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55位名作家的成长历程(四)
15625400000007

第7章 易卜生

挪威剧作家

(1828年—1906年)

小传

挪威戏剧大师,他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笔锋直指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和黑暗,且作风严谨,创作勤奋,塑造了娜拉、斯多克芒等“精神革新”的新人形象。

他的主要创作成就是社会问题剧,包括《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等。

易卜生一反舞台上长期运用的乔装、误会、谋杀等套路,而采用舞台讨论的方式,加强了社会效果。他是一位对后世影响很大的剧作家。

代表作品

《群鬼》(戏剧)

《人民公敌》(戏剧)

《海达·加布勒》(戏剧)

《建筑师》(戏剧)

《小艾友夫》(戏剧)

《约翰·盖勃吕尔·博克曼》(戏剧)

童年

center从富裕到困顿

易卜生出生在挪威东南海岸一座叫希恩的小镇。

他的父亲是一个木材商,他聪明、能干,不仅在挪威,而且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也有经销店。他的母亲是一位有着德国血统、善良恬静的女人。由于易卜生是长子,从小聪明、活泼,深得母亲的宠爱,还专门为他雇用了一个乳母。

由于家境的富裕和亲人的娇惯,易卜生从小就养成很任性的性格,在家中常以老大自居,指挥弟妹或邻家孩子干这干那。他喜爱绘画、看戏,在家里给弟妹和邻家孩子当导演、化妆师,排练完了就在街道上表演。

易卜生还非常喜欢读书,有时天还没亮,他就爬起来抱着书,一头扎在自家小阁楼前的花园里开始读起来,家里人叫他吃饭他也不愿意。

然而,易卜生八岁那年,由于父亲的生意破产了,家境开始困顿起来。易卜生不明白,为什么原来和他们家好的人,现在一个个全不理他家了;原来常有人当着面夸自己聪明、好看、能干,现在却见不着这些人了——甚至原来常找他玩的孩子,也不再来了……经过一段时间,他终于明白了——是因为自己家穷了!

1844年,易卜生15岁的时候,开始到离家很远的格利姆斯达一家药店当学徒,他的工作就是每天洗刷瓶子,接待病人,累死累活地挣不了多少钱。易卜生感到很沮丧,他想到未来会更暗淡,自己没有进过中学,更上不了大学,找好的工作更没门了。

为了改变自己的处境,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抓紧一切时间,把没有学到的东西补上。于是,每当夜深人静,他就躺在木板床上,就着月光一页一页地读起书来。

这期间,他读了拜伦、歌德的诗歌,莎士比亚的戏剧,席勒的作品,还拜一位牧师为师学习了拉丁文和希腊文。

创作准备

center在戏剧创作的道路上不畏困难

由于对文学的执著,易卜生在药店当学徒的后期,很快结识了两位在海关码头工作的工人,他们也热爱文学,他们一起交流学习心得,讨论作品。易卜生早期创作的诗歌,都是通过他们在工人中广为传诵。

这一时期,法国爆发了工人和广大群众参加的民主革命。欧洲大陆燃起的烈火,使易卜生跃跃欲试。在一次参加了革命者宣传鼓动的集会以后,易卜生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回家后,马上写下了一首赞扬匈牙利革命的诗《给马扎儿》,接着又写了支持丹麦抵抗普鲁士入侵的十四行诗《醒醒吧,斯堪的纳维亚人》。此外,他还写了揭露挪威国王残暴和统治者荒淫的讽刺诗。

但他最想写一部戏剧,于是他根据罗马故事写了《卡提利那》。卡提利那是一个为了推翻罗马元老贵族的专制而英勇献身的青年,然而这个人物却在历史上被史学家们所歪曲,易卜生反其道而行之,大胆讴歌了卡提利那的反叛精神。

但是剧本没有受到社会的重视,易卜生反而因为支付印刷费而欠下了一笔债。这时易卜生的老板看易卜生十分聪明能干,便答应给他加薪,并替他还了部分债务,并劝告易卜生,不要再写那费力不讨好的东西了。易卜生却对老板说:“感谢您的好意,不过我自己的路是一定要走下去的。”于是他继《卡提利那》之后,很快又根据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创作了独幕剧《诺尔曼人》和诗歌《磨坊主之子》。可惜这些作品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发表的机会。

成名作的诞生

center戏剧创作的高潮

易卜生离开药店以后,曾一度热切希望能以同等学力上大学,可惜他没有被录取,但是他的一些诗却在学生中流传。大学的学生会还聘请他当校刊的编辑,这使他有机会和广大师生进行交流。他还利用一些机会去听一些名教授的课,其中挪威历史学家鲁道夫·凯塞尔积极倡导民族文化的主张对易卜生影响很大。1850年,易卜生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用挪威语把一个从前自己在格利姆斯创作的剧本《诺尔曼人》改写为《勇士的坟》。

《勇士的坟》是一部充满浪漫色彩的戏剧。易卜生改写完剧本,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将剧本送到了首都克里斯蒂安尼亚的剧院。没想到剧院经理被剧本迷住了,于是易卜生被告知:剧院接受《勇士的坟》,并马上排练上演。

初演的成功,更使易卜生激动得难以自持,他坐在席位上,当看到四周的观众向他欢呼、鼓掌时,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一定要沿着戏剧创作的道路走下去……”易卜生这样想。

1851年10月,易卜生被卑尔根剧院聘为编剧和舞台主任。从此,他的戏剧创作便进入了第一个高潮,《圣约翰之夜》、《埃斯特罗的英格夫人》、《苏尔豪格的宴会》……相继问世。

巅峰之作

center在欧洲广泛宣传进步

易卜生的创作道路是极为坎坷的。易卜生在戏剧中提倡革新、反映现实的进步主张,却遭到了挪威上层保守势力的围攻。在反动舆论的攻击下,天空一片乌云,各剧院屈服于统治者的压力,都拒绝上演易卜生的作品,这使易卜生经营的“挪威剧院”经济收入惨跌。这时的易卜生已是一个有家室的丈夫,有孩子的父亲。事业上的挫折,不仅使他精神抑郁,也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危机。幸亏这时他从前曾经工作过的克立斯坦尼亚大学向他发出邀请信,向易卜生表示了热烈之情,易卜生从学生那里得到了力量。回来后不久,他摆脱了思想上的阴影,又拿起笔来,创作了大型历史剧《觊觎王位的人》。尽管这部作品仍未被社会所接受,但重要的是易卜生终于从困境中走出来,他没有被困难压垮!

正在这时,普鲁士王国联合奥地利向丹麦出兵,而丹麦和挪威订立过协议——两国中一方若被外力侵犯,另一方有义务进行支援。但挪威屈于大国压力,失信于丹麦,按兵不动。对此,易卜生十分不满,他一面上书国王,陈述己见,一面准备立即出国,在欧洲更广泛的范围内宣传进步主张。

易卜生在德国、意大利等地连续创作了好几部新的作品,如《布朗德》、《彼尔·英特》、《青年同盟》、《皇帝与加利利人》等,都获得了成功,他的名声也响彻全欧洲。1874年,当他离开故国十年的时候,挪威的人民热烈希望易卜生回去看看自己的国家。易卜生花了几个月的时间,体验挪威的下层社会,他发现自己的国家,乃至整个欧洲,存在种种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于是他接连向观众奉献了最能代表自己戏剧成果的作品——“社会问题剧”,其中如《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等,都是被全欧洲一致公认为最能代表他创作成果的作品。

《社会支柱》以极其愤恨的心情,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道德的堕落。主人公博尼克是一位被社会奉为模范的公民,是位众望所归的大商人,然而,这个人表面上仁慈、友爱,背地里却经常干着欺世盗名的勾当,破坏别人的幸福,最后,他竟然为了保全自己,阴谋下毒手使一艘轮船途中沉没。作品就是这样辛辣地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博尼克也近乎成了“两面三刀”人的一个典型。

易卜生一直很想写一个“妇女问题”的话剧,正好生活中的一件事给了他以启示。他认识一位年轻的女子劳拉,劳拉很早就读过易卜生的作品《布朗德》,他们经常在一起探讨戏剧问题,易卜生鼓励她从事文学创作,走妇女独立的道路。几年以后,易卜生听说劳拉与一位叫基勒的学监结了婚。基勒这个人还算正派,但做事古板傲慢,他与劳拉婚后不久便出现感情裂痕。一次,基勒病了,劳拉为了给他治病,借了一笔债,并对基勒说这是她的稿费。丈夫病好了,债务却未能还上,出于无奈,劳拉只好在借条上伪造了一个保人的签字,以此延期偿还,债主也并未追究。不料,这件事让基勒知道了,本来劳拉借债、还债整个过程都瞒着他,是怕增加他的心理负担,然而,基勒现在却一再责备妻子存心作弊,是奇耻大辱……最后,他还向劳拉提出离婚,劳拉也就同意了。

易卜生感到这件事不是劳拉一个人的婚姻、爱情问题,而是表现出挪威妇女地位的问题。于是受此素材启发,1878年,易卜生创作了表现妇女主题的现代剧《玩偶之家》。

《玩偶之家》的故事,大致与劳拉的遭遇相吻合,不过女主人公的名字叫娜拉,她的丈夫叫海尔茂。最后,娜拉在海尔茂的盛怒之下,认识到了社会道德、法律的虚伪,认识到海尔茂的丑恶面目,从而毅然离开了“玩偶之家”。

《玩偶之家》首先在丹麦上演,获得空前成功,接着,在欧洲许多国家陆续上演,甚至传到了美国、日本、中国……易卜生的名字,也随着娜拉的名字响遍全世界。

趣闻轶事

center失恋之作赢得了成功的爱情

1850年,22岁的易卜生来到挪威首都克立斯替阿尼遏报考大学,但因数学和希腊文成绩不好而名落孙山。次年开始,他到挪威剧院工作,写了《英格夫人》而获得成功。这时,他认识了卑尔根的一个富家姑娘蕾姬·霍斯特。蕾姬比他小十岁,但易卜生深深地爱上了她。不久向她求婚,但蕾姬的父亲不喜欢这个有过激思想的穷诗人,他禁止女儿与易卜生见面,但是,易卜生还是在暗中与姑娘偷偷幽会。隐情终于被姑娘强横的父亲发现,他威胁易卜生。在这种高压面前,易卜生退缩了。许多年之后,易卜生又一次与蕾姬重逢,但此时他们都各自结婚。易卜生问:“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们的交往没有好结果?”蕾姬笑着说:“你不记得了?是你跑掉了!”易卜生不好意思地承认:“是的,在面对面的时候,我总是不能成为英雄。”

然而,作家的爱情方式不仅仅是现实的,也是艺术的。这不成功的爱情激发易卜生写出了一部戏,它就是《苏尔豪格的宴会》。剧本于1856年在卑尔根剧院上演。

这部戏在易卜生后来的创作生涯中不为人们所注目,但对于易卜生来说则具有改变人生的转折意义:他写这部剧是为了表达他与蕾姬的恋爱,但当这出描写不成功爱情的戏演出之后,它却为作家赢得了成功的爱情。

在卑尔根剧院看易卜生《苏尔豪格的宴会》的观众之中,有一对夫妇,男的是当地的牧师陶雷孙。夫妇俩为剧中的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大为感动,他们特地邀请剧作家到他们家里做客,易卜生欣然前往。在那里,他认识了陶先生的前妻之女苏珊娜,她当时刚刚19岁,酷爱文学。虽然不是十分漂亮,但聪颖博学、果敢激进,充满浪漫情调,并且志向远大。她喜欢易卜生的剧作,为剧中的男主人公而伤心。易卜生更是对她一见钟情,深深爱上了那位姑娘。姑娘也被易卜生那倜傥不群的风度和饶有趣味的谈吐所吸引。他们相爱仅几个星期就举行了婚礼。

尽管后来的易卜生对这桩“具有爱情的婚姻”感到不足,但他始终没有离婚。因为他确信他们之间是“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结了婚,但随即发现两个人彼此不相称,而且不能在一起幸福地生活”。这表明爱情不是一切——无爱情的婚姻是不幸的,但有爱情而不能在一起生活的婚姻同样是不幸的。也许出自作家自身的人生经历,易卜生后期从事社会婚姻题材的剧本创作,写出了如《玩偶之家》这样的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