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图解中草药家庭疗法
15610800000038

第38章 风湿性关节炎与类风湿性关节炎

急性风湿性关节炎初次发作常为风湿热的主要症状之一,且多伴发心脏炎,每易反复发作成为慢性。属于中医学“痹证”、“历节风”的范围。如见心脏炎的,则又与“心悸”有关。致病原因为正气不强,外感风、寒、湿、热(或由风寒郁而化热),邪犯经脉、关节,阻碍气血的运行,不通则痛;若邪传于心,或外邪久留,耗伤气血,不能养心,又可引起心悸之证;病延日久,往往痰淤互结,肝肾气血并伤,虚实错杂。此外,由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表现与风湿性关节炎有类似之处,亦属中医痹证,所以在治疗上可予参照应用。

中医辨证分型

常见的辨证分型为:风寒湿痹证、风湿热痹证、痰淤痹阻证、肝肾两虚证四种证型。

辨证论治

风寒湿痹证

常见症状关节或肌肉酸痛,阴雨加重,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如疼痛呈游走性,涉及多个关节的,为风胜(行痹);疼痛剧烈,痛有定处,活动受限制,局部怕冷,得热为舒的,为寒胜(痛痹);痛处重着不移,关节局部漫肿,皮色不红的,为湿胜(着痹)。本证多见于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活动期或相对稳定阶段。

致病原因 风、寒、湿之邪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常用药物 羌活、独活、防风、制川乌、秦艽、威灵仙、桑枝——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桂枝、川芎——温经、活血、祛风、止痛。风胜加海风藤、豨莶草、全蝎;寒胜加制草乌、细辛、麻黄;湿胜加苍术、薏苡仁、五加皮。

现代药理羌活、独活、防风、制川乌、秦艽、威灵仙、桑枝均有抗炎、镇静、镇痛作用。

食疗方法 薏米30克、防风10克共煎,取药汁200毫升,1次服,日1剂,连用1周,停3日后可再用;或樱桃500克、五加皮50克,洗净凉干,泡于60°白酒500毫升中,瓶满后密封,每日摇1次,1周后可用;或将羊肉1000克煮熟,捞出,切成25厘米见方的肉块,制附片30克洗净,与羊肉同放入碗中,加料酒、猪油、葱、姜、肉清汤,蒸3小时,吃时撒上葱、味精、胡椒粉;或将木瓜10克、生薏仁30克洗净,倒入锅内,加水大碗,先浸泡,再用小火炖至薏仁酥烂,加白糖匙,稍炖即可,每日食用,不拘量。

风湿热痹证

常见症状病势较急,关节局部红肿热痛,触之疼痛加重,日轻夜重,屈伸不利,甚则不能活动,伴有发热,汗多畏风,口渴,烦躁。本证多见于风湿病急性活动期。

致病原因 风湿热邪壅滞经脉,气血闭阻不通。

常用药物 生石膏、知母、黄柏、连翘——清热养阴;桂枝——疏风解肌通络;防己、杏仁、薏苡仁、滑石、赤小豆、蚕砂——清利湿热,通络宣痹。若皮肤有红斑者或关节红肿明显,加丹皮、赤芍、生地、紫草以清热凉血,活血化淤;如湿热伤阴,低热持续不退,去桂枝、石膏、蚕砂,加秦艽、银柴胡、鳖甲、生地黄以退虚热。

现代药理连翘有广谱抗菌及抗炎、解热作用。防己有镇痛作用及抗炎功能。生地黄能促进机体淋巴母细胞的转化、增加T淋巴细胞数量的作用,并能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特别对免疫功能低下者作用更明显。丹皮、赤芍、紫草、秦艽、银柴胡均有解热、镇痛作用。

食疗方法 将薄荷15克、豆豉50克洗净,加水1500毫升煎约10分钟,取汁,薏苡仁150克、丝瓜100克(切好)洗净入锅,倒入药汁煮至薏仁酥烂,空腹服;或鸡肉250克、桑枝60克、绿豆30克清炖至肉烂,以盐、姜调味,饮汤食肉;或用洗净切好的穿山龙6克与3个鸡蛋共炒熟,调味,1次食完。

痰淤痹阻证

常见症状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局部关节疼痛,遇冷加重,活动不利或畸形,强直肿大。本证多见于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活动期和类风湿为晚期。

致病原因 痰淤互结,留滞肌肤,闭阻经脉。

常用药物 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活血化淤,通络止痛;茯苓、半夏、陈皮、白芥子、竹沥、姜汁——健脾化痰。痰浊滞留,皮下有结节者,加胆南星、天竺黄;痰淤不散,疼痛不已者,加穿山甲、白花蛇、全蝎、蜈蚣、地龙搜剔络道;有痰淤化热之象者,加黄柏、丹皮。

现代药理桃仁能增加股动脉的血液量,降低血管阻力,改善血液动力学。还可使出血及凝血时间明显延长,煎剂对体外血栓有抑制作用及镇痛、抗炎、抗菌、抗过敏作用。红花、川芎均能扩张周围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纤维蛋白溶解,降低全血黏度。红花还有镇痛、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当归可明显抗血栓形成。白芍、胆南星、天竺黄的镇痛及抗炎作用明显。穿山甲能降低血液黏度,并有抗炎作用。全蝎、蜈蚣均能抑制血栓形成和有抗凝作用,有较强的镇痛和抗炎作用。

食疗方法 生薏仁100克加水适量,煮成稠米粥,糯米500克煮成干米饭,将二者伴匀,放冷加酒曲适量,发酵成酒酿,每日佐餐用;或将乌梢蛇1500克、大白花蛇200克、蝮蛇100克去头,用酒洗润,切成短节干燥。生地500克洗净切碎。冰糖5000克置锅中,加水加热溶化,待糖汁成黄色时,趁热用一层纱布过滤去渣待用。将白酒100公斤装入坛,三蛇、生地直接倒入酒中,密闭,每天搅拌1次,10~15天后开坛过滤,加入冰糖,拌匀,再滤1次即可。

肝肾两虚证

常见症状痹证日久不愈,肌肉瘦削,腰膝酸软。关节屈伸不利,或畏寒肢冷,阳痿、遗精,或骨蒸劳热,心烦口干。

致病原因 肝肾亏虚,阴阳两虚,筋骨失养。

常用药物 熟地黄、肉苁蓉、五味子——滋阴补肾,养血暖肝;鹿茸、菟丝子、牛膝、杜仲——补肝肾、壮筋骨;桑寄生、天麻、木瓜——祛风湿、舒筋通络止痛。肾气虚,腰膝酸软乏力较著,加鹿角霜、续断、狗脊;阳虚畏寒肢冷,关节疼痛拘急,加附子、干姜、巴戟天;肝肾阴亏,腰膝疼痛,低热心烦,或午后潮热,加龟版、女贞子。

现代药理肉苁蓉对阳虚和阴虚动物的肝脾核酸含量下降和升高有调整作用。续断能促进组织再生。牛膝、天麻有抗炎、镇痛作用,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龟甲能改善“阴虚”证病理机能状态,使之恢复正常,能增强免疫功能,有解热、补血、镇静作用。

食疗方法 杜仲15克水煎取汁备用,黄鳝(250克)用开水略烫,去外皮黏物,切段。将100克猪肉剁成末炒好,加水及杜仲汁,放入鳝鱼、葱、姜、料酒,煮至鱼酥,调味,配餐用;或将烤好的羊肉串250克,撒上甘草、桂心、杜仲、人参(各15克)的细末及精盐,即可食;或将蛇肉1000克(去头、尾)切好,将黄芪60克、续断10克洗净,冷水浸泡1小时,将蛇肉炒好,与黄芪、续断水及药同炖1小时,调味,即可食。

预防调护

1.本病发生多与气候和生活环境有关,平素应注意防风、防寒、防潮,避居暑湿之地。特别是居住寒冷地区或气候骤变季节,应注意保暖,免受风寒湿邪侵袭。劳作运动汗出时,切勿当风贪凉,洗冷水浴,内衣汗湿应及时更换,垫褥、被子应勤洗勤晒,居住和作业地方保持清洁和干燥。

2.平时应注意生活调摄,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有助于提高机体对病邪的抵御能力。

3.痹证初发,应积极治疗,防止病邪传变。病邪入脏,病情较重者应卧床休息。行走不便者,应防止跌仆,以免发生骨折。长期卧床者,既要保持病人肢体的功能位,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还要经常变换体位,防止褥疮发生。

4.久病患者,往往情绪低落,容易产生焦虑心理和消化机能低下,因此保持病人乐观心境和摄入富于营养、易于消化的饮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