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也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症状有上腹部隐痛,进食以后有饱胀感,食欲不振等,严重的还会有胃出血。中医认为,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变脏腑为胃,病因较多,病机演变亦较复杂,又常涉及多个脏腑。胃气失和,气机不利,胃失濡养是发生慢性胃炎的主要病机,常与肝脾等脏腑有关。慢性胃炎初期,病变脏腑单一,久则相互影响,由实转虚,虚实错杂,迁延不愈。
肝胃郁热
主要特征:胃脘胀闷,口苦口干有异味,大便偏干,胃痛心烦,舌黄厚腻,年轻人脸上长痤疮。
致病原因肝气郁滞,日久化火,肝火犯胃,致胃中灼痛、口苦、心烦、大便干燥。
中药方剂:胃脘胀满、嗳气吞酸者选用加味左金丸,胃痛窜及两肋、情绪抑郁时加重者选用胃苏冲剂,食积引起者可用消食导滞的沉香化滞丸。
穴位按摩:化淤行积。取脾俞、胃俞穴,除点按二穴外,主要还是将此处肌肉发硬处揉开。
食疗方法:避免辛辣食物和烟酒、浓茶,少吃方便快餐、肉类和煎炸之品,多食银耳羹、小米粥等汤类。每天要吃适量蔬菜水果,如苦瓜、黄瓜、丝瓜、荸荠等清热泻火通便的食物。
脾胃不和
主要特征:进餐后胃中饱满,打嗝泛酸,腹胀,食欲差。
致病原因: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饥饱失常,使脾胃受伤而虚弱。
中药方剂:具有消胀除满、导滞消积作用的香砂养胃丸和六味安消胶囊。
穴位按摩:顺气去胀。取天突穴(两锁骨连接处),垂直点按,直至气感下降至小腹为止。或顺肋骨间来回搓动,胀感即消失。每次10分钟,每日一次,5~7次为1个疗程。
食疗方法:犯病期间可喝些白萝卜汤,或将萝卜切细丝加花椒、大茴香炒炖,至软烂食用。对于胃酸分泌过多者,应禁用肉汤,可喝牛奶、豆浆,吃馒头或面包以中和胃酸,也可将肉类煮熟去汤后再烹制。因情志不舒胸腹胀满,嗝声不断者,可用橘皮15克,柿蒂10克,姜汁适量,水煮取汁,频频服用。
胃阴亏虚
主要特征进食无味,口燥咽干,手脚心热,舌红少苔。
致病原因:胃阴亏虚型,肝火灼伤胃阴或嗜食辛辣,耗伤胃津,引起胃脘隐痛。
中药方剂:具有滋阴养胃作用的养胃舒,或益胃汤加减。
穴位按摩:取关元穴,拇指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直至手心、脚心、全身发热为止。天枢穴按顺时针方面点按旋转,每天按压15~30分钟,每日1次,平均按压5次即可。
食疗方法:此型胃炎多见于萎缩性胃炎,胃酸分泌减少。犯病期间可进食肉汤、鸡汤等味道鲜美的食物,以刺激胃液分泌,帮助消化。口干咽燥者可将鸭梨去皮去核,切片放入凉开水中,再放少许冰糖,加盖浸泡4小时。口干即饮,不拘时。长期调理者,煮粥时可加些山药、枸杞、玉竹等生津健脾药。上腹胀满者,粥快熟时,加玫瑰花5克,稍煮片刻食用。
脾胃虚寒
主要特征:腹胀腹满,食欲差,乏力怕冷,受凉或吃油腻食物易犯病,舌淡苔白。
致病原因脾虚较重,脾阳不足,或贪食生冷,损伤脾阳,致阴寒内盛。
中药方剂具有温胃止痛作用的温胃舒、附子理中丸。
穴位按摩祛寒止痛取神道穴,取坐姿或俯卧位,以拇指适当用力垂直点按患部,自觉胃部发热为止。取合谷穴(拇指与食指骨相连接处),向上方点按,直至胃中发热,结气散开为止。按压5分钟左右,即可见效。
食疗方法避免生冷和含纤维较多的食物,如芹菜、韭菜等。烹调方法以炖、煨为主,虚寒体质,手脚怕冷者多吃助阳之物,如当归枸杞炖鸡汤、红萝卜羊肉汤等。冬季可在家自己烹制沙锅炖菜,如沙锅炖鱼、沙锅炖鸡等。食少便溏、四肢乏力者可在煮粥时加些山药、莲子、桂圆、红枣等。
老年慢性胃炎饮食禁忌
慢性胃炎患者的饮食应选用含粗纤维少,无刺激性,细软易消化的食物,其中要含有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避免食用过甜、过酸、过咸、过冷、过烫、产气性强、高脂肪的食物。烹调方法宜蒸、煮、炒、焖等。不宜炸、烤、熏、烙、腌等。这些食物不利于消化,对胃有极大的刺激。饮食要有规律,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及各种刺激性食物。除此之外,还应根据具体病情,适当调整饮食。慢性胃炎患者如果能遵循以下饮食要求,能对胃部疾病全愈起到积极作用:
1.腹胀明显者:宜少食多餐,避免进食芋头、土豆、莲藕等易至腹胀的食物。
2.胃酸偏多者:不宜进食含糖及蛋白质过多的食品。
3.胃酸偏低者:宜多食高蛋白、低脂肪食物,适当多食水果、酸奶、食醋,以增进食欲。
4.胆汁返流者:应禁酒、戒烟,宜进低脂肪食物。
5.慢性胃炎急性发作或伴出血者:应根据病情暂时禁食或者给予流质、半流质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