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图解男性中医养生
15611000000016

第16章 养心贵在调神

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而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调养精神,对自己意识思维活动及心理状态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也是中医养生保健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医视点 调神与男性养心

调神是中医治疗心理疾病的重要方法。《内经》指出:调摄精神情志需要“恬淡虚无”、“积精全神”、“精神内守”,从而使“形体不蔽,精神不散”,达到养生的目的。中医认为:“养生首养心,调形养调神,疗病先安心”,中医学在养生保健中,特别重视机体的情绪反应状态。认为情绪是健康的体感,“精神内守”“神气自如”是养生的基本要求。

《内经》认为防治心理疾病,调和情志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精神情志调和在防御心理疾病方面能起重大作用。《灵枢·本脏》指出:“意志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健康的心理和调和的情志,是避免外界的干扰和外邪侵袭,保证身心健康不受疾病的折磨的重要方面。情志活动过度,或内在精神活动失调,就会损害身心健康,进而导致疾病。《灵枢·寿天刚柔》有言:“忧恐愤怒伤气,气伤乃病脏。”《灵枢·口问》中亦谓:“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由此可见,精神因素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调神是养心的重要方面。

俗话说:病要“三分治,七分养”。调神是养生的重要方面尤其是对慢性疾病的防治。中医认为对病症而言,诸如:郁证、健忘、失眠、头痛、眩晕等心身疾病,须以调神为主,治疗为辅。

中医解码 心病还须心药医

中医心理治疗思想源自《内经》。《内经》认为凡是太过,不及的情绪,不正常的心理活动,若不及时调理,可能会影响身心健康,造成身心疾病。若病源来自于七情心理,则“心病还须心药治”,首先应用心理治疗调养。《内经》的原旨可归纳为:心疗、知疗、情疗、意疗四类心理治疗方法。

心疗是通过调摄心神,改易心志、移精变气来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目的。《灵枢·终始》指出:“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寒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在《素问·移精变气论》中对心疗有专门的阐述。移精变气就是通过改善病人的生活环境,以良好的、有益身心健康的环境来达到良好的心理治疗效果。

知疗是通过语言开导、改变观点、提高认识来改变病人的心理状况的治疗方法。《灵枢·师传篇》论述知疗的方法时以“告之其败”、“语之其善”、“导之其所变”、“开之以其所苦”四个方面来消除病人的消极状态、端正病人态度、增强病人信心来改变病人认知和行为。

情疗是用一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来改变或者调整另一种不正常的情志活动来治疗心理障碍的疗法。《内经》中特别重视情疗,尤其是情志相胜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故情疗又可分为喜疗、怒疗、恐疗、悲疗和思疗五种方式。

意疗是通过有意识地运用正常言行和以改变环境等来治疗病人的隐性症状和精神损伤达到能和其志意,定其心向,使其遂情适性,而身心自安的目的。《灵枢·师传》说:“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

心理导航 调神与养生

调神重在调心,下面介绍2种养心调神的方法:

1.清静养神法

清静养神法是通过心理镇静、心无杂念来进行心理养生的一种方法。老子在《道德经》提出:“清静无为”。清静养神法源于《黄帝内经》的“恬淡虚无”,即避免外界环境的各种不良刺激,建立稳定的心理内环境。清静养神法注重静养心神,使意志专一,精神内守。古人早就把“名利不除”作为“养生五难”之首。所以,清心静心难在名利。药王孙思邈拒绝高官厚禄,潜心医学,正是淡名利的静心养神法。

2.喜笑养生法

喜笑养生法就是要培养乐观的心境,乐观是精神的支柱,健康的保证。《论语》中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喜笑养生法就能促发喜悦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订增养生药言》指出:“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笑是一种精神保健操,是一种精神养生操。《类修要诀·养生要语》指出:“笑一笑,十年少;恼一恼,老一老。”近代养生家丁福禄指出:“欢笑能补脑髓,活筋络,舒血气,消食滞,胜于服食药耳,每日须得片刻闲暇,逢场作戏,口资笑乐,而益身体也。”可见,良好的精神和心情是人体健康与养生不可或缺的因素。

中医VS现代医学

中医认为调神是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内经》认为不同的情志变化对脏腑的病变有着不同的影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腹泄”。情志因素的变化对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是导致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治疗心理疾病在注意调摄形体的同时还必须调神,这样才会减少心理疾病,利于自我康复。

现代医学认为调理患者的七情、心神等和中医的情志相胜疗法具有相似的内涵。对兴奋躁动的患者,则用慢节奏的乐曲来调和心神;忧郁悲伤者,要以“喜胜忧”,焕发病人的情绪,振奋病人的精神,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和现代医学两者对心理治疗,均是以调神来控制和治疗心理疾病患者。若以中医阴阳五行的理论,再根据情志相胜的巧妙构思,来进行心理治疗,就可以切中病情、有的放矢。

中医视点 修德立志法养生法

所谓修德立志法是指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树立高尚的理想、志向及信念等,以养成坚强的心理和顽强的意志,从而为身心健康提供保证的心理养生方法。

修德,也称养德,又称养性,即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养生专著《医先》、《遵生八笺》中明确指出了“养德”一词,充分说明养生与养德的关系。“养生莫如养性,养性莫若养德”,很多医学专著都把修炼德行放在养生的重要位置,更有甚者把它当作“养生之根”。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仁者寿”,“大德必有其寿”的见解。《千金方·养性篇》说:“夫养性者,所以习以成性,性自为善……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不悉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生之大经也。”《寿世保元》指出:“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

立志,即树立高尚的理想、志向以及信念等。立志是人的精神支柱,是内心力量的源泉。立志能够有意识的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保证健康的心理状况。

《灵枢·本脏篇》言:“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意志能够统帅精神,调和情志,抗邪防病等,意志坚强与否与健康有密切的关系。信念、意志坚定的人,能较好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养生,首先要修德立志,就是说要有健康的心理、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情操,这是人的生活基石和精神支柱。

中医解码 修德立志与养生

古人把道德修养作为养生一项重要内容。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德润身”,“仁者寿”的理论,而且《中庸》中还进一步指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古代的道家、墨家、法家、医家等,也都把养性养德列为摄生首务,对后世养生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修德是养生的第一要义。

从生理上来讲,修德可以养气、养神,使“形与神俱”,健康长寿。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言:“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修德先修善行。要有关心他人的美好心灵,做到养德行善,乐于助人,救困扶贫,待人以诚。孙思邈百岁高龄,提出的“常念信,无念欺”、“常念善,无念恶”等养德信条,是养德行善得以延年长寿的历史见证。

立志是对精神调养,立志才能对生活充满信心,有目标、有追求,才会有良好的道德风貌的修养和精神调摄,更好地促进身心健康。

中医VS现代医学

中医认为修德立志是养生的重要方面。《千金要方》指出:“性既自喜,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明代王文禄也在《医先》中说:“养德、养生无二术。”

现代医学认为没有道德修养和志向的人终日陷入紧张、愤怒和沮丧的情绪状态之中,大脑得不到休息,身体各系统功能活动失调,免疫力下降,很容易引起身心疾病;而注重道德修养,有远大志向的人,机体运行正常、均衡,没有外来干扰,良好的心理和精神能促进体内分泌更多的有益激素、酶类和乙酰胆碱等,能够把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力和抗癌能力,促进人的健康与长寿。现代医学的这些观点,和中医所论述的含义是基本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