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图解中草药家庭疗法
15610800000058

第58章 腹泻病

腹泻病是由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一组疾病。急性腹泻导致脱水,而持续腹泻又是引起小儿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多见于婴幼儿,好发在夏秋季节。中医认为外感暑湿或饮食不洁,损伤脾胃,运化不健,饮食不能化为精微而成湿滞,阻于中焦,使之清浊升降失常,清气不升,而致腹泻。病重者,津液大耗,容易伤阴伤阳,转危变险。

中医辨证分型

常见的辨证分型为:伤食泻证、湿热泻证、脾虚泻证三种证型。

辨证论治

伤食泻证

常见症状脘腹胀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色黄褐泥烂或呈水样,有不消化残渣,酸臭如败卵,精神尚好。

致病原因 食积内停,阻滞肠胃,传化失司。

常用药物山楂、莱菔子——消食健胃;陈皮、半夏——和胃降逆;连翘——清热散结;苍术——燥湿健脾。病程稍长,加炮姜、广木香;有外感风寒,发热、流涕、咳嗽,加葛根、荆芥、防风、桔梗。

现代药理山楂含脂肪酸能促进脂肪消化,并增加胃消化酶的分泌而促进消化,且对胃肠有一定调整作用。半夏可抑制呕吐中枢止呕。连翘煎剂有镇吐作用。苍术有促进胃肠运动作用,对胃平滑肌有微弱收缩作用。

食疗方法 炒山楂30克、炒麦芽30克、焦神曲30克、焦槟榔20克共研细末过筛,每次10克,米汤调糊,酌加红糖,煮沸3分钟,早晚食;或大米60克常规煮粥,粥熟后加入薤白30克再煮片刻既可;或将胡萝卜250克切片,加盐少许,用水煮烂,取汁服;或炒麦芽10克,炒山楂片3克红糖适量,共煎汁饮;或将海蜇60克切碎,荸荠100克去皮同加水煮熟,待水收干,除去海蜇,分数次服荸荠;或以水煮炒莱菔子10克、鸡内金8克,煮沸10~20分钟,取汁,再入粳米100克同煮粥。

湿热泻证

常见症状大便次数增多在10次以上,蛋花水样便,黄赤而臭,肠鸣腹胀,甚则呕吐,或伴发热、口渴、精神烦躁,小便黄赤。

致病原因 湿热蕴结胃肠,传化失司。

常用药物葛根——解肌清热,煨用且能升清止泻;黄芩、黄连、地锦草——苦寒清热燥湿解毒;甘草——甘缓和中;车前草——清热除湿、利水止泻。若呕吐不止,加辟瘟丹;夹有表邪,发热流涕,加鸡苏散;烦躁不安,发热较甚,加紫雪丹;湿重,泻下多水,加苍术、姜半夏;若皮肤干瘪、口渴、目眶凹陷、睡中露睛,呼吸深长等伤阴症候,去地锦草、车前草,加乌梅、白芍、炙甘草、石斛以固肠止泻,酸甘化阴;若脉微、四肢冷、精神委靡等伤阳症候者,加附子人参、牡蛎、龙骨、白芍、炙甘草以回阳救逆。

现代药理葛根对肠道有明显解痉作用,能对抗乙酰胆碱所致的肠道痉挛,还有解热作用。黄芩、黄连有广谱抑菌作用,黄芩还有解热、镇静、抑制肠道蠕动等作用。地锦草有抗病原微生物、抑菌、抗炎、止泻、中和毒素作用。

食疗方法 扁豆30克、香薷15克水煎汤,每日分3次服用;或将绿豆60克煮熟后放入车前子30克(布包),煮沸后去车前子,连豆饮用。或马齿苋250克切段,焯过加调料拌匀,作菜食;或将乌梅水12克煎取汁,趁沸时冲泡茶叶6克,加适量白糖,频饮。

脾虚泻

常见症状腹泻反复不愈,大便腥气异常,完谷不化,面黄,无力,神倦,食少,自汗,盗汗。

致病原因 脾虚失运,清浊不分。

常用药物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砂仁、陈皮、桔梗、扁豆、山药、莲子肉、薏苡仁——理气健脾化湿。若脾阳虚衰,阴寒内盛,可用附子理中丸以温中散寒;若久泻不止,中气下陷,或兼有脱肛者,可用补中益气汤以健脾止泻、升阳举陷。

现代药理人参能抗疲劳、抗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白术对肠道活动有双向调节作用,有强壮作用,能促使体重增加,促进细胞免疫功能。砂仁煎剂可增强胃的功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可增进肠道运动,排出消化管内的积气。山药对脾虚有预防和治疗作用,能助消化,对离体肠道运动有双向调节作用。扁豆水煎剂对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能抗病毒,对食物中毒引起的呕吐、急性胃炎等有解毒作用。

食疗方法 无核大枣10克同茯苓30克、山药30克、粳米60克煮粥,加适量红糖调食;或莲子肉200克、糯米200克、茯苓100克(去皮)共研细末,加适量白糖拌匀,加水成泥状,蒸熟,放冷切块,加热食用;或适量鸡肉与姜、盐、酱油、花椒粉拌匀为馅,包馄饨煮食;或鹌鹑2只、赤小豆30克、生姜3克、盐同煮熟,吃肉喝汤;或生山药30克研细粉,和凉水调入锅内,用筷不停搅拌,煮成粥状,加熟鸡蛋黄3枚调匀,作早点食用。

预防调护

1.节制饮食。提倡母乳喂养,添加辅食不宜太快品种不宜多。喂养、哺乳宜定时定量,适时断乳。

2.注意腹部保暖,防止受寒致泻。

3.保持臀部清洁,勤换尿布,大便后用清水洗净,防止红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