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西南少数民族青少年智力发展
15611800000011

第11章 两种文化分布区域青少年智力发展的比较研究

每个民族都有其各自相对独立的文化,这种民族文化既表现该民族的外部行为风貌,又显示其内在的心理属性,并最终塑造了这个民族人们特有的心理品质。智力是人的一种重要心理品质,在跨文化心理的研究中,它常被视为反映个体和群体差异性的重要指标。民族间和民族内部智力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如何认识这些差异,以及如何考察产生差异的根源,常常是跨文化心理学家努力研究的课题。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各民族间交流日益频繁,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并形成了民族融合的局面,这为我们比较民族内部与民族间心理与智力发展提供了良好机会。藏族、彝族、傣族、苗族等民族作为西南几种主要少数民族,在这些年的交往中也表现出了明显的民族聚居与民族融合的文化特征,因此考察这些地区这几种民族青少年智力发展的基本状况,了解他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各自内部与相互之间的差异,对民族教育与民族发展有积极意义。

一、研究的基本方法

1.调查对象的选择

一般认为,青少年期是智力发展的快速时期,外界文化环境对智力的影响明显。西南地区的藏族、彝族、傣族、苗族有相当部分与其它民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融合地文化,又有一部分仍以民族聚居着,保持着聚居地文化特征的状况。因此,我们在调查中,便确定由各地区的小学二年级、小学六年级、初中三年级,分别对应于8岁、12岁、15岁(各年龄段儿童年龄在±6各个月内)。各年龄段分别由所在的学校随机挑选15名测试对象,男女性别比例为8:7。总计融合地与聚居地测试对象360人,各个地区分别为180人。

对融合地与聚居地的选择,考虑到典型性,我们确定的标准是:在聚居地,该民族所占人口的比例超过80%;融合地,该民族占人口比例的30%左右。以此标准,我们分别在四川、云南、贵州的八个地区进行了测试,各个地区被调查对象的分布具体:

2.调查的方法

青少年的智力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对智力的本质与智力测查的方法都有许多不同的认识。在本次调查中,考虑到各个民族青少年的文化水平有差异,我们选择了瑞文智力测验联合型作为测验的主要工具。

瑞文测验——联合型(CRT)是英国心理学家J.C.Ra-ven于1938年创制的。是一种非文字智力测验,旨在“测验一个人的观察力和清晰严密的思维能力。”测题形式全部用无意义的抽象图形构成一个方阵,其中左下角缺失1块,要求被试者从呈现给他的另6块(或8块)截片图形中选择1块(只能是1块)符合方阵整体结构的图片补上去。最初标准型瑞文测验包括A.B.C.D.E五个单元测验,每单元12题,由易到难,A.B单元重点测试被试的直观比较与辨别力,C.D.E则要求通过对比、类比推理找出图形间变化的系列关系。

瑞文智力测验由于它的非文化性质,又是由无意义的图案组成,因此具有较高的文化公平性。同时它与一般智力测验结果的相关相当高。据编制者报告其与斯坦福——比纳量表的相关为0.86。

瑞文智力测验在50年代、60年代几经修订,目前发展成三种型态,除标准型外,还有适应测量智力低下和智力超常而设计的彩色型与高级型。彩色型就是将黑白型中的A.B单元加上彩色以突出图形的鲜明性。然后,A.B单元之间再增加一个单元AB,我国心理工作者为了实际测试的需要,一般将瑞文测验的标准型与彩色型联合起来使用,称为瑞文测验——联合型(CRT)。

在具体测试过程中,我们按年龄分组进行团体测验。先给每一测试对象一本瑞文——联合型图册,一张瑞文测验记录纸。主试先要求被试者填好姓名、年龄、民族;然后打开图册,让被试者对照练习题,明确测试的步骤与答题的方式。此过程中,被试者单人单座,确保答案的公正性,同时主试采用统一的施测指导语,尽可能保持测试的客观性。在确信被试对象学懂了方法,理解了所有指导语时,开始正式测验:让被试者自行对测验题作答,测试为40分钟,在测验进行到20分钟时,主试报一次时间,并要求被试者将在此时已完成的题号前做一次记录,以便我们统计20分钟时被试的通过量。

二、测试结果与分析

(一)藏、彝、傣、苗四种民族总体智力发展水平

在跨文化心理学研究中,很多研究结果表明,与汉族相比,少数民族智力发展往往处于滞后状态,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有的归之于种族差异,有的认为是不同文化背景的结果。在本次调查中,我们避开了这一容易导致种族歧视的课题,而纯粹在少数民族之间进行互相比较。藏族、彝族、傣族、苗族青少年在三个年龄阶段上的总体瑞文测验成绩如下所示:

从这个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从8岁到12岁,再到15岁,四种民族的青少年智力水平迅速提高,表现出向上,向高水平发展的增长趋势。四种民族在各个年龄段上的差异是否达到显著水平呢?对此,我们进行了详细方差的分析,其结果如下:

从比较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在三个年龄段上,8岁与12岁时,四种民族青少年智力发展不存在显著差异;15岁年龄段,四种民族儿童智力发展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一般说来,8岁、12岁儿童受外界文化环境影响尚少,其身心发展,包括智力发展主要取决于自身的生理神经机制,因此,在这两个阶段智力发展的同质性,揭示民族之间并不存在先天的种族差异。在15岁年龄段上,儿童已接受了三年的初级中学教育,其思维也已从具体形象完成了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文化对其身心发展的影响日益明显,因此,在这一年龄段上的差异,也许表现出了社会文化对智力的影响作用。由于不同民族,其文化差异不同,因此可以预测,在四种民族青少年之间,其差异的显著性仍有区别。为了证实这一点,我们在15岁年龄段上,对四种民族青少年进行了多重比较。

从比较结果中可以看出,智力发展水平:藏族青少年与傣族儿童相比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与苗族儿童相比则表现出了显著差异;其他的苗族与彝族、苗族与傣族、傣族与彝族青少年相比差异都不显著。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不是因为傣族与藏族文化中都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而苗族则受自然生态文化环境影响呢?这一点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融合地、聚居地不同文化背景形态下,四种民族青少年智力发展水平

正如前所述,融合地文化与聚居地文化是当前民族文化存在的两种典型形态,是民族青少年智力发展的两种典型的生态文化背景,这两种背景对青少年智力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在调查中,我们做了重点比较分析,结果:

三个年龄阶段上,融合地藏族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均比聚居地藏族儿童成绩要高,而且这种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由于同属一个民族,因此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导致其智力发展差异具有相当大的说服力。

总体而言,融合地青少年智力发展水平也在三个阶段上表现出高于聚居地同族青少年的特征,并且,两者之间的差异在15岁年龄段上达到显著水平(p<0.05)。

傣族与苗族,融合地区青少年智力发展水平同样高于聚居地同族儿童,只是在三个年龄段上,这种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们将在下文中进一步分析。

(三)融合地、聚居地四种民族青少年智力加工速度与精度分析

信息加工的快迅性与准确度常常是衡量智力水平的主要指标,为了考察不同文化形态对各民族青少年智力特征的作用,在调查中我们既对各民族总体上智力的加工速度与精确度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同时又以不同文化背景为变量,分析了同一民族,在不同年龄阶段上,智力加工的速度与精确度的差异。

1.四种民族总体的智力加工速度与精确度分析

在具体操作中,我们以瑞文测验20分钟对各民族青少年所完成的智力操作项目(即题)作为其速度指标,而以其完成项目中正确项目之比例作为精确度的衡量标志。

从统计的结果中可以看出,总体上说来,随年龄增长,各个民族青少年智力加工速度与精确度都在增长,尤其是8岁与12岁之间这种增长幅度很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加工速度即民族所完成项目,各个年龄段都在20分钟时,完成的题数介于48题~65题之间,在不同的年龄段上差异较小,但精确度却有很大的差异,基本差异则介于0.34~0.86之间。各年龄段的平均水平也在0.39~0.79之间,差异非常显著,尤其就完成的项目而言,8岁组高于12岁组而与15岁组相关无几,但精确度却是随年龄增长而绝对提高,并且在8岁与12岁之间存在大范围提高的特征。

2.不同文化背景下,四种民族智力加工速度分析

同一民族,在融合地与聚居地文化背景下,其智力加工速度与精确度会存在什么差异,对此我们进行了详细比较,比较结果如下所示: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三个年龄阶段上,四种民族青少年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在20分钟内完成题和通过题数都有差异,表现为融合地区各族青少年智力加工的速度与精确度都高于聚居地区的同族儿童。

三、讨论

1.藏、彝、傣、苗四种民族总体智力发展趋势和特点我们可以发现,藏、彝、傣、苗四种少数民族8岁、12岁、15岁的儿童青少年的智力发展总体趋势是递增。藏族三个年龄段的平均智力成绩依次是26.4、48.43、55.5。彝族三个年龄段的平均智力成绩依次是23.2、46.2、49.9。傣族的依次是25.97、46.4、51.60。苗族的依次是23.13、42.87、50.30。这同已有研究成果是基本一致的。有些心理专家学者曾采用加利福尼亚1岁量表、加利福尼亚学前测验、斯坦福——比纳1916型和斯坦福——比纳1957修订量表4种标准化量表对从1岁到14岁的儿童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儿童智力发展在14岁前发展速度较快,几乎呈直线上升。这说明我们采用的瑞文联合型测验具有同等效力,同时也说明少数民族儿童与其他儿童具有相同的智力发展趋势。进一步分析发现,虽然总体上四种民族儿童青少年智力发展都呈上升趋势,但是在不同的年龄段其增长的速度是不同的。四种民族儿童青少年从8岁到12岁其智力成绩增长了22.03,而12岁到15岁只增长了7.07。彝族儿童青少年从8岁到12岁其智力成绩增长了23,从12岁到15岁只增长了3.7。傣族的儿童青少年从8岁到12岁增长了20.43,从12岁到15岁只增长了5.2。苗族的儿童青少年从8岁到12岁增长了19.74,从12岁到15岁只增长了7.43。从智力发展曲线也不难发现,四种民族的儿童青少年在8岁到12岁的那段智力发展曲线的斜度明显比12岁到15岁的那段要大。智力发展的这一特点和脑发育的高速期是一致的。

2.藏、彝、傣、苗四种民族融合地、聚居地儿童青少年智力比较,我们发现融合地的藏、彝、傣、苗四种民族儿童青少年在8岁、12岁、15岁三个年龄段上的智力成绩都比聚居地儿童青少年的智力成绩高。在8岁、12岁、15岁三个年龄段上,藏族融合地的儿童青少年的智力平均成绩比聚居地的分别要高7.26、4.74、6.0。彝族融合地的要比聚居地的分别高4.03、7.80、7.20。傣族融合地的比聚居地的分别要高4.73、2.54、2.40。苗族融合地的要比聚居地的分别高2.67、3.20、5.40。这说明四种民族的融合地的儿童青少年的智商或智力水平普遍高于聚居地的。

我们又对融合地和聚居地的儿童青少年的智力成绩进行差异性显著检验,发现:虽然融合地和聚居地的儿童智力成绩存在差异,但经检验除了藏族的三个年龄组和彝族的15岁年龄组,融合、聚居两个地区智力成绩之间差异达到0.05显著差异水平外,其余的彝族8岁组、傣族12岁组、苗族三个年龄组融合地、聚居地智力成绩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

我们知道,智力是通过文化形成的。我国现有研究表明,文化不仅影响到不同民族对智力性质的理解,而且是直接造成智力差异的重要原因。我们通过融合地、聚居地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青少年智力发展的对比研究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融合地的藏族、彝族、傣族、苗族,他们所在地区繁荣,日常生活中少数民族儿童青少年使用汉语,而不像聚居地的儿童青少年在家庭中多使用各少数民族语言。这样,融合地的四个少数民族被试在三个年龄段上表现出的智力水平高于聚居地的被试就不难理解了。那为什么差异显著检验又发现有的融合地与聚居地的被试差异不显著呢?这似乎表明了文化繁荣程度、环境教育丰富程度不同对智力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心理学家认为,遗传决定人的智力发展水平波动范围,即智力域。后天社会环境决定其达到域限的哪一级水平。如果社会文化教育条件优越,就有可能达到其智力域的顶端,如果条件差,则有可能智力发展只停留在中下域内。所以,如果社会文化条件不能构成显著差异,则融合地和聚居地儿童的智力成绩就构不成显著差异。我们再从瑞文测验和智力本身看,瑞文测验主要测查儿童的观察能力和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测查智力的g因素。本研究结果是否可以说明民族内部智力g因素差异本身就不足以构成显著差异,这一点尚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3.藏、彝、傣、苗四种民族间儿童智力比较

藏族、彝族、傣族、苗族四种少数民族在8岁、12岁、15岁这三个年龄段上智力成绩均存在差异。对四种民族的儿童青少年智力成绩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四种民族在8岁、12岁两个年龄段上的智力成绩差异不显著,只有15岁年龄段上的智力成绩差异显著。再对15岁组四种民族儿童的智力成绩进行q检验,发现彝族与藏族、苗族与藏族,他们15岁组儿童青少年的智力成绩差异显著,而藏族与傣族、傣族与彝族、苗族与彝族、苗族与傣族,他们的15岁组儿童青少年的智力成绩差异不显著。

藏、傣、彝、苗四种民族儿童青少年在小学阶段智力成绩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到初中三年级(15岁)有的民族间儿童青少年智力成绩却存在了显著差异。这似乎和Rich-ard Lynn等的研究结论一致,他们认为各民族在智力方面的差异并不主要是在Spearman的g因素方面的差异。从卡特尔等人提出的液态智力和晶态智力理论来看也是一致的。液态智力基于基本的心理操作,它决定信息加工的速度和精确性,而晶态智力基于智力和经验之上。液态智力出生后到26岁左右呈直线上升增长,到了35岁开始缓慢下降;而晶态智力却一生都不会衰减,并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而不断增长,从而弥补了液态智力的衰减。从本研究看,小学阶段各民族智力成绩不存在显著差异,是因为这时期晶态智力发展不够,主要是液态智力在起作用,且各民族在液态智力或g因素上的差异并不显著。到了15岁,各民族所处经济地理环境不同,接受社会文化教育、生活习俗等的熏陶,知识经验的增长出现差异,若差异达到一定程度便会达到显著水平,这主要是晶体智力发展所致。因此出现了本研究中的藏族、彝族、藏族与苗族15岁组智力成绩差异显著。

4.藏、彝、傣、苗四种民族儿童青少年的智力加工速度和精确度分析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智力的差异就是对信息进行表征和加工方式上的差异,它是以基本信息加工过程作为理解智力的基本单位,基本信息加工速度与认知策略是研究的重要指标。据此,我们以测验的通过题和完成题作为智力加工速度指标来进行分析。

从总体上看,藏、彝、傣、苗四种少数民族儿童20分钟通过题总平均数和总通过率都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其间8岁到12岁增幅最大。具体说8岁组20分钟总通过题平均数为22.19,12岁组为37.91,15岁组为45.45,从8岁到12岁增加了15.72,12岁到15岁增加了7.54。8岁组20分钟总通过率为0.39,12岁组为0.72,15岁组为0.79,从8岁到12岁增加了0.33,从12岁到15岁仅增加了0.07。这说明少数民族儿童青少年智力加工精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并且在智力发展加速期(8岁~12岁),其智力加工的精确度增幅显著,几近一倍。也许这是人类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再看四种民族儿童20分钟总完成题平均数,8岁组56.40,12岁组52.85,15岁组57.83。四种民族儿童的总完成题在三个年龄段上差异不大,并且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12岁组完成题反而比8岁组的少。这可能表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青少年智力上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智力加工精确度上,而不是加工速度上。8岁组完成题比12岁组的还多,但前者的精确度却远远不及后者。这说明8岁组儿童由于智力发展水平所限,进行智力加工只能是浅加工,加工深度不够,完成观察、感知、推理作业时只注意了表面上的联系,而忽视了其内在联系,故完成测题往往是不假思索,一挥而就。而12岁组儿童智力有了进一步发展,智力加工深入一步,考虑事物的一些内在的本质的联系,理解思考问题也要全面一些,但是毕竟智力发展尚未成熟,故智力加工速度反而慢了。到15岁组时,他们不仅智力加工精确度提高,而且智力加工速度也更快。

我们再对不同文化教育背景下的儿童青少年的智力加工速度、精确度进行分析。8岁组藏、彝、傣、苗四种民族在20分钟的通过题和通过率方面,融合地的儿童明显要比聚居地的更多、更高,而在完成题方面,融合地儿童似乎又普遍比聚居地的儿童完成题少。具体融合、聚居两地的通过题平均数、完成题平均数和通过率对比是:藏族,25.73:23.13、53.6:67.67、0.48:0.34;彝族,22.2:19.87、54:58.33、0.41:0.34;傣族,25.67:21.8、45.8:55.67、0.56:0.39;苗族,21.67:17.4、58.07:58、0.37:0.3 0。12岁组,四种民族20分钟的通过题和通过率,除藏族外,融合地儿童依然要比聚居地儿童的多。具体融合、聚居两地的通过题平均数、完成题平均数、通过率对比是:藏族,38.87:44.4、50.87:56.8、0.76:0.78;彝族,37.06:33.13、52.4:54.33、0.71:0.61;傣族,44:40.20、59.53:52.07、0.74:0.77;苗族,34.27:31.33、47:49.73、0.73:0.63。15岁组,在通过题和通过率方面依然总体态势如前面两个年龄组,但在完成题上却稍有变化,似乎是四种民族融合、聚居两地各领风骚。具体通过题平均数、完成题平均数、通过率,融合、聚居两地对比如下:藏族,51.73:46、60.13:54、0.86:0.85;彝族,39.33:42.53、4 5.8:54.4、0.86:0.78;傣族,49.73:48.67、64.2:66.87、0.77:0.73;苗族,45.93:39.67、6 1:56.2、0.75:0.71。总体而言,藏、彝、傣、苗四种少数民族在8岁、12岁、15岁年龄段上,融合地儿童的智力加工精确度都要比聚居地儿童高,而在智力加工速度上似乎又比聚居地的略逊一筹。但由于智力加工精确度比智力加工速度更能反映本质,所以融合地儿童的智力在总体上比聚居地的高,这和前面的有关分析一致。

四、结论

第一,藏、彝、傣、苗四种少数民族儿童青少年的智力发展总体趋势是递增,特别是8岁~12岁智力发展迅速。

第二,融合地的藏、彝、傣、苗四种少数民族儿童青少年在8岁、12岁、15岁3个年龄段上的智力成绩都比聚居地的高,两个地区的智力成绩存在总体差异,但总体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这种民族智力差异与融合地、聚居地两地区的社会文化教育差异有关。

第三,藏、彝、傣、苗四种少数民族儿童的智力发展存在差异,但只有15岁组差异显著。

第四,藏、彝、傣、苗四种少数民族在8岁、12岁、15岁3个年龄段上,融合地儿童的智力操作精确度都要比聚居地的高,而在智力操作速度上似乎又要比聚居地的稍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