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儒学与人生
15624000000020

第20章 儒学修身思想解读

儒学所说的“修身”,主要是指道德修养。即以自身为对象,像加工玉器一样琢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完美无瑕的人。儒学认为,修身是做人的根本,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手段。修身之道就是做人之道,人只有提高了自己的品德修养,而后才能做好“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功。在儒学看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儒学经典《大学》中提出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为个体道德修为的指导思想。“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指示人们修为应该怎样做,是儒学修身的基本步骤与目标。

儒学修身的主要方法有:立志,即立志修身,以天下为己任,有承担历史使命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克己,就是按礼的要求来克制自己的私欲,对自己要求严格;内省,强调人们在道德修养过程中,应该严格地要求自己而不能苛求他人;存养,即存心养性,指保存天赋的良心和善性,尽力使之不受外界的影响,并加以不断地充实和完善;慎独,即以自省作为起点和基础,强调道德修养必须在“隐”和“微”上下工夫;主敬,指一个人时刻要收敛身心,以虔敬之心待己待人;守静,即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淡定;学思,即在修身问题上既重视“学”,又强调“思”。“学”主要是指道德品行方面的学习;“思”就是要求对自己的言行要深思熟虑,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社会的道德规范,并对自己的行为作出道德上的评价;力行,指道德践履活动。

儒学的修身思想尽管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局限,其中不免存在着一些片面性和缺陷,但其对于人的自身修养的强调,以及所提倡的修身方法,不论对人的自我完善,还是对社会道德建设都是十分必要的。

“修身”是儒学道德教化思想的一个核心概念。在儒学看来,做人就要有人性,懂人伦,讲道德,这就需要进行人生修养,即修身。因此,人生之路就是修身之路。

(一)修身的含义

“修身”的“修”字,意为修饰;“身”字的篆文,像人身体的形状。古代人所称的“修身”,指的是以自身为对象,像加工玉器一样琢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完美无瑕的人。《诗经·卫风·淇奥》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侗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意思是说,看那淇水弯弯岸,碧绿竹林片片连。高雅先生是君子,学问切磋更精湛,品德琢磨更良善。神态庄重胸怀广,地位显赫很威严。高雅先生真君子,一见难忘记心田。这首诗歌讲的就是美君子的修身过程。

我国传统文化中各主要思想学派都十分重视修身理论研究,老子《道德经》中提出:“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孔子、孟子对修身之道都有大量的论述,《墨子》《庄子》《管子》等经典著作中也都列有《修身篇》。从各家经典著作中的有关理论可以看出,修身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指导约束下,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品格,亦即思想品德的自我教育、自我培养和自我提升。

儒学讲修身是与齐家、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的,认为修身是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作准备,打基础,所以修身的内涵是关于如何做人处世、如何成为治国安邦之人才的道理。如《论语·宪问》中提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思想,“修己”即修身,“安人”“安百姓”即有齐家治国之意。《中庸》说:“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意即修身要立足于道,修道要立足于仁。《大学》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这些经典中提出了修身的根本宗旨和总的原则,成为儒学修身理论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二)修身的必要性

在儒学看来,一方面,人与动物不同,人是万物之灵,最为天下贵;另一方面,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也很小,即人与动物的区别仅仅在于人有道德良知。人若能把自己的道德良知保存住并发展起来,那就是真正的人;人若被气禀所拘,物欲所蔽,就容易丧失人性本有的道德良知,就会沦为禽兽。可见,人之所以要修身,是因为“身”包含血气和人欲,是欲望的主体,存在堕落的可能,所以,只有通过不断修身,才可以使人“明明德”,逐渐成为道德高尚的君子或圣贤,从而适应社会的需要,真正使人的生命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可见,儒学既高度评价人的价值,又十分关注人有堕落的可能,二者的结合点就在于强调修身的重要性。认为人必须要修身,修身是人之为人的根本。

(三)修身为本的意义

儒学认为,修身为本,人人平等。“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第一章》)一个人不论贫富贵贱,社会地位高低与否,只要努力修养自己,都可能成为圣人或君子,达到理想人格的境界。所以,无论是为政者还是平民百姓,要想在一生中能有所作为,就必须不断地修养自己。

儒学修身为本的命题,体现在治国平天下上,就是孔子提出的“正人先正己”的原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体现于日常人生中,就是人们常说的“先做人,后做事”。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事业和工作,他首先和根本上是一个社会的人,是社会的一分子,担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会做人才是根本。正因为如此,儒学修身的目的首先是“为己”,即在于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使自己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和人格境界。

在儒学看来,一个人内在的德性涵养和外在的道德实践,起主导作用的是自我,即依靠自身的努力,而非依靠外部力量。正如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意即实行仁德,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別人吗?又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意即仁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仁,仁就来了。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意即做学问的道理没有别的,就是把丧失了的良心找回来就行了。可见,修身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