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农村科学种植常识—板栗种植新技术
15637300000002

第2章 板栗的生物学特性(1)

(第一节 )形态特征

一、根系

板栗的根系比较发达,在土质适宜时能伸入深层,在土层比较浅的山坡地根系水平分布很广。栗树小根很多但根毛较少,在根的尖端常有共生的外生菌根,扩大了根系的吸收面积。栗树根的再生能力较弱,也不易产生不定芽形成根蘖苗。

1根的分布

种子萌发时有一个垂直的主根,生长1~2年后分成几个纵横发展的侧根,主要向水平方向生长,所以板栗没有明显的中央主根。在土壤深厚的地区,根系分布深达15米,但大部分根都在03~1米的范围内。

板栗水平根分布很广,将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相比较,根系比树冠约大2倍以上。另外,用大根追迹法观察,一棵50年生的大树,根沿水平坡向前伸展最长达22米,这表明板栗水平根分布很广;在瘠薄的山坡地,水平根起主要作用,板栗依靠它适应山坡生长环境。

2根的再生能力

板栗的细根断后,一般在伤口附近较快地发出新根,但粗大的断根先要在伤口形成愈伤组织,尔后逐步从愈伤组织处分化出根,这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约1年左右才能长出徒长性根。由于板栗粗根再生能力弱,因此在移苗和施肥时要注意不要伤粗根。细根再生能力强,断根后可增加新根的数量,同时新根向肥水条件好的地方伸长,有利于肥水的吸收。为了加强地下管理,适当断根对促进根系更新是很有利的。

板栗的根,基本上没有产生根蘖苗的能力,利用根插来繁殖苗木不易成功。

3菌根

板栗根的尖端常有和真菌共生的菌根。一般果树有内生菌根和外生菌根两种,板栗的菌根共生体是属于外生菌根。

菌根的作用是增加根系的吸收面积,同时真菌对土壤营养的吸收能力很强,特别是可以活化磷素营养,并可使土壤中不溶性的铁、钙、磷酸盐活化而被真菌吸收,进入板栗根系,供应板栗生长的需要。另外,真菌还能分泌某些生长激素,如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等,有利于板栗的生长发育。菌根的生长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有关,特别是沙性土壤中,施有机肥的地方菌根明显增多,同时菌落也多。黏土地通气性差,菌根就少。所以,板栗适宜生长在通气性好的沙砾土壤,这也是重要的原因。

二、枝干

板栗属于乔木阔叶树,自然生长的实生树,成龄时可高达15米,胸围2~3米,冠幅15~20米。板栗树没有明显的中央领导干,一般主枝比较开张,形成圆头或扁圆头形,枝条疏生,树干表皮随加粗生长而形成纵裂,树皮较粗。

三、芽

板栗的芽有花芽、叶芽和隐芽3种。

1花芽花芽又称混合芽或大芽。花芽有两种:一种能抽生带雌雄花序的结果枝,另一种抽生有雄花序的雄花枝。前者着生在粗壮枝的顶端,芽扁圆形肥大;后者在粗壮枝条中部或细弱枝的顶端,芽较小,呈短三角形。

2叶芽和隐芽叶芽又称小芽。呈三角形瘦小,萌发出短小发育枝和叶片。

隐芽又称休眠芽。着生在枝条基部,形状很小,潜伏在多年生的树干上。这种芽平时不萌发,在枝条受伤或重修剪时,能萌发长出徒长的发育枝。板栗树寿命长与隐芽萌发力有关,老树的隐芽能长出新枝,使枝条更新,返老还童。

四、枝条

在生长期的板栗,其枝条分结果枝、雄花枝、发育枝3种。

1结果枝能生长果实的枝条称结果枝,又称混合花枝。先在结果枝上开雄花和雌花,而后结果。结果枝着生在1年生枝的前端,自然生长的栗树,结果枝多分布在树冠外围,有些品种在枝条中下部短截后也能抽生出结果枝。

结果枝从下到上可分4段:基部数节叶腋中为叶芽;中部3~8节叶腋中是雄花序;上部2~3节叶腋中生长有雌花簇(也称雌花序)的雄花序;顶端1~3节叶腋中是混合花芽。

2雄花枝自下而上分为3段:第一段基部4节左右叶腋内具有小芽;第二段中部5~10个芽着生雄花序,花序脱落后成空节,不再形成芽;第三段花前有几个小叶片,叶腋内芽较小。雄花枝位于1年生枝的中部及弱枝的顶部。

3发育枝不产生雌雄花序的枝条称发育枝。幼树在结果之前所有枝条都是发育枝,成年树有两类发育枝:一类是由隐芽发育的强枝,一般长80厘米以上;另一类是枝条下部芽生长的弱枝。

休眠期的枝条和生长期的有些不同,有结果母枝、雄花枝和发育枝三类。结果母枝就是到生长期能抽生出结果的枝条,可分强、中、弱三种结果母枝,在栗树修剪中将详细叙述。能抽生雄花枝的休眠枝也叫雄花枝。没有花芽的枝条称发育枝。

五、叶

板栗的叶为单叶,每节有1个叶片,并着生2个托叶,叶片生长停滞后,托叶便脱落。叶片的大小、形状、绒毛多少、叶缘锯齿形状等,因品种不同而有所区别。叶色深浅影响板栗的营养状况,深绿色叶片,光合效率高,能提供较多的营养物质。

板栗的叶序有1/2和2/5两种:1/2叶序是叶片左右对生的,一圈两个叶片;2/5叶序是叶片轮生的,每5个叶片形成两圈。一般小树结果之前多为1/2叶序,结果树、嫁接后的幼树多为2/5叶序,所以2/5叶序是发育年龄大的标志。

六、花

板栗是雌雄异花植物,异花授粉。从雄花枝和结果枝上抽生出雄花序,长约20厘米。在雄花序上螺旋状排列着雄花簇,每簇5~7朵雄花,花簇聚集在一起形成穗状花序。每朵雄花有花被5~6片,中间有黄色雄蕊10~12个,花丝细长,花药卵形,每个花药有花粉数千粒。板栗的雄花很多,有特殊的腥气味,能引诱昆虫传授花粉。雄花序和雌花序的比约为12∶1,而花朵之比为2 000∶1。雄花数量过多,会消耗大量营养。

雌花着生在结果枝前端雄花序的基部。生长雌花的雄花穗比较细短,一般着生1~3个雌花簇,也有3个以上的,多数为2个。雌花簇外边有总苞,总苞外有鳞片,而后发育成长刺束,其中有雌花3朵。雌花有柱头8个,露出苞外,子房为8室,每室有2个胚珠,1个子房一般有16个胚珠,呈白色半透明状,以后有一个胚珠发育成胚,其他胚珠在受精半个月后败育。

七、栗实

雌花簇进一步发育,形成果实,包括球苞和坚果两部分。

球苞也称栗苞、栗棚或栗蓬。多数为椭圆形,球苞上有刺束,刺束的特征和球苞的厚薄因品种而异,成熟时球苞的重量约占果实总重量(包括坚果)的50%,说明球苞消耗大量营养。高产品种一般球苞比较薄,出实率比较高。

坚果也就是栗子,是由子房发育而成。一般一个球苞中着生3个果,也有双果和独果,少数有4个以上的。坚果大小因品种和管理条件而异。一般南方品种果粒较大,每粒10~15克;北方品种坚果粒小,每粒6~8克。栽培管理条件好的坚果大,反之则坚果小。坚果的形状不一,中果因受两边果实发育的压挤故两侧为平面形,边果外侧为半圆形,如果是独果则呈圆形。坚果分果皮、种皮和果肉3部分。果皮是木质化的坚硬壳,有褐色、红褐、红棕、灰褐等色,果皮表面色泽、茸毛多少及有无光泽与品种有关。种皮在果皮与果肉之间,黄褐色,带有绒毛,这层皮又叫涩皮。我国北方栗子炒熟后,种皮和果皮很容易与果肉分开,种皮一般粘在果皮内侧,食用方便。南方栗子和日本栗子涩皮不易分离,这类栗子不宜炒食。

(第二节 )生长发育特性

一、花芽分化及开花习性

1.花芽的形态分化

①雄花序的分化:当年形成的芽内已完成形态分化。山东地区当年5月中旬新梢停止生长后,结果枝的果前梢的大芽开始分化,芽内先形成“雏梢”(翌年形成新梢),雏梢的中部,能见到泡状的雄花序原基,以后雄花序原基逐步增大,到7月份基本完成分化过程,约需70天。②雌花簇的分化:混合花序是春季分化出来的。萌动期,芽内雏梢生长锥进入活跃的分化状态。当芽长到3~4厘米时,首先出现一个大叶苞,在叶苞内长出雌花簇。

2.花芽的生理分化

雌花的形态分化是当年春季芽萌动后所见,其生理分化也是春季进行的。如果在萌芽时抹去结果枝下部的芽,除去刚长出的雄花和摘除果前梢,这些措施都可以减少营养的消耗,都能促进雌花簇的增加;若早春摘除结果母枝下部已经成熟的叶片,从而减少光合作用产物,就会使雌花簇减少。早春增施肥水和刚萌芽时叶面喷肥,都有助于雌花的增加。

雌花的分化,需要有原先的生理基础。以枝条类型来说,只有强的发育枝和结果母枝才能分化雌花,弱枝不能分化雌花。从营养测定看出,结果母枝内氮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都比弱枝高,说明雌花形成需要一定的生理基础,这是前一年就形成了的。

3.开花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