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55位名作家的成长历程(四)
15625400000008

第8章 莱蒙托夫

俄国著名诗人

(1814年—1841年)

小传

俄国的天才诗人,出身贵族,青少年时开始写诗。1837年普希金被害致死时,诗人愤而写出《诗人之死》,指出沙皇是凶手,因而被流放到西伯利亚。1841年,在决斗中被害。一生写了四百多首抒情诗,著名的有《鲍罗金诺》、《天使》、《帆》等,长诗有《童僧》、《恶魔》,其中后者是诗人浪漫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

1840年,发表长篇小说《当代英雄》,塑造了一个“多余的人”——毕巧林的形象,是继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之后的又一著名典型,作品结构严谨,语言优美,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都很出色。

代表作品

《逃亡者》(长诗)

《恶魔》(长诗)

《姆采里》(长诗)

《假面舞会》(戏剧)

童年

center寂寞而早熟

莱蒙托夫出生在莫斯科大红门对面一座巨大的贵族宅邸里。

莱蒙托夫的父亲脾气很暴躁,经常和妻子吵架,家里充满了敌意的气氛,这对幼小的莱蒙托夫成长十分不利。幸亏他的外祖母十分慈祥,视小外孙如掌上明珠,悉心关照教养。

不久,莱蒙托夫的母亲去世了,当时他只有三岁。虽然他少不更事,但生活的阴影还是给小莱蒙托夫心灵上留下了创伤。

莱蒙托夫多病但很聪颖,他很早就学会了说话和观察事物,但直到三岁时才学会走路。

他的保姆是个德国人,因而莱蒙托夫在孩提时就学会了德语。后来,外祖母又为他请了法国人做家庭教师,莱蒙托夫又熟练地掌握了法语,而且深深地为法兰西文化和历史所陶醉。

莱蒙托夫非常喜欢书籍,他阅读《鲁滨孙漂流记》、《堂·吉诃德》等,到了十一二岁时,便读完了罗蒙诺索夫、卡拉姆辛、茹科夫斯基等俄国大作家的作品及许多名人传记。

外祖母先后三次带莱蒙托夫去高加索,以便让他在高原的泉水里恢复健康。那里的自然景色和民俗民风深深地吸引并打动了莱蒙托夫,在和山民的接触中,他听到了很多民间传说,这极大地丰富了他的想像力,并成为后来中学时期创作的素材。

莱蒙托夫是个极为敏感而多情的人,当他看到穷人、农奴们困苦的生活后,他为自己生活的家庭富有而感到不安。他不理解外祖母对自己那么慈爱,而对稍有错误的仆人们那样尖刻严厉态度的原因,因此常常和外祖母争吵。

当莱蒙托夫长大成人后,他很快把自己从母亲名下继承过来的奴隶一个不剩地全都解放了。

创作准备

center笔记本诗人

莱蒙托夫一家离开了外祖母的乡间庄园,回到了莫斯科,他进入了一所寄宿制中学,这里有一批出类拔萃的教师,如拉伊奇,他是十二月党人,后来脱离了政治运动,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成为俄国著名的文学家。莱蒙托夫在这里受到进步的俄国文学的熏陶,并亲自编辑手抄本杂志《阿里昂》、《蜂巢》,并首次发表了他的叙事诗《印度女人》。

他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不急于发表自己的诗作,而只珍藏在自己的笔记本里,后来,当他进入诗歌创作高峰时,他将这些原始稿件加工整理,成为优秀的诗篇,如《自白》发展成了《大贵族奥尔沙》,在此基础上,又创作出蜚声文坛的《童僧》一诗。

1830年,莱蒙托夫考入莫斯科大学伦理政治系学习,这里聚集着全俄各地的进步青年。莱蒙托夫通过自由交往,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并获取了很多被官方视为异端邪说的进步思想。他们热烈讨论诸如俄国的希望在哪里,以及应该以十二月党人为榜样等等一些话题。

在大学期间,莱蒙托夫共创作了二百多首短诗,三四个剧本和几篇长诗。受到沙皇政权怀疑和注意的莱蒙托夫,写下了“高傲的心灵在生活的重压下绝不会冷却,也不会消沉;命运既不会将它扼杀,只能激起反抗的精神”的诗句,表明了他的反抗精神。

后来,他被勒令退学了。

成名作的诞生

center扑不灭的诗情

1834年11月,莱蒙托夫从士官学校毕业,被派往彼得堡近郊一个骠骑兵团服役。他的一个同学将他的诗作《哈志·阿勃列克》送到一家刊物,很快就发表了。于是莱蒙托夫便一发不可收,接连写了长诗《贵族奥尔沙》,剧本《假面舞会》,中篇小说《里戈夫斯卡雅公爵夫人》等。

1837年1月28日,一个不幸的消息震动了俄国——深受人民爱戴的诗人普希金在与人决斗中身亡!莱蒙托夫震惊了,他从病榻上起来,望着白雪覆盖的彼得堡的暮色天空,喃喃地说道:“诗人死了!”

诗人死了!——这光荣的俘虏——

倒下了,他被流言飞语所中伤,

胸中带着铝弹和复仇的渴望,

低垂下那高傲不屈的头颅!……

两天之后,莱蒙托夫的这首《诗人之死》的手抄稿,就在彼得堡的每一个角落传遍,人们奔走相告这首诗的作者——莱蒙托夫!

莱蒙托夫被沙皇流放到高加索,在路上,他第一次亲自将诗稿《波罗金诺》投寄给《现代人》杂志并发表了,当时正值1812年卫国战争25周年,这首《波罗金诺》的诗格外引人注目。

诗歌以一位当年参加过战斗的老兵的口吻,向年轻人讲述那次伟大的战役,再现了当时的几乎所有重要事件,歌颂了民族自豪感。托尔斯泰甚至说《波罗金诺》是他写《战争与和平》的一颗种子。

当莱蒙托夫获准重返彼得堡时,他已经是一个知名的诗人——《诗人之死》、《波罗金诺》为他带来了空前的声誉,彼得堡所有的文艺沙龙都向他敞开了大门。

巅峰之作

center创作世界广为流传的小说

《当代英雄》是莱蒙托夫最著名的一部小说作品,显示了作为诗人的莱蒙托夫,同样具有出色的散文写作能力。

小说的主人公毕巧林是彼得堡一个富有的青年贵族军官,他厌倦上流社会的空虚生活,但又无力摆脱这种生活,因此陷入极度的苦闷与彷徨之中,他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毫无意义,于是就否定一切,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成为一个悲观厌世的个人主义者。

小说的表现方式也很独特,它包括五个相对独立的中篇,体裁又各不相同,有次要人物对毕巧林生活进行讲述;有毕巧林自己的日记;有作者的客观叙述,它们虽然独立成章,但都是为了突出一个中心人物——毕巧林。这样,通过不同角度,使作品人物呈现出一种立体感,人物形象也就更加清晰。

语言方面,由于作者是一位诗人,不论写景叙事、人物对话,都特别简洁生动,优美典雅。小说文体“有时像电光闪闪,有时像宝剑挥舞,有时像珍珠撒在天鹅绒上”,使人目不暇接,赞叹不已。

小说发表以后,别林斯基写道:“在莱蒙托夫的长篇小说基本概念里面,包含着一个关于内在的人重要的现实问题,一个所有人都会为之作出响应的问题,因此,这部长篇小说应该会引起普遍的关注和我们公众的全部兴趣。”

事实正是这样,“多余的人”虽然在19世纪上半叶的俄国是一个极为突出的社会现象,但实质上,这种现象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都有着不同程度存在的可能,而这也正是这部名著在世界广为流传的缘故。

趣闻轶事

center诗人之死

俄国的两位伟大诗人普希金和莱蒙托夫,在相隔仅四年的时间里,都因与仇敌决斗而死,实在令人叹息。他们都疾恶如仇,他们都才华横溢,他们都为人类文明不遗余力,他们又都英年早逝!当普希金被杀害时,莱蒙托夫立即怀着巨大的悲痛写下了《诗人之死》的光辉诗篇,但当时他又怎能想到仅仅几年以后,自己会紧步先贤的后尘呢?莱蒙托夫在悼念普希金之死的诗中,所表现出对敌人的愤怒、对朋友的惋惜,现在用来悼念自己,不也非常合适吗?

历史相继把两位大诗人送入了坟墓!可叹,可悲!

卡夫卡构思他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