有定论的问题。但是,有一个方法值得一试,那就是——"逼"出自己的潜能。

医学家告诉我们,所有人的身体里都有一万个发动机,而只有渴望成功、相信自己可以更优秀的人,才有可能启动所有的发动机。只有把渴望成功、渴望优秀的欲望强烈到像我们需要空气、需要活着一样重要时,你才会发现,自己竟然如此与众不同!

有一个古老的故事:国王指着鳄鱼池说:"谁最先游到对岸,我就把我美丽的女儿嫁给他。"

国王的话还没说完,就听"嗵"的一声,只见一个年轻人跳下水,并疯狂游向对岸。等到年轻人上岸后,国王抓住他的手说:"勇敢的年轻人,你将娶到我美丽的女儿。但是能否告诉我,是什么让你如此勇敢?"

年轻人抬起头,对着四周大声说:"是哪个混蛋推我下去的?"

工作中,你就要做那个推自己下水的人!也许你认为自己并不想娶国王的女儿,也不认为自己有能力做到最好,但你可以逼着自己做到这一点!

工作中,你就要做那个推自己下水的人!也许你认为自己并不想娶国王的女儿,也不认为自己有能力做到最好,但你可以逼着自己做到这一点!

逼自己,就是战胜自己,让自己必须比过去更新、更强;逼自己,就是超越你的竞争对手,别人想不到,你能想到,别人认为做不到,你要相信自己能做到,并逼着自己做出来让周围的人看看。

只要逼自己,你就能开发出自身的潜能。

何不一试?

追求的脚步永不停歇

太容易满足则容易不思进取。只有永不满足,不断追求,才能超越平庸,走向卓越。

有位哲学说过:"支撑人类不断进步的力量,是人类有一颗永不满足的心。"因为不满足,我们才能够始终坚持积极进取、努力奋斗的精神,我们才能够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创造更大的成就。

作为职场员工,我们同样应该永不满足。

富兰克林人寿保险公司前总经理贝克说:"我敦劝员工们要永不满足。这个不满足的含意是指上进心的不满足。这个不满足在世界的历史中已经导致了很多真正的进步和改革。我希望你们绝不要满足。我希望你们永远迫切地感到不仅需要改进和提高你们自己,而且需要改进和提高你们周围的世界。"

常常有机会看见那些天分颇高的员工,一生只做些平凡的事。他们的天分虽高,却没有受过充分的训练、培植。他们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进步。他们熙来攘往,所看到的只是月底领薪水,以及领到薪水以后几天中的快乐时间,结果他们的一生总是平平庸庸。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他们满足于现状。任何人只要满足现状,就不会有所作为。

很多员工以为在学校里学了一定的知识,可以找个工作,能够养家糊口就心满意足了。这样,人们只能利用其一小部分的天赋才能以从事事业,而不能尽其教育与训练的全部天赋才能,所以他们在事业上一定要受很大的影响。本来足以领导人的人,因为满足于现状,就没有更辉煌的前途了。

有一位名叫克尔的人,毕业后去了纽约,找了一份好工作,又娶了一位好太太,生活非常美满。一次他的大学同学到纽约出差,顺便去看他。他带着同学到锦江饭店去用餐。他的同学对他说:"都是老同学了,随便找个地方吃点就行了。"他看出来老同学的意思,怕这里消费不起,便说道:"我不是打肿脸充胖子,到这个地方来对你我都有好处。你只有到这个地方来,才能知道自己的包里钱少,你才能知道什么是有钱人来的地方,你才会努力改变自己的现状。如果你只是去中等饭店,永远也不会有这种想法。我相信只要努力,总有一天,我会成为这里的常客。"这些话有一定的道理,人只有不满足自己的现状,才会产生出动力,去改变自己。如果满足自己已经取得的现状,你就不会有所成就了。

美国某铁路公司总经理,年轻时是一个三等列车上的工人,周薪只有十二美元。有一个老工人对他说:"你不要以为做了管理制机的工人,就觉得了不起。告诉你,你想当车长,还得好几年呢。到那时,你才可以趾高气扬,享受一周一百美元的待遇。"没想到这位年轻人满不在乎地说:"你以为我做了车长就满足了吗?我还准备做公司的总经理呢!"正因为这位年轻人不满足于现状,最终就实现了他的愿望。

不满足现状,可以改变你的现状。你可以利用十分钟思考一个工作的难题,在自省上下一分功夫,就足以助你在事业上上进一分。许多成功员工的早期,年薪很低,工作却很苦,但他们利用其闲暇的时间,勤思苦练以求上进,比之他们在日间的工作更为努力。在他们看来,薪水并不是大事,而追求知识、要求进步则是真正的大事。不满足现在,立志在未来,所以,成功者就不断地追求知识,给自己创造机会。

无论怎样,一个员工愈能求知,则愈有知识。你能多多储备知识,就能够丰富你的生命。这种努力,日积月累,可以使你于日后大有收益,可以使你更为充实,可以使你更能应付人生。

一个青年,他常有机会坐火车、轮船旅行远方。每次在火车中,他总是随身带些读物,如袖珍书本、函授学校中的讲义,他总是利用那些易为一般人所浪费的零星时间来求自己的进步。结果,他对于各门学问都有相当的认识,他对于历史、文学、科学及其他各种重要的学问都了解很多,研究很深。不满足自己现有的知识,不断地学习,就能够为自己创造适应社会发展的机会。

孜孜以求自己的进步的精神,是一个员工"优越"的标记与"胜利"的征兆。

有的员工或许以为利用闲暇的时间来思考工作总得不到多大的成绩,因而不想在闲暇的时间多做一些努力。这无异于一个人因为自己进款不多,以为即使尽量储蓄,也不能成为巨富,所以一有金钱,尽数挥霍,不屑储蓄!但是有许多员工,就是因为利用了零星的闲暇时间求得了与工作的巨大成绩,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工作竞争日趋剧烈,工作情形日益复杂,所以你必须具有充分地思考工作,接受充分的工作训练以作为你的甲胄,来应对公司的变化。如果你满足现状,不思进取,那么,你不仅不能使自己的向命运更好的方向发展,而且可能会使你在不远的将来混不下去。在今天的工作里任何人都不敢满足现在,每个人都必须勤奋努力,才能适应公司要求,实现工作目的。

大多数员工的问题,就在一心希望在顷刻之间成就大事。其实事情是要渐渐成就的。这些员工应该不断地努力思考工作,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宝库,渐渐地推广我们知识的地平线,提升工作的态度,最终就能够改变自己命运。

不满足是工作的动力,有了这个动力,你就能够克服所有的困难,不断提升自己,不断改变自己,实现自我价值。

"绝不可能?"只要努力就"绝对有可能"

要完成某项任务或解决某个问题,如果难度较大,有些人就会说"绝不可能!"然后放弃努力,最终失败。这样做的人往往不是懒汉就是庸才。

成功者找方法,失败者找借口。

我们要想出色地完成一项任务或解决某个问题,必须想尽一切办法,远离借口的羁绊,控制借口对自己的影响、坚定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决心。不幸的是,在我们的工作中经常会听到这样或那样的借口。事情做砸了有借口,任务没完成有借口,为了寻找借口,多少人把宝贵的时间和有限的精力放在一个看似合理的借口上而忘记了自己的职责!这些整天忙着找寻借口的人,其目的就是想把自己的过失掩饰掉,把应该承担的责任转嫁别人或企业。这样的人,在企业中不会成为称职的员工,更不会成为企业可以期待和信任的员工,这种人注定在抱怨和借口中一事无成!

我们一定能够改变对借口的态度。面对任务和难题要敢于承担责任,敢于锲而不舍。只要付出我们自己的努力,天空将变得格外晴朗。

在执行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常发生"乱云飞渡,难从容"的局面,处在困境中的我们除了需要沉静的心态,理性的头脑外,还需要敏锐而智慧地冲破重重险阻。

换一种想法,会换一种心情;多一个思路,会多一个出路。很多时候,好的思路就意味着前景光明。思路决定出路,思路-开,视野便随之扩大。在你确定每个办法都行不通之前,试试一个新办法,看看怎样才能绕过必经之路上的障碍。自己的思路理清了,再加以执行,困难也就变得渺小了。

千方百计,改进工作方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关系,广开门路,一定能出色地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

首先,改变你的说话方式。

普通员工常喜欢说:

"绝不可能。"

优秀员工常喜欢说:

"绝对可能。"

要从普通员工转变成优秀员工,首先必须要做的就是改变你的说话方式,去掉"绝不可能",只说"绝对可能"。

在陕西省有一个普通的钳工,他只有小学3年级的文化程度,却在一次大型任务中独自挑起了重任,完成了大家都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有一次京秦铁路一座立交桥施工进入桥面混凝土连续灌注阶段。运输工具短缺,人手不足,即便大家拼命去干,也根本不可能完成规定的任务量。

就在大家认为工期延误几成定局时,这个普通的钳工站出来说:

"让我试试吧。"

在充满犹疑的目光中,他设计出一个简便又好用的新系统,将原定一个月的任务只用了7天时间就完成了!

这位钳工名叫王海,是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第一集团有限公司桥梁处的机械工人。他的最大特点,就是遇到问题从来不是知难而退,而是越是硬骨头越要啃。

还有一次,在建设西部一座大桥时需要采用一种施工方法,在国内尚属首例。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遇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

几天过去了,工程技术人员一筹莫展,始终拿不出一个解决方案,大家都开始失去了信心,觉得这是不可能完成的。

但在这时,王海又一次抹杀了"绝不可能"这四个字,通过不断思考,他终于想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他的办法既简单又能解决实际问题,不但非常奏效,而且还节约了几百万元的资金。

这个普通钳工,一次次地藐视"绝不可能",把许多看来"绝不可能"的事情变为了"绝对可能"。

因此,他作为一个普通钳工获得了陕西省及全国职工自学成才奖,后来又获得了中铁工程总公司授予的唯一的"工人设计师"称号,并荣获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不仅如此,作为一名技术工人,他还带着科研成果出席了国家级桥梁技术学术研讨会,与专家学者比肩而谈。

从"绝不可能"到"绝对可能",这看似一字之差,其中却包含着扭转乾坤的力量!

要变成一个优秀员工,就要先学会把口中常说的"绝不可能"去掉,遇事只说"绝对可能",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我们的每一根神经,努力地去向问题挑战,从而创造奇迹。

第二,具有"熬"到底的精神。

创造性的思维,常常是熬尽脑汁训练出来的。要具有好的创造性思维品质,除了珍视智慧的火花、以开放的心灵去拥抱新的理念、构想外,更要沉得住气,勇于接受、忍受思维在一段时期内的"痛苦折磨"。

许多人并不傻,也不是没有智慧的火花,但为什么会最终败下阵来,或所获甚微,原因就是不能"熬"。相反,那些成大器的人物,都具有长久地对一个问题保持专心致志的能力,他们都有非同凡响的"熬"功。

牛顿正是"熬"到问题投降的杰出代表。正如凯因斯在分析牛顿的文章中指出的:"他特有的才能就是,他能把一个纯粹的智力问题,在头脑中保持下去,直到完全弄懂为止。我想他卓越的才能是由于他有最强的直觉能力和上帝赋予的最大忍耐力……"我相信:牛顿能把一个问题长久地放在头脑中一连数小时、数天、数星期乃至更久,直到问题向他投降,并说出它的秘密。"

最后,别让"约拿情结"束缚你。

"约拿情结"源于圣经中约拿的故事。约拿平时一直渴望得到上帝的宠幸。有一次,机会来了,上帝派他去传达圣旨,这本是一桩神圣光荣的使命,平生的宿愿终于可以完成了。但是,面对突然到来的、渴望已久的荣誉,约拿却莫名其妙地胆怯起来,最终,他逃避了这一神圣的使命。

美国心理学家、创造学家马斯洛根据这一故事,提出了"约拿情结"的概念,其含义是:"我们害怕自己的潜力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在我们最得意的时候,最雄心勃勃的瞬间,我们通常会害怕起来……我们会感到害怕、软弱和震惊……我们既怕正视自己最低的可能性,同时又怕正视自己最高的可能性。"

"约拿情结"是一种看似十分矛盾的现象。人害怕自己低能的可能性,这可以理解,因为人人都不愿意正视自己低能的一面。但是,人们还会害怕自己最高的可能性,这很难理解。但这的确是存在的事实:人们渴望成功,又害怕成功,尤其害怕争取成功的路上要遇到的失败,害怕成功到来的瞬间所带来的心理冲击,害怕取得成功所要付出的极其艰巨的劳动,也害怕成功所带来的种种社会压力……

"约拿情结",说透了就是不敢向自己的最高峰挑战。但如果我们逼迫自己勇攀最高峰,总有一天就会发现:所有我们以往畏惧的东西,都会被我们踩在脚下!

信念是人生巨大的能量供应站,有什么样的信念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人生本身就是一连串的选择。因此,带着实现自我价值的美好梦想,请让我们坚定地选择我们的信条:只要努力,一切看似"绝不可能"的东西都会变成"绝对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