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图解中草药家庭疗法
15610800000024

第24章 慢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为反复发作性上腹部疼痛。腹痛多发于右上腹或中上腹部;少数可发生于胸骨后或左上腹部,并向右侧肩胛下区放射。腹痛常发生于晚上或饱餐后,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进油腻食物后加重。

70%左右的慢性胆囊炎是由胆结石引起的,其次为感染细菌、病毒及寄生虫。中医认为本病是由湿、热、淤阻滞于胆,或因情志刺激,使胆气郁滞不舒。

中医辨证分型

常见的辨证分型为:肝气郁滞证、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肝胆郁滞证和肝郁阴虚证五种证型。

辨证论治

肝气郁滞证

常见症状上腹胀痛,连及胁肋及肩背;兼胸脘满闷,口苦厌油,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

致病原因 情志刺激,胆气郁滞不舒,则上腹胀痛,连及胁肋及肩背;胆汁不循常道,则口苦;情志变化与气之郁结关系密切,故疼痛因情志变化而增减。

常用药物 柴胡、枳壳、香附、川楝子——疏肝理气止痛;白芍、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川芎、郁金——活血行气通络。胀痛严重,可加青皮、延胡索;口干口苦,便秘,加栀子、丹皮。

现代药理柴胡具有较好的抗炎、利胆作用。香附水煎剂可明显增加胆汁流量。川楝子有松弛奥狄氏括约肌,收缩胆囊,促进胆汁排泄的作用。

食疗方法 梅花粥 红梅花5~10克,粳米50~100克。粳米煮成粥,离火前,加梅花同煮片刻即成。日服1~2次,连服7~10天。

肝胆湿热证

常见症状 右胁胀痛,连及肩背;兼口苦口干,大便干燥,小便黄。

致病原因 湿热蕴结肝胆,肝气郁滞,则胁痛;胆汁不循常道,则口苦;湿热交蒸,则大便干燥,小便黄。

常用药物 龙胆草——清利肝胆湿热;栀子、黄芩——清肝泻火;川楝子、枳壳、延胡索——疏肝理气止痛;泽泻、车前子——渗湿清热。若发热、黄疸,加茵陈、黄柏;若由胆结石引起,加金钱草、海金沙、郁金。

现代药理黄芩、海金沙具有利胆作用。金钱草水煎剂可明显促进胆汁分泌,使胆管泥沙结石易于排出,胆管阻塞和疼痛减轻。川楝子有松弛奥狄氏括约肌,收缩胆囊,促进胆汁排泄的作用。

食疗方法 茵陈栀子仁粥 茵陈30~60克,栀子仁3~5克,香附6克,鲜车前草30克,粳米50~100克。将四味药加水共煎为汤液,与粳米一起加水组成粥,最后加糖。每日2~3次,适量服用。

肝郁脾虚证

常见症状 右胁胀痛;兼食欲差,腹胀,嗳气,便溏。

致病原因 肝失条达,则右胁胀痛;横逆犯脾,失于健运,则食欲差,便溏。

常用药物 柴胡、白芍——疏肝、柔肝而条达肝气;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补脾健脾;陈皮、半夏——燥湿健脾。若怕冷,四肢凉,加干姜、附子。

现代药理芍药中的芍药苷具有较好的解痉作用。白术有利胆作用。

食疗方法 三色奶 韭菜250克,生姜25克,牛奶250克。将韭菜,生姜洗净切碎,捣烂,用清洁纱布绞汁,兑入牛奶中煮沸,趁热1次服完。

肝胆郁滞证

常见症状 右上腹疼痛,如针刺或刀割。

致病原因 肝气郁滞,气滞血停,则右上腹疼痛,如针刺或刀割。

常用药物 柴胡——疏肝,引药入肝经;大黄、当归、桃仁、红花、穿山甲——活血祛淤;天花粉——清热散结消肿。若恶心,呕吐,加半夏、竹茹。

现代药理桃仁提取物能改善肝脏表面微循环,并能促进胆汁分泌。大黄有利胆作用。

食疗方法 桃仁粥 桃仁20克,粳米100克。白糖适量,将桃仁去皮,捣烂如泥,加水取其汁液去渣,米淘净加水煮粥,待粥熟后,则兑入桃仁汁液,再稍煮片刻即成。临食前加适量白糖。每日2次,连服10~15天。

肝郁阴虚证

常见症状 右胁隐隐作痛,或略有灼热感;兼口燥咽干,心烦,午后潮热。

致病原因 肝阴血不足,不能濡养肝络,则右胁隐隐作痛;阴虚生内热,则心烦,午后潮热。

常用药物 生地、枸杞子、黄精、沙参、麦冬——滋阴柔肝;当归、白芍、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川楝子、延胡索——理气和络止痛。若心烦失眠,加酸枣仁、炒栀子、合欢皮。

现代药理川楝子有松弛奥狄氏括约肌,收缩胆囊,促进胆汁排泄的作用。

食疗方法 枸杞子粥 枸杞子50克,粳米100克。将粳米煮至半熟,再加枸杞子煮15~20分钟。早晚各1次,可连续服用15~30天。

预防调护

调节情志,保持心情舒畅;调理饮食,勿过食肥甘辛辣;加强运动,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