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图解中草药家庭疗法
15610800000041

第41章 单纯性甲状腺肿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单纯甲状腺肿属于中医学“瘿病”的范畴,称为“气瘿”。发病原因为郁怒忧思,肝失条达,痰气互结于颈部,或因居住山区,长期饮用水缺碘所致。如肝郁化火伤阴,可出现阴虚阳亢证,多相当于西医学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中医辨证分型

常见的辨证分型为:痰气郁结证、痰结血淤证、肝火旺盛证、心肝阴虚证四种证型。

辨证论治

痰气郁结证

常见症状颈项一侧或两侧甲状腺日渐肿大,随情绪好坏而增减,按之松软不痛,或可触到结节,一般无全身症状,或见胸闷,干咳声哑,吞咽不利。

致病原因 气机郁滞,痰浊壅阻。

常用药物 昆布、海藻、海螵蛸、海蛤壳、浙贝母——化痰软坚,消瘿散结;郁金、青木香、青皮、陈皮——疏肝理气。若肝气不舒明显而见胸闷、胁痛者,加柴胡、枳壳、香附、元胡、川楝子;咽部不适,声音嘶哑者,加桔梗、牛蒡子、木蝴蝶、射干利咽消肿。

现代药理昆布、海藻因含碘化物,对缺碘引起的地方性甲状腺肿大有治疗作用,并对甲状腺功能亢进,基础代谢率增高有暂时抑制作用。海蛤壳与昆布、海藻的组方能抑制肉芽组织增生。

食疗方法 将海带丝200克、粉丝100克煮熟,与200克白萝卜丝一起加佐料拌匀食用;或海蜇皮100克切丝,鲜桔皮50克切丝,佐料拌匀既可;或白萝卜250克切片,鲜桔皮1个切丝,同煮20分钟,加紫菜调味。

痰结血淤证

常见症状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按之较硬或有结节,肿块经久未消。胸闷,纳差。

致病原因 痰气交阻,血脉淤滞。

常用药物 海藻、昆布——化痰软坚,消瘿散结;青皮、陈皮、半夏、胆南星、浙贝母、连翘、甘草——理气化痰散结;当归、赤芍、川芎、丹参——养血活血。胸闷不舒加郁金、香附、枳壳理气开郁;郁久化火而见烦热、舌红、苔黄、脉数者,加夏枯草、丹皮、玄参、栀子;纳差、便溏者,加白术、茯苓、怀山药健脾益气;结块较硬或有结节者,可酌加黄药子、三棱、莪术、露蜂房、僵蚕、穿山甲等,以增强活血软坚,消瘿散结的作用。

现代药理半夏具有较广泛的抗肿瘤作用。南星对各种实体瘤有抑制作用。赤芍水煎剂能延长体外血栓形成时间,还可镇静、抗炎、止痛。川芎能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凝集,预防血栓的形成。丹参能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液黏度,激活纤溶,对抗血栓形成。

食疗方法 淡菜100克泡发,煮熟,再加红花共煮20分钟,调味食用;或红花10克、陈皮50克、紫菜10克共煮15分钟,调味食用。

肝火旺盛证

常见症状颈前喉结两旁轻度或中度肿大,一般柔软、光滑。烦热,容易出汗,性情急躁易怒,眼球突出,手指颤抖,面部烘热,口苦。

致病原因 气郁化火,肝火旺盛。

常用药物 柴胡——疏肝解郁;栀子、丹皮——清泄肝火;当归——养血活血;白芍——柔肝;牛蒡子——散热利咽消肿;生牡蛎、浙贝母——化痰软坚散结;玄参——滋阴降火。肝火旺盛,烦躁易怒,脉弦数者,可加龙胆草、黄芩、青黛、夏枯草;手指颤抖者,加石决明、钩藤、白蒺藜、天麻平肝熄风;兼见胃热内盛而见多食易饥者,加生石膏、知母。

现代药理柴胡能镇静、镇痛、解热、抗肿瘤、增强免疫功能。白芍提取物对蛋清性急性炎症水肿有明显抑制作用,对棉球肉芽肿有抑制增生作用。牛蒡子能解热、利尿、抗肿瘤。

食疗方法 荸荠200克、鲜芦笋100克、川芎30克加水同煮20分钟,取汤频饮,1日饮完。

心肝阴虚证

常见症状颈前喉结两旁结块或大或小、质软,病起较缓,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指颤动,倦怠乏力。

致病原因 气火内结,心肝之阴耗伤。

常用药物 生地、沙参、玄参、麦冬、天冬——养阴清热;人参、茯苓——益气宁心;当归、枸杞子——养肝补血;丹参、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远志——养心安神;川楝子——疏肝理气。虚风内动,手指及舌体颤抖者,加钩藤、白蒺藜、鳖甲、白芍;脾胃运化失调致大便稀溏、便次增加者,加白术、薏仁、怀山药、麦芽;肾阴亏虚而见耳鸣、腰酸膝软者,酌加龟版、桑寄生、牛膝、女贞子;病久正气伤耗、精血不足而见消瘦乏力,妇女月经量少或经闭,男子阳萎者,可酌加黄芪、太子参、山茱萸、熟地、枸杞子、制首乌等。

现代药理人参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炎、抗肿瘤。枸杞子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能抗突变、抗肿瘤。酸枣仁能镇静催眠及抗心律失常,还有抗肿瘤及增强免疫功能。五味子有与人参相似的适应原样作用,能增强机体对非特异性刺激的防御能力。远志有镇静、催眠及抗惊厥作用,其煎剂具有抗衰老、抗突变抗癌等作用。

食疗方法 荸荠250克、瘦猪肉100克切丁,陈皮100克切成小块,将猪肉用调料腌1小时,油烧熟爆炒至肉变色,加陈皮、荸荠共炒2分钟起锅,调味食用。

预防调护

1.因水土失宜所致者,应注意饮食调摄,在容易发生瘿病的地区,可经常食用海带,使用加碘食盐(食盐中加入万分之一的碘化钠或碘化钾)。

2.患者应保持精神愉快,防止情志内伤。

3.在病程中,要密切观察瘿肿的形态、大小、质地软硬及活动度等方面的变化。如瘿肿经治不消,增大变硬,应高度重视,防止恶变;阴虚火旺症状较重,病情危重时,需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