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范遗留的化学武器
2003年8月4日,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沙区一建筑工地,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侵华日军遗留化学毒剂芥子气泄漏事件,导致数十人中毒。8月4日22点15分,解放军驻齐齐哈尔市203医院收治了五名病因不明患者。患者恶心、呕吐,眼睛红肿,流泪不止,躯干及四肢有大量琥珀色水疱。通过对患者病情的仔细检查和疾病起因的询问,具有30余年临床经验的神经内科主任意识到,可能是糜烂性毒剂中毒。但五名患者到底被何种化学性毒物所伤不得而知。
翌日凌晨,十余名专家集中对五名患者进行了会诊。此时,五名患者病情正进一步扩散和恶化,躯干及四肢水疱不断增多,有的大如鸡蛋,局部呈溃烂之势。专家判断:90%可能为芥子气中毒。203医院立即组建防化救治领导小组和防化救治医疗队,建立隔离病区,对所有患者实施隔离治疗,并通过计算机远程会诊等方式,与科研院所的权威防化专家取得联系,进一步确定病因,请求支援。一个能同时收容40名患者的隔离病区很快组建完成,与此同时,中毒的伤员也在不断增多,截至8月15日,已有41人住院治疗,9人伤势严重。
有毒化学物的种类繁多,任何一种都能对人和动物造成巨大伤害。因为这些有毒物质可以通过呼吸、进食、接触等方式使人中毒,轻者可造成残疾,重者可夺去人的生命。现实生活中,化工厂的生产事故、运输中的意外、恐怖活动、战争等都会造成有毒化学物质的泄漏。
芥子气只是化学武器中的一种。专家告诫:化学武器一般都极易扩散,而“84”侵华日军遗留毒弹伤人事件中,发生惨剧的条件之一是盛装芥子气的罐被破坏,这就提醒人们:
1.无论在哪儿,特别是人口密集的都市中,如果在作业中挖出、发现不明物体,一定要把现场封闭,避免接触,并报告当地公安、消防部门。
2.不明液体喷溅到衣服、皮肤上,要把接触的衣服脱掉,放在沸腾水中至少消毒30分钟,喷溅到液体的皮肤要在第一时间用棉花、吸水的布放在皮肤上吸,千万不要擦拭,然后再用肥皂和流水冲洗。
3.确认是毒剂,要速到医院请专业医生处理。
4.如果喷溅当时没有发现,随后发现起水疱,一定不要把水疱挑破。因为水疱内的液体中可能含有毒素,要直接去医院处理。
目前在我国境内还有200万枚侵华日军遗弃的化学炮弹和秘密埋藏的数量不明的化学武器。仅以此来看,有毒化学物质泄漏的危险将严重威胁着我们,时刻提高警惕才能不被伤害。
1.说说上面两幅图中他们的做法对吗?应该怎么做?
2.请查一下,自己的家中有无具有危害性的化学品?看看他们的位置,能否对家人构成威胁?
公共场所如何防火
[案例一]2001年9月11日8时54分,A先生正在世贸大厦北楼89层会议室商谈事情。突然,大楼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后来就像地震似的摇摆起来。为防止烟气进入房间,他们关闭了房门。
9时05分,烟气开始从门缝向办公室侵入,渐渐地浓起来。突然,他们听到大厦的物业管理人员敲门并说:“大家赶快避难!”人们开始从办公室向避难楼梯转移。尽管避难楼梯很狭窄,但大家都是一个个有秩序地往下走,同时留出楼梯的另一半让从下往上的消防队员们通过。10时05分,当他们走到16屋和17层之间时,突然停电了,有些人慌忙向上走,造成了拥堵。这时,有消防队员喊道:“请走别的避难楼梯”。在他的提示下,A先生等人穿过16层漆黑的楼道来到另一个避难楼梯。
10时20分,他们终于来到大厦一楼。从一楼大厅冲出,大片的玻璃和砖石纷纷落下,堆积在大厦周围。这时有消防队员和警察喊道:“快跑!快躲开!”A先生疯狂地向北跑去。
由于他所在的公司平时曾组织过避难逃生的训练,因此在这次灾难中无一人遇难。
[案例二]2004年2月15日,吉林市中百商厦发生特大火灾事故,54人在事故中丧生,70多人受伤。
火给我们带来了方便,但用火不慎,就会给人们造成灾害,如果我们懂得一些火场逃生的知识,灾害就会减少一点。如果不是A先生所在的公司平时曾组织过避难逃生训练,结局就很难预料。
一、遇到火灾如何避险
1.如果发生火灾要保持镇静,不要惊慌。商场里有相当数量的可燃物,并常常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被困人员要想逃离火场,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镇静,不惊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逃生。
2.随机应变,就地取材,自制器材逃生。将毛巾、口罩捂住口、鼻子,可当成防烟工具。
3.利用绳索、布匹、床单、地毯、窗帘等作为工具来开辟逃生的通道。
4.有些商场经营各种劳动保护用品,如安全帽、摩托车头盔、工作服等,可用来避免烧伤和落物的砸伤。
5.被困人员要听从工作人员的指挥,有序疏散,切忌互相拥挤、乱跑乱窜,堵塞疏散通道,影响疏散速度。
6.疏散时,人员要尽量靠近承重墙或承重构件部位行走,以防被砸伤。
7.在逃生的过程中,一旦人们蜂拥而出,极易造成安全出口堵塞,使人员无法顺利通过而滞留火场。这时要克服盲目从众心理,如发现出口堵塞应果断放弃从安全出口逃生的想法,选择破窗而出等其他逃生的措施。
二、如何使用灭火器
1.手提式泡沫灭火器的使用
用手握住灭火器的提环,平稳、快捷地提往火场,不要横扛、横拿。灭火时,一手握住提环,另一手握住筒身的底边,将灭火器颠倒过来,喷嘴对准火源,用力摇晃几下,即可灭火。
2.手提式干粉灭火器的使用
干粉灭火器适宜扑灭油类、可燃气体、电器设备等初起火灾。使用时,先打开保险销,一手握住喷管,对准火源,另一手拉动拉环,即可扑灭火源。
3.手提式“1211”灭火器的使用
先撕去铝封,拔去安全保险销,一手抱住灭火器底部,另一手握住压把开头,喷嘴对准火源,松开压把,喷射即可。
注意:不要将灭火器的盖与底对着人体,防止盖或底弹出伤人。
有人做过统计,火灾中被浓烟熏死呛死的人是烧死者的425倍。在一些火灾中,被“烧死”的人实际上是因烟气中毒窒息死亡之后再遭火烧的。
浓烟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一氧化碳中毒。在一氧化碳浓度达1.3%的空气中,人吸上两三口气就会失去知觉,呼吸1~3分钟就会死亡。而常用的建筑材料燃烧时所产生的烟气中,一氧化碳的含量高达2.5%。此外,火灾中的烟气里还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在通常的情况下,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约占0.06%,当其浓度达到2%时,人就会感到呼吸困难,达到6%~7%时,人就会窒息死亡。
另外还有一些材料,如聚氯乙烯、尼龙、羊毛、丝绸等纤维类物品燃烧时能产生剧毒气体,对人的威胁更大。在美国发生的多次高层建筑火灾中,虽然大火只烧到第五层,由于浓烟升腾,21层楼上也有人窒息死亡。
逢年过节,燃放烟火爆竹时易引起火灾;60W以上的灯泡靠近纸等可燃物,长时间烘烧易起火;充电器长时间充电,又被衣被覆盖,散热不良,也能引起燃烧。
实验课中用火用电及用危险物品时,若违反规程规定,也能引起火灾。
这些你都注意到了吗?你知道还有什么容易引起火灾吗?
公共场所盗窃的预防与应对
据报载,广东某私立学校,暑期组织一批同学出境旅游。飞机抵达目的地后,来到移民局。领队老师将护照一一发给每位同学,并告诫入境注意事项。大家在填妥了入境卡后,来到了海关。这时一名男同学叫了起来,他手中那本护照不见了。这下老师着急了,叫他仔细回忆刚才一刻钟之内他所做过的事情。大家也帮助他寻找,翻遍了他所有提包、身上口袋仍未找到。整个团队只得暂不过关,在移民局大厅四处寻找。老师把这情况告诉该国移民局官员,希望广播一下看是否有人拾到。最终通过广播找到了那本遗失了的护照。原来,该同学在填写入境登记卡时,将护照遗忘在桌子上,一位国外游客拾到后,一直等待失主前来认领。最后这位国外游客将护照交给了移民局。当护照找回之后,大家已折腾了整整两个多小时。同学们都纷纷责怪那名男同学,而该男生的脸涨得通红。要知道如果找不回护照,他就无法入境,最终还将乘飞机返回原地,若真这样,他的经济损失就更大了。
从上述事例可以看到,粗心大意,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所以,同学们平时一定要养成做每件事都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一旦你遗失了贵重物品,首先应按时间顺序仔细回忆一下,当天你去过哪些地方,办过哪些事情,回忆得越具体越好,这对你分析物品可能遗失在哪里会有很大帮助。若确认物品在哪里遗失,你得赶紧回去寻找。
如在车站、码头等公共场所遗失了贵重物品,除了在原地等待以外,你可以到总值班室请求广播寻找失物,并写明联系地址。如果你的物品是被偷窃的,你应及时向当地公安部门或保卫部门报告,请他们帮助查找。当然,你还可以按规定张贴寻物启事或登报寻找。
一、公交车上防盗
1.不要挤在车门口,注意故意碰撞你的人及周围紧贴的人。
2.坐在双人座位上的乘客,要注意同座位或后面人的“第三只手”。
3.对一些手持报纸、杂志等物品的人要多加留意,防止在这些东西遮掩下的盗窃行为。
4.携带旅行包等大物件的乘客要防范窃贼调包。
5.在车厢内最好一只手扶横杆,另一只手注意保护好随身携带的提包或背包,并应将背包内的钱物置于贴身一侧。
6.准备好坐车的零钱,尽量不要在公共场所翻弄钱包,以免引起扒手注意,尾随作案。7.不要将钱物放在外衣口袋或裤子插袋等易被他人看见或摸到的位置。
二、逛街购物时怎样防盗
1.尽量少带现金,不要露财。
2.不要将背包和手袋背在身后,也不要把钱放在后裤袋中。
3.试衣时,一定要将背包和手袋交同伴照管,或随时掌控在自己手中。
4.在超市购物,不要将包裹、衣物放在手推车或篮子里,以防不注意时被拎包。
5.在外就餐时,将背包和手袋放在自己能照看得到的地方。
6.遇有热闹,不要光顾着看热闹而疏忽自己的钱物。
7.避开老“粘”在身边的陌生人,如果在街上不小心被人撞了一下,要及时查看钱物。
公共汽车扒手有十招
1.“拥门”。这是扒手惯用的乱中下手的招式。公交车靠站后,扒手拼命往前门挤,眼睛却四处张望,手伸进事主的衣袋。
2.“贴身紧逼”。紧跟事主左右,眼睛盯着衣袋、裤袋和提包,一旦事主放松警惕,钱包、手机便会不翼而飞。
3.“女色勾引”。这是聋哑人扒手常用的手法。先由女同伙挤到男乘客旁,搔首弄姿,故意用胸部或身体其他部位去碰男乘客身体,分散其注意力,其他同伙乘机下手。
4.“镊子功”。使用医用镊子扒窃,在乘客上
车之际扒窃,或在车上人较少时下手。
5.“博同情”。抱着婴幼童作掩护,在公交车站和公交车上挤来挤去作案,一旦得手,就将赃款赃物塞进小孩衣袋里。如果被人发现,就拧小孩的屁股,利用小孩的哭声掩护撤退。
6.“障眼法”。一只手抓着车顶吊环,手臂弯曲起来挡住事主视线,另一只手悄悄扒窃。此外,用报纸、雨伞、旅行袋和塑料袋挡住事主视线,也是“障眼法”的手法。
7.“刀片割”。用钞票包着刀片,或将一小片刀片藏在指甲内,专割事主的提包、衣袋和裤袋,将里面的财物盗走。8.“隔山取火”。扒手穿着西装或夹克衫,手揣在衣袋里,但衣袋是穿底的,手可以从衣服里伸出来,神不知鬼不觉地进行扒窃。
9.“白领打扮”。西装革履,浑身名牌,拿着公事包,一副白领打扮,以此迷惑事主。作案讲究“功夫”,看准目标才下手。
10.“偷不到就抢”。常常是五六个人围着事主,乘事主不注意时进行扒窃,如果扒不到或被事主发现,便依靠人多势众,逼事主就范。“反手掏包”。扒手与事主背靠背,将手伸到后面扒男事主装在后裤袋的钱包,或拉开事主提包的拉链掏走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