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农村科学种植常识—板栗种植新技术
15637300000011

第11章 栗树主要病虫害防治(1)

(第一节 )主要虫害及防治

一、栗树红蜘蛛

此害虫在河北、北京、辽宁、山东等地为害严重,南方栗产区也有发生。

(1)病害表现:5~7月份为发生盛期,为害叶片正面。开始在叶脉之间为害,使叶片脱绿转黄,进一步发展到全叶和全树,叶片枯黄似火烧状。

(2)形态特征和生活史:越冬卵深红色,在1年生芽周围和枝条粗皮、裂缝、分杈处越冬。翌年春季栗树叶展叶后期,越冬卵孵出幼虫,爬到叶片基部正面为害。每年发生4~6代。栗树红蜘蛛橙红色,虫体小,活动力很强。若虫脱皮3次发育为成虫。雌雄交尾后即产卵,卵期6~9天,雄成虫寿命1天多,雌成虫约15天。一般进入雨季或气温低时虫口密度下降,高温干旱时常引起大量发生。

(3)主要防治方法:

药剂涂干:在越冬卵孵化期涂药,主要杀死第一代红蜘蛛。以免在虫期和卵期交叉存在时,防治效果差。在树干便于操作的部位刮去一圈粗皮,露出嫩皮(不能刮到形成层,只刮到活细胞的韧皮部),宽度约15厘米,尔后刷上稀释5倍的40%乐果乳剂,用塑料薄膜包上。为了节省开支,也可用地膜包扎,将地膜预先切成条,卷成卷,便于使用。使薄膜内有水珠,利于药液向树干渗透。药液渗入后5天左右即能运输到叶片。幼小的红蜘蛛吸入微量药液,即被毒死。

药剂涂干只要注意质量,效果特别好,1次涂干后1年之内不会发生红蜘蛛为害。同时以后虫口密度也大大降低。这种方法还能保护天敌,在打药困难的地区非常适用。

叶面喷药:抓住越冬卵刚孵化的第一代幼虫期(5月上中旬)喷20%三氯杀螨醇稀释800~1 000倍液;20%螨死净胶悬液2 000~3 000倍;20%速螨酮可湿性粉剂3 000~4 000倍液;5%霸螨灵悬浮剂2 000~3 000倍液;73%克螨特乳剂3 000倍液均可。如果前期没有抓紧,在高温干旱期发生时喷洒2 500~3 000倍的灭扫利溶液,可兼除其他害虫。

二、栗瘿蜂

又称栗瘤蜂。栗产区均有发生,常常受天敌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而周期性发生,严重时连续发生2~3年。

(1)病害表现:此害虫先为害栗芽,同时能分泌刺激性物质,在抽生枝条时,使虫体周围的组织细胞加速分裂,形成小枣大小的瘤子,虫子躲在瘤子内。瘤子的部位一般在弱枝、叶柄、叶脉上,常引起枝条枯死。

(2)形态特征和生活史:成虫为小蜂类,体长25~3毫米,全身黑色有光泽,触角丝状,前翅透明,有4条翅脉,后翅很小。卵为圆形、乳白色,一端有丝状卵柄。老熟幼虫乳白色,体长2~3毫米,两端钝圆,不活泼。蛹体长25~3毫米,初为白色,后转黑褐色,复眼赤色。1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芽内越冬,翌年4~5月份开始活动取食,随芽梢生长逐渐形成虫瘤,每瘤内常有几头幼虫。虫瘤开始是绿色,逐渐变红色至褐色的干枯瘤。5~6月份在瘤内化蛹,6月至7月上旬成虫羽化(南方早,北方迟),初羽化的成虫在瘤内停留约10天,爬出瘤外行孤雌生殖。成虫飞翔力不强,大风和下雨可影响成虫产卵,一般在内膛弱枝的芽上产卵。成虫寿命约3天。卵期短,孵化后幼虫钻入芽内越冬。

(3)主要防治方法

①保护和利用寄生蜂:栗瘿蜂的天敌有十几种,主要是跳小蜂。它能寄生在栗瘿蜂的幼虫中,在瘤子内越冬,冬季修剪后,保存栗瘿蜂被害的干枯瘤,4~5月份再放到栗园中去,使寄生蜂羽化后,飞出去再产卵寄生。②疏除细弱枝,消灭芽内幼虫:栗瘿蜂主要在树冠内膛郁闭的细弱枝的芽上产卵为害,因此在修剪时,进行清膛修剪,将细弱枝清除。由于结果部位都在强枝上,剪除弱枝对产量影响不大,却能消灭大部分越冬幼虫。③药剂防治:在成虫出瘤期,喷90%敌百虫1 000倍液;50%杀螟松1 000~2 000倍液;其他1605等有机磷杀虫剂都有防治效果,但必须观察成虫出瘤期,掌握喷药时期。

三、桃蛀螟

又称桃斑螟、豹纹螟。为世界性害虫,我国栗产区都有发生。寄主除板栗外,还有各类果树及各种农作物,是杂食性害虫。

(1)病害表现:幼虫期为害果实,常在总苞和幼果之间蛀食,大都在果实即将成熟期侵入,将栗果蛀成孔道,甚至蛀空,并有大量虫粪和丝状物,因而失去食用价值。

(2)形态特征和生活史:成虫为飞蛾,体长10~14毫米,翅展25毫米,翅和胸腹部有黑色花斑。老熟幼虫体长20毫米左右,头部暗褐色,胴部暗红色。行动活泼,食量大。以老熟幼虫在板栗堆放地、栗树总苞中及玉米秆、向日葵茎秆等处结茧越冬,来年春季羽化。一年发生3~4代,一般1~2代为害农作物或其他果树,最后1代(北方第三代,南方第四代)为害板栗。产卵在总苞上,首先为害总苞,随后蛀入栗果。在栗苞堆放地,幼虫常爬到总苞与栗子之间,为害栗果。

(3)主要防治方法:①采收后及时脱粒可减轻为害。②堆积球果时,每堆积一层喷1次50%的敌敌畏1 000倍液,用药液量为栗苞重量的25%,尔后用塑料薄膜盖上。由于敌敌畏有很高的挥发性,有熏蒸和触杀作用,可有效地杀死桃蛀螟。为了避免塑料薄膜长时间覆盖引起栗苞堆发热,2天后可除去塑料薄膜,盖上草等材料可以通气和遮荫。③在栗树上幼虫发生期喷50%“1605”2 500~3 000倍液;50%杀螟松800~1 000倍液;25%溴氰菊酯3 000~4 000倍液,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④清洁越冬场所,及时烧掉板栗刺苞,杀死越冬幼虫。

四、板栗皮夜蛾

在山东省为害严重,河南、河北等地普遍发生。该虫还为害栎属林木。

(1)病害表现:前期为害嫩梢、幼果,引起幼苞干枯脱落,以后为害总苞,使受害苞刺干枯,但一般不脱落,栗果被蛀空。

(2)形态特征和生活史:成虫为飞蛾,体长10~18毫米,翅展15~26毫米,体灰黑色,触角丝状,胸背面鳞片隆起,翅上有黑色眼状斑纹。卵圆形,直径06~08毫米,四周具放射状隆起线。幼虫体长12~16毫米,褐色或褐绿色,身上有毛,尾节有骨化的臀板,呈倒梯形,深褐色。蛹黄褐色,体长8~10毫米,体外被有一层白粉。外有纺锤形白色茧。

此虫1年发生3代,大部分在树干粗皮裂缝处作茧化蛹越冬。山东地区第一代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在新梢或雌花上产卵,为害雌雄花和新梢,第二、第三代在7月中旬和8月中下旬产卵于总苞上,为害球果。

(3)主要防治方法:在每一代卵孵化,幼虫刚出来为害时,可喷90%敌百虫或50%敌敌畏1 000倍液,或喷50%杀螟松800~1 000倍液,或用50%辛硫磷乳油1 500倍液,或40%乐果乳剂1 500倍液,这类快速高效杀虫剂均可取得良好效果。

五、栗实象鼻虫

又称象鼻甲,是世界性害虫。南方栗产区为害比北方严重。此虫除为害板栗外,还为害野板栗、茅栗、榛子等果实。

(1)病害表现:主要蛀食果实,栗果内有虫道,粪便排于虫道内,而不排出果外,这种习性区别于桃蛀螟。

(2)形态特征和生活史:为小型象鼻虫,成虫全体黑色,体长7~9毫米,头管(鼻子)为体长的15倍,而雌虫头管比雄虫长2倍。卵圆形,乳白色。幼虫纺锤形,乳白色,头部褐色。

蛹长10毫米,乳白色。

此虫1年发生1次,1代2~3年。以老熟幼虫在树下5~10厘米土内越冬,翌年7月下旬化蛹,2周后变为成虫出土。

成虫取食嫩枝幼果。有假死性,忌强光。交尾后产卵,9月上旬在幼果上刺孔产卵,每果产卵1~3粒,9月中下旬幼虫孵化,蛀食果实。为害期约1个月,10~11月份老熟幼虫蛀出果实入土越冬。

(3)主要防治方法:①适期采收,栗苞堆放时同桃蛀螟防治方法,利用熏蒸杀虫剂熏杀。②栗实熏蒸。栗实脱粒后在密闭的仓库或塑料棚内用溴甲烷或二硫化碳熏蒸坚果。溴甲烷每立方米用25~35克,熏蒸处理24~43小时;二硫化碳每立方米用30毫升,处理20小时。象鼻虫死亡率均可达100%,熏蒸药剂散发后栗子无任何污染,也不影响发芽。⑧利用成虫的假死性,于早晨露水未干时,在树下铺塑料薄膜,轻击树枝,兜杀成虫。④成虫羽化后,常在树冠上活动和取食,由于成虫体外有抗药性强的蜡质层,需要喷渗透性强的触杀剂,可用50%甲基对硫磷乳油(甲基1605)1 500倍液,或50%对硫磷2000~2500倍液。

六、栗剪枝象甲

又叫剪枝象鼻虫,我国北方栗产区为害较严重。该虫还为害其他栎类。

(1)病害表现:成虫咬食嫩果枝及嫩刺苞,造成果枝被咬断和大量栗苞落地。

(2)形态特征和生活史:成虫体长65~82毫米,体蓝黑色,有光泽,密被银灰色茸毛。头管与鞘翅长度相等。鞘翅上各有10行点刻纵沟。腹部为银灰色。卵椭圆形,初产时乳白色,后变为淡黄色。幼虫体乳白色,弯曲有皱纹,蛹乳白色(图32)。

此虫每年发生1代。幼虫在土中越冬,翌年5月开始化蛹,6月上旬成虫出土,下旬为盛期。成虫白天在树冠下部取食嫩苞,夜晚静栖,有假死性,受惊即落下。产卵前先选一果枝,在距苞2~5厘米处咬断果枝,仅留一部分表皮不断,使果枝倒悬,然后爬到栗苞上,向苞内咬一产卵槽,将卵产于槽内,再用头管把卵顶到槽底,最后将相连的果枝皮层咬掉。每一雌虫一生可剪断40多个果枝,每剪断一枝后即与雄虫交尾。幼虫孵化后在总苞内取食,将果肉全部吃空,果内充满虫粪,取食30余天后幼虫老熟,在栗实上咬一圆孔,随即爬出,钻入土中筑室越冬。

(3)主要防治方法

①在栗园中及时拾净落地的果枝、栗苞,集中烧毁。②在成虫出土前用40%地亚农,每亩用量07~10千克喷洒地面;或用75%辛硫磷500~1 000倍液喷洒地面,每亩用量1千克。

③成虫发生期利用其假死性,摇动树枝,震落后消灭,或对栗树喷75%辛硫磷2 000倍液。

七、栗实蛾

又名栗子小卷蛾。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等产区,在辽宁丹东地区发生严重。

(1)病害表现:幼虫咬破栗棚,蛀入果实内取食为害,被害果外常有虫粪堆积;有时咬伤果梗,切断维管束,使栗苞未成熟而脱落。

(2)形态特征和生活史:成虫翅展15~18毫米,前后翅灰黑色,前翅前缘有几组大小不等的白色斜纹。卵黄白色,椭圆形。幼虫初龄体白色,以后体色转深;头部褐色,胸腹部暗绿至暗褐色,体被有细毛。蛹长7~8毫米,赤褐色。茧长10毫米左右,长椭圆形,附有泥土。

辽宁省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落叶层中越冬。5月化蛹,6月开始羽化,6月下旬为羽化盛期。成虫昼伏夜出活动、交尾产卵,7月上旬大量产卵于栗苞上或果梗基部。7月下旬幼虫孵化,先为害栗苞,8月下旬蛀入果实内取食,蛀入多从基部,蛀入孔排有粪便。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栗实落地,幼虫脱果潜入落叶层结茧越冬。

(3)主要防治方法

①幼虫越冬后至春季羽化前,树下深耕或清理落叶集中烧毁。②幼虫孵化期喷50%杀螟松800~1 000倍液;25%溴氰菊酯3 000倍液;50%对硫磷2 000倍液。③适当提前采收,在栗苞上分层喷洒80%敌敌畏1 000倍液,喷后盖塑料薄膜闷一昼夜,可杀死其幼虫,也兼治桃蛀螟。

八、板栗透翅蛾

又名串皮虫、赤腰透翅蛾。在山东、江西等地为害比较严重。

(1)病害表现:为害树干主枝韧皮部,被害处出现肿瘤状隆起,皮层翘裂,当虫口密度大时为害严重,幼虫横穿取食,可环主枝或树干1周,致使主枝枯死或全株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