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图解中草药家庭疗法
15610800000022

第22章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所引起的传染病,现已知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等不同类型。甲型与戊型肝炎病毒主要由于污染的水或食物通过消化道传染而致病;乙型肝炎病毒可由血液传播,或接触传播和母婴传播;丙型肝炎病毒乃经血传播;丁型肝炎只在乙肝病毒存在情况下才造成感染。临床表现有黄疸型与非黄疸型两种类型,分别属于中医学的“黄疸”和“胁痛”范畴。多因素体脾胃虚弱,外感受时邪湿热,加之饮食不慎或嗜好饮酒,多食油腻,以致湿热郁蒸,脾失健运,肝失疏泄而发病。如迁延不愈,湿热逗留,肝脾两伤,气滞血淤,则可酿成慢性肝炎。

少数重症肝炎(暴发型肝炎)符合中医学“急黄”范围,其病势急骤,热毒炽盛,预后多差,需中西医综合治疗,及时抢救。

中医辨证分型

常见的辨证分型为:湿热交阻证、热毒内陷证、湿邪困脾证、肝气郁滞证和肝脾不和证五种证型。

辨证论治

湿热交阻证

常见症状肌肤发黄,黄色鲜明,目黄,胸胁痞闷,腹胀,右胁可有胀痛,恶心甚至呕吐,不思饮食,乏力,小便深黄,或伴有恶寒,发热,口苦。多见于急性黄疸性肝炎。

致病原因 湿热熏蒸,困阻脾胃,壅滞肝胆,胆汁泛溢。

常用药物 茵陈蒿——清热利湿退黄之要药;栀子、大黄、黄柏、连翘、垂盆草、蒲公英——清热泻下;茯苓、滑石、车前草——利湿清热。如胁痛较甚,可加柴胡、郁金、川楝子、延胡索等疏肝理气止痛;如恶心呕吐,可加陈皮、竹茹、半夏等和胃止呕。

现代药理茵陈蒿有显著的利胆作用,在增加胆汁分泌同时,也增加胆汁中固体物、胆酸和胆红素的排泄量;与栀子合用对胆汁分泌有协同作用;还有利尿、抗感染、抗炎、解热、驱杀蛔虫等作用。栀子有抗炎、抗菌、抗病毒作用,能促进胆汁分泌而利胆,降低血中胆红素,从而可退黄疸。大黄可抗感染,促进排便,能健胃、利胆、保肝。黄柏可抑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可利胆、利尿、解毒、解热。连翘可抗菌、抗病毒、抗炎及抗肝损伤。蒲公英除抗菌、抗炎外,可保肝、利胆、健胃,还可激发肌体免疫功能。茯苓有效增强免疫作用,还有抗感染、保肝作用。柴胡有较好的抗脂肪肝、抗肝损伤、利胆、降转氨酶作用。

食疗方法 将茵陈30~60克、栀子3~5克、香附6克、鲜车前草50~100克水煎,与50~100克大米煮粥,加适量糖,每日2~3次适量服用,连用2~3周;或鲜芦根30克(干品减半)、鲜藿香30克水煎,日2~3次适量服用,连用7~10天;或梨100克、荸荠100克、藕100克、麦冬50克,共同挤汁,适量随饮,连用5~7天。

热毒内陷证

常见症状病势迅猛,黄疸进行性加深,高热,烦躁,神志不清,言语错乱,或有抽搐,容易出血,或肌肤淤斑,腹胀满或有腹水。多属于暴发性肝炎。

致病原因 湿热疫毒炽盛,深入营血,内陷心肝。

常用药物 水牛角、黄连、栀子、大黄、板蓝根、生地、玄参、丹皮——清热凉血解毒;茵陈、土茯苓——清利湿热,退黄。如神昏谵语,加服安宫牛黄丸以凉开透窍;如动风抽搐者,加钩藤、石决明,另服羚羊角粉或紫雪丹,以熄风止痉;如衄血、便血、肌肤淤斑重者,可加地榆炭、侧柏叶、紫草、茜根炭等凉血止血;如有腹水,小便短少,可加马鞭草、木通、白茅根、车前草以通利小便。

现代药理生地、玄参可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而消除炎症。牡丹皮有镇静、降温、解热、镇痛、解痉等中枢抑制作用。水牛角有镇惊、抗炎、抗感染、缩短出血、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作用。羚羊角及钩藤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能抗惊厥、解痉。

食疗方法 蒲公英50克、茵陈100克用水500毫升,煎到300~400毫升,加白糖适量,为一日用量,分2次服,连用7~10天。

湿邪困脾证

常见症状脘腹胀满,厌食及油腻,头身困重,口黏腻不渴,小便黄少,大便或溏。多见于无黄疸型肝炎及慢性肝炎。

致病原因 中阳不振,寒湿滞留,肝胆失于疏泄,胆汁外溢肌肤。

常用药物 附子、干姜——温中阳,运脾胃;白术、茯苓、陈皮——健脾渗湿;猪苓、桂枝、泽泻、厚朴——除湿利尿。胸闷伴恶心呕吐者,加半夏、苏梗、生姜;寒湿盛而面色晦暗,腹胀便溏者加茵陈、附子。

现代药理附子能扩张血管、抗休克、健胃、兴奋交感神经,增强免疫、抗寒冷。白术有强壮、利尿、降血糖、抗血凝作用,并能保护肝脏,防止四氯化碳所致肝糖元减少的作用。猪苓有一定的抗肿瘤、防治肝炎作用,也有抗感染、保肝作用。泽泻能改善肝脏的脂肪代谢而有抗脂肪肝作用。

食疗方法 将荸荠500克洗净,削皮,水煮,吃荸荠,喝汤;或将薏米50克、大米100克煮熟,将洗净黄瓜1条加入锅内煮2~3分钟即可食用;或茯苓粉30克、大米30克、红枣20个同煮粥食。

肝气郁滞证

常见症状胁肋胀痛,胸闷,嗳气,腹胀,或有低热,口苦。多见于无黄疸型肝炎及慢性肝炎。

致病原因 肝气郁滞,郁而化热。

常用药物 柴胡、香附、青皮、川楝子、白芍——疏肝泄热,柔肝止痛;枳壳、陈皮、麦芽、甘草——行气健脾;郁金——活血行气,解郁止痛。气滞血淤,肝区刺痛者,去麦芽、青皮、陈皮,加桃仁、红花、延胡索、姜黄;火郁伤阴而舌红,口干者,加当归、沙参、麦冬、枸杞子、生地;伴有虚热者,加青蒿、鳖甲。

现代药理郁金能促进胆汁分泌与排泄,减少尿内的尿胆元,抑制存在于胆囊中的微生物,有利胆作用,还有镇痛作用,对肝脏损伤有保护作用。姜黄有利胆作用,能增加胆汁的生成和分泌,并增加胆囊的收缩。当归对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并能促进肝细胞再生和恢复肝脏某些功能。鳖甲能抑制肝、脾之结缔组织增生,提高血浆蛋白水平,有抗肿瘤等作用。

食疗方法 粳米煮粥,离火前,加红梅花5~10克同煮片刻即可,日服1~2次,连用7~10天;或将猪肝250克、白萝卜250克分别炒至八成熟,再同炒,加入大葱、味精、淀粉芡,淋香油即可,可分4顿佐餐用。

肝脾不和证

常见症状食少,腹胀,倦怠乏力,大便稀溏。多见于急性肝炎恢复期及慢性肝炎。

致病原因 肝郁日久,脾失健运,气血不足。

常用药物 当归、白芍、柴胡、香附——养血疏肝;白术、枳壳、陈皮、砂仁——行气健脾;薏苡仁、神曲——健脾消食。气虚,疲劳乏力加党参、灸甘草;脾阳虚便溏,怕冷加干姜。

现代药理神曲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食欲。

食疗方法 茵陈15克、干姜6克水煎,加红糖后服用;或桂心3克、茯苓30克水煎取汁,用汁煮大米50克做粥,晨起做早餐用。

预防调护

1.注意个人卫生,加强饮食卫生和饮水消毒。

2.对有传染性的病人,从发病之日起至少隔离30~45天,并注意餐具消毒,大小便及排泄物可用石灰消毒后加盖密闭。

3.注射用具及手术器械宜严格消毒,避免血液制品的污染,防止血液途径传染。

4.在发病初期,急黄患者须绝对卧床,恢复期和转为慢性久病患者,可适当参加体育活动。保持心情愉快舒畅,有助于病情康复。进食富于营养而易消化的饮食。

5.药物预防可用析蓝根冲剂,每次1~2包,每日2~3次;或茵陈30克、生栀子15克、红枣5个,或用马齿苋60克,煎服,每日1剂,连服3~5天。对体质差、儿童、孕妇,可注射胎盘球蛋白或丙种球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