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西南少数民族青少年智力发展
15611800000006

第6章 西南地区五种民族中小学生的智力观念的跨文化研究

一、对不同民族学生智力观念调查研究的意义

自从R.J.Sterberg从方法上将智力研究分为内隐研究和外显研究以来,有关探讨人们头脑中的“智力是什么”的内隐研究成为了智力研究中的重要课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通过这种研究,一方面可以将智力的本质认识与社会大众的智力观念相结合,扩大智力研究的生态效度;另一方面,这种研究,开创了智力研究的新途径,使智力的本质研究超出了已往因素分析的模式,将人们对智力的认识与社会文化结合起来,从而更全面地揭示智力的本质。

就我国而言,对智力的内隐研究,开展很少。其中较有影响的是张厚粲教授等人对北京普通居民智力观的调查以及对中、澳两国人民的智力概念的跨文化研究。就这些研究而言,我们可以看到,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对成人的智力观念的研究与对不同国家的群体的智力观念的比较。显而易见,已有的研究基本上没有涉及在同一国家内部不同文化群体之间智力的内隐概念,同时,对中小学生,这群正处于发展变化中的群体的内隐智力概念也没有涉及。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在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智力研究时我们首先选择了西南地区不同民族的12岁~18岁的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希望揭示不同民族文化对民族学生智力概念的影响,以及不同民族儿童、青年对智力的认识特点,为建立科学的民族心理与跨文化心理提供研究探讨,并为西南地区的开发提供某些科学的依据。

二、研究对象的确定

在具体研究中,我们分别从云南、贵州、重庆、四川三省一市,随机挑选了汉族、苗族、藏族、傣族、彝族五种民族的初中二年级(12岁~13岁)和高中二年级(18~19岁)的学生500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女之比为298:202,每个民族学生各100人。汉族学生来自重庆市,藏族学生来自四川省甘孜康定县,傣族学生来自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县,彝族学生来自云南省楚雄市,苗族学生来自贵州省道真苗族仡佬族自治县。

三、研究的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为此,根据调查内容我们设计了三类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一,在初始调查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代表智力特征的60个词,制成调查问卷一,在每个词后列三种态度反应:非常赞同、赞同、不赞同。要求被试按照自己认为其能描述智力特征的程度选择。

根据调查问卷一的结果,我们挑选了民族学生认为的最能代表人的智力的15个特征词,组成调查问卷二。

第三类调查是在我们对当代认识科学对智力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归纳了研究者们对智力本质的认识,将智力本质分为五个方面的一般描述,然后就每个方面设计了两道问题,通过被试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考察他们对智力本质认识的特征。

四、实验结果

1.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学生认为最能描绘智力的15个词及其重要性排序。

2.运用单向秩次方差分析法(H检验),秩和检验法(U检验),分别对不同民族相同年龄学生及相同民族、不同年龄学生关于智力重要特征的排序进行差异检验。

五、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1.民族文化差异与民族的智力观念的差异性

美国的Rohner认为“文化是高度多元的意义系统,被群体的人们学习和分离,反映生活的模式和方式”。文化对人的智力的影响是显著的,许多研究成果表明文化差异是造成智力水平差异的根本原因,本研究也发现处于不同文化环境下的不同民族的儿童青少年的智力观念也具有差异性。

“调查一”结果表明,汉族、藏族、苗族、傣族、彝族五个民族的500名学生在认为最能描绘智力的15个相关特征上存在差异。例如,藏族、傣族、彝族的学生都认为“自信”是最能描绘智力的15个相关特征之一。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少数民族人口少,居住在偏远、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社会结构也相对封闭,加之民族交往中存在的一些历史、社会原因使他们民族意识非常强烈,基于这一种心理的作用,其自我意识中的自信、自强观念也很显著。我国学者在对不同民族少年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研究中曾发现少数民族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比汉族高。另外,在对智力重要特征的认识上也有民族差异。不同民族的学生对每一项智力的重要性排序皆不相同。各民族被试对某些智力重要特征的认识有显著差异,表现在对勤奋(p<0.01)、富于创造(p<0.05)、知识丰富(p<0.05)、爱思考(p<0.05)、想象丰富(p<0.05)、抓住问题要点等智力重要特征的排序上。此外,对大部分智力本质特征,即智力的遗传或习得(p<0.05),智力的现实性与潜在性(p<0.01)的认识有显著的民族差异。总之,本研究的结果揭示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对不同民族青少年的智力观念有较大影响。

2.不同民族学生智力观念间的相似性或一致性

在本研究中,我们也发现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学生的智力观念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首先“调查一”结果表明,五个民族、两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认为最能描绘智力的15个词中,有8个是共同的。其次,在“调查二”的15项智力相关特征的重要性排序中,被试在对智力重要特征的看法上无显著差异。此外,在对智力本质特征的认识方面,不同民族、年龄的被试的看法也表现出一致性。这表现在:第一,各民族的高二学生对绝大多数智力本质特征看法一致。第二,对某些智力本质特征的认识,甚至没有年龄的差异。在对“智力的先天性或后天性”,“智力的内部属性或外部属性”,“智力的结构成分”等方面,各民族的不同年龄学生的认识具有一致性。造成不同民族学生智力观念的一致性原因,可能是:第一,不同民族的人毕竟有着基本相同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较一致的认识事物的基本法则。“不同社会,不同文化背景或种族的人们从生下来到成熟的心理发展道路上存在着相似或相同之处”。第二,民族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沟通和转变。

3.文化沟通与转变对不同民族人们智力观念的影响

所谓文化转变,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或个体相互之间持续、直接的接触,结果接触双方原来的文化都发生了变化”,这种文化转变虽然包含相互改变的意义,但通常只是其中处于劣势或非主导地位的文化发生改变。同时,“在文化转变过程中,个人的心理和行为会发生种种改变”。许多研究都表明,由于文化转变的影响,同一地区的不同民族的智力差异不显著。

在本研究中,在对智力的重要特征和本质特征的认识上,小学生的民族差异较大(对五个智力重要特征的排序和四方面智力本质特征的认识有显著差异),而高中学生的民族差异较小(仅对两个智力重要特征的排序和两方面智力本质特征的认识有显著差异)。我国学者左梦兰在儿童的记忆发展研究中,同样发现高年级儿童比低年级儿童的民族差异小。我们认为,造成这种智力文化年龄差异的原因除了受认知机能发展的影响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民族文化间的沟通与转变所致。在我国文化中,汉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具有一种主导性的影响。这反映在教育方面,任何个体随着年龄的增加,接受的教育越多,他与汉文化的接触也越多,接受汉文化的影响也越多,这就可能导致较深入的文化转变现象,从而影响对智力的认识,出现智力观念的趋同性和一致性。

4.对智力概念理解的年龄特征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获得概念的能力是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本研究探讨了小学儿童和高中学生的概念发展状况,发现他们对智力概念的理解有水平差异。小学生和高中生对智力重要特征的认识上有所不同,各民族的小学儿童较看重勤奋、观察仔细等非智力因素,而高中学生则较看重逻辑推理强、爱思考、思维敏捷、想象丰富等智力因素。究其原因,这可能与他们学习材料特点和学习上所注重的心理特性有关。小学功课简单,学习材料直观、生动,学生在学习中是否勤奋、认真等往往对学习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而高中阶段学习课程较难,学习材料往往比较抽象、复杂,要顺利完成学习,仅靠勤奋、努力显然不够,需要较好的认知机能特征。此外,高中学生对智力本质的认识更接近于科学心理学观点。分析其中原因这和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有关。高中学生理解概念已达到本质定义或本质定义水平,能够对概念作出比较全面的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合乎逻辑的定义,而小学儿童虽然基本掌握较简单的事物的本质特征,但由于知识经验和思维发展的限制,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仍带有“功用性”、“具体实例”等较具体的特性,不可能全面地、准确地对复杂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抽象概括。

5.中小学生的智力观念与科学的智力概念相符性比较

现代心理学认为,智力是人们的认知特性,它集中反映个体认知性心理因素的机能状况,其内部构成是由“质的不同的各式各样的能力构成的点的集合”,“智力是一种内存的心理品质,是一种潜在的心理能量,是先天禀赋和后天经验的完备结合”。在本研究中,“调查三”的测试结果显示,小学生对智力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较混乱,其认识水平尚未达到对智力本质的认识。高中生对智力本质特征的认识较一致,并与科学智力概念有一定程度的吻合。例如,70%以上的高中生认为“智力是内部的心理特性”,“是多种能力因素的综合”,是“一种潜在的智慧能量”。进一步分析还发现,各民族被试得出的15项智力重要特征,按心理机能特性,可划分为认知类特征、人格类特征和综合类特征。认知类特征包括反应快,想问题细致,逻辑推理强,善于分析问题,观察仔细,思维敏捷,想象丰富,抓住问题要点8项;人格类特征包括勤奋,不怕困难,爱思考3项;综合类特征包括学习有方法、善于创造、能应用已有知识3项。此外,还有一项非心理特征:知识丰富。这些结果表明各民族中小学生的智力观念与科学的智力概念有一定的差异,其对智力的界定包含了一些非智力心理因素,甚至非心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