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肥胖者为标实本虚之症。表面形体壮实、而实际为正气不足。肥胖多发于老年人,中医认为老年以后身体由盛转衰,活动减少,各脏腑功能渐弱,代谢功能降低故而发胖。此外因生活安逸,好坐好静,气血流行缓慢,脾胃消化功能减弱,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化为膏脂和水湿积于肌肤,导致肥胖。
脾肾阳虚
主要特征:肥胖,畏寒肢冷,疲乏无力,腰膝酸软,面目浮肿,腹胀便溏,舌淡苔薄或薄腻,脉沉细无力。
致病原因:脾运化水湿,肾气化水液,两脏阳虚,水液代谢障碍,产生痰浊膏脂,表现为肥胖浮肿;阳虚则内寒,故而畏寒肢冷;脾主四肢,腰为肾之腑,脾肾不足,故而疲乏无力、腰膝酸软;水谷不得布输运化,故而腹胀便溏,舌淡苔薄或薄腻,均为脾肾阳虚之征。
中药方剂:治法为温肾健脾。方药:真武汤合防已黄芪汤加减。真武汤温阳利水,主治脾肾阳虚,水湿内停。方中附子温补肾阳,散寒逐水;茯苓、白术补脾利水,白芍敛阴和阳。
胃热湿阻
主要特征:肥胖,头胀,消谷善肌,肢重困楚,口渴喜饮,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腻微黄,脉滑或数。
致病原因:湿热内蕴,湿浊不化,酿为膏脂而肥胖;郁而化热,热扰清窍,湿困清阳,故而头胀;热的胃阴,故口渴喜饮;胃热炽盛,腐熟水谷功能亢进,故消谷善饥;湿热合而致病,故而肢重田楚。舌红苔黄腻,脉滑或数,均为湿热之征。
中药方剂:治法为清热利湿。方药:防风通圣散加减。防风通圣散重在解表通里,清热解毒,用于本证取意于通里泄热。方中生石膏、川芎、黄芩、栀子清热法湿;防风煎剂有解热作用且能胜湿;连翘解热利湿;加决明草清热通便,降脂减肥。头胀明显时加野菊花;口渴加荷叶;大便秘结加芒硝。
阴虚内热
主要特征:肥胖,头昏眼花,头胀头痛,腰膝酸软,五心烦热,低热,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微弦。
致病原因:肥胖久病伤正,或郁而化热伤阴,均可导致阴虚;阴亏不能生髓充骨养脑,故头昏、头胀、头痛,腰膝酸软;阴虚不养目,故而眼花;阴虚内热生,故而五心烦热或低热,舌红少苔或无苔均为阴虚之象。
中药方剂:治法为滋阴清热。方药:一贯煎加减。本方主治阴虚气滞,方中生地、枸杞子、沙参、麦冬滋阴;川楝子疏肝理气泄热;当归养血活血;加白薇、荷叶清热除烦。如热象明显可加黄柏、知母;气滞明显可加枳壳、山楂。
气滞血淤
主要特征:肥胖,胸胁作痛,痛有定处,脘腹胀满,月经不调或闭经,经血色暗有块,舌质紫暗或有淤斑淤点,苔薄,脉弦或弦涩。
致病原因:气滞不畅,气机失和,故而胸胁胀痛,脘腹胀满;血凝不散,结而成形,故痛有定处;气机阻滞,以致胞脉闭阻,凝结成淤,经水不得下行,故而月经不调或闭经,且经血色暗有块;舌暗或有淤斑淤点,脉弦涩均为气滞血淤之征。
中药方剂:治法为理气活血。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味。本方重在和血化淤,方中桃仁、红花活血化淤;白芍、当归养血活血:川芎理气活血;熟地滋阴补血。
食疗方法:在进行饮食疗法时,除了减少食量、限制热能摄入外,还必须注意:1.进餐要定时定量,不能随意增加或减少进餐次数,食物要三餐平均分配,特别要避免晚餐过饱,并主张晚餐要提前吃。2.尽量减少参加各种宴会、以免进食过量,要改变强迫自己对吃剩下的饭菜认为扔掉可惜的习惯。3.进食时可细嚼慢咽,以增加饱腹感。4.在开始进行低热能饮食时,因碳水化合物为主的粮食摄入量减少,影响饭后饱腹感,可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的摄入量,以增加饱腹感,胃肠道渐渐适应较少的进食量,饥饿感就会消失。
穴位按摩:患者取卧位,术者按肺经、胃经、脾经、膀胱经走向进行按摩推拿、点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