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农村科学种植常识—板栗种植新技术
15637300000003

第3章 板栗的生物学特性(2)

板栗雄花开花过程大致可分为花丝顶出、花丝伸直、花药裂开和花丝枯萎4个阶段。整个开花过程约10天左右。在一个雄花序上总是基部的雄花先开,逐渐向上延伸,先后相差约7天,带有雌花的花穗比单雄花花穗的花期晚5天左右。

雌花没有花瓣,观察雌花开放过程主要以柱头的生长发育情况为标准。开花过程可分雌花出现、柱头出现、柱头分叉、柱头展开、柱头反卷5个阶段。

从柱头分叉到展开,这段时期柱头保持新鲜,柱头上绒毛分泌黏液大约有半个月,这是授粉的主要时期,授粉期长,有利于完成授粉过程。

二、果实发育过程

从雌花授粉到坚果成熟采收,一般需要3个月。北京地区6月中旬为盛花期,这个时期是完成授粉、受精的过程。到7月上旬,子房内16个芝麻大小的白色胚珠,在其上部排成一圈,胚珠呈卵形,这时受精胚珠处于休眠状态,同开始授粉时形态大小差别不大。7月中旬为幼胚发生期。16个胚珠中有一个开始膨大,比其他胚珠大2~3倍,以后继续增大,呈心脏形,进一步成鱼雷形,浸于胚乳中,胚乳呈半透明胶冻状。7月下旬后,这个胚珠向子房下端发展,幼胚形成明显的胚根和子叶,胶冻状的胚乳逐步被吸收。其他不发育的胚珠呈褐色,残留在子房的上部。8月中旬以后,为幼果增大期。胚乳被吸收完毕,子叶开始明显长大,这时栗树枝叶已停止生长,光合作用产物主要供应坚果的生长,这是坚果生长最快的时期。坚果的增重在成熟前两周最为重要,这时刺苞中也有一部分营养转到种子内,使坚果得到充分的发育。

三、根、茎、叶生长动态

1根系生长动态

根系的活动比地上部分开始早,结束迟。南京地区幼苗根系活动,从4月初开始到10月下旬停止,共约200天。此期有两个生长高峰期:一个在地上部分旺盛生长后,即6月上旬;一个在枝条停止生长之前,即9月份。成年栗树活动期还要长一些。土温约85℃时开始活动,土温上升到236℃时生长最为旺盛。土壤深层的根系,到12月份才停止活动。

2枝条的生长动态

成年板栗树新梢1年内有1次生长,只长春梢,顶端形成花芽后不再萌发。幼树和旺树有2次生长,甚至花芽萌发形成两次开花。北京地区4月中旬气温达到15℃左右时,芽开始萌动吐绿,枝条形成层细胞活动,表现为树皮容易剥离。4月下旬芽很快萌发伸长和展叶。5月1~20日是新梢生长的高峰期,这段时期生长量(按长度计算)占总生长量的80%以上,以后逐渐缓慢,6月中旬前后出现顶端芽枯萎脱落,由第一腋芽代替顶芽。这时枝条延长生长停滞,加粗生长继续进行。9月份形成层细胞停止活动。但是生长旺盛的枝条在7~8月份进行第二次生长,形成秋梢,有些结果枝形成两次结果,枝条上形成一串雌花簇,但雄花序较少。温度高时有利于雌花的分化。

3叶的生长动态

春天板栗树萌芽后很快展叶,枝条前端芽的叶片先展叶,生长快。下部芽展叶较晚。河北昌黎地区叶片旺盛生长期为5月10~25日。5月15日已达到高峰,6月21日停止生长,生长期50天左右。随着叶片的生长,其厚度也逐步增加,叶片表面的蜡质层不断加厚。

栗树落叶期很长,秋季霜冻后开始落叶,生长势旺的幼树落得迟。从落叶状况可以区别嫁接树和实生树,嫁接树进入落叶期后即落叶,实生的幼树,一般不落叶,叶子枯黄后也不落,到第二年春天才逐步落叶。

四、生长发育和树体营养年周期的变化

板栗树生长发育的年周期变化,因品种而异,也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在北京地区板栗中熟品种的物候期变化(图4),从外部形态来看,4月中旬芽开始萌发,4月下旬展叶,5月份是生长的高峰,6月份以后枝条加粗生长,同时叶片长大,6月份是开花授粉的时期,7~9月份果实发育至生长成熟,10月下旬落叶,而后进入休眠期。从内部花芽变化来看,4月份混合芽萌发前后是雌花分化时期。开花授粉以后,芽内又开始分化雄花序,为翌年开花结果打下基础。

从树体营养的变化来看,春季枝叶萌发生长,同时开花结果,需要消耗大量营养,特别是雄花序的数量很大,雄花内含大量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所以,这个时期氮、磷、钾和碳水化合物消耗最多,是树体营养消耗期。从6月下旬到9月中旬是果实生长发育期,前期营养消耗较少,后期营养消耗较多。从光合效率来看,前期由于叶片幼嫩,气温高,光合效率低,后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多,这时气温适宜,光合效率高。所以,这段时期是处于树体营养平衡期。但和结果数量有关,结果量过大,树体营养消耗大于积累;结果量少,树体营养积累大于消耗。这是板栗引起产量上大小年的原因。结果量大,树体营养积累少,形成第二年小年;相反,结果量少,树体营养积累多,形成第二年大年。从9月中旬前后坚果停止生长,到落叶之前,这段时期是营养积累期,历时约1个月。由于板栗果实成熟较晚,而叶片枯黄较早,这段时期加强管理是很重要的。但是不少地区忽视后期管理,特别是后期病虫害严重,以及采收时损坏和击落大量叶片等,严重影响树体营养,这是板栗低产的一个原因。

(第三节 )板栗对气候、土壤环境的要求

板栗对气候、土壤条件的适应范围较广,但是我国亚热带地区果实生长发育的品质较差,北方过于寒冷的地区和西北干旱地区也不适宜生长。板栗对土壤的酸碱度反应敏感。因此,在发展板栗生产时,必须考虑气候、土壤的条件。

一、气候条件

1.温度

板栗在年平均温度105~218℃,最高不超过391℃,最低不低于-245℃的地区,都能正常生长和结果。长江流域板栗的主要产区在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年平均气温15~17℃,生育期平均气温22~24℃,最低气温0℃左右。这一地区温度高,生长期长,板栗生长势强,栗实大,产量较高,适合南方品种栽培。北方品种在南方生长,品质变淡,常两次开花,产量不高。北方板栗主要产区在河北、北京、山东、辽宁南部等地,年平均气温在85~10℃,生育期平均气温18~22℃,1月份平均气温约-10℃。该地区气候冷凉,温差较大,日照充足,栗实含糖量高,风味香甜,高糯性,品质优良,是出口的商品基地。北方品种耐旱耐寒,南方品种常会出现不耐旱,易受冻害等现象。我国南方高温区只适宜在海拔高的地区生产板栗,其他地区因气温过高,冬眠不足,而生长发育不良。北方长城以北气温过低,板栗易受冻害,这是板栗栽培的北界。

2.雨量

我国南方板栗适于多雨潮湿的气候。南方主产区年雨量为1 000~2 000毫米,生长期多雨,能促进栗树生长和结实,但雨量过多,特别是阴雨连绵,光照不足,常引起光合产物减少,品质下降。土壤排水不良,影响根系及菌根的生长,也严重影响树势。因此,在山区不易积水处适宜发展栗园。我国北方板栗产区,雨量在500~800毫米,板栗一般生长良好,由于产区多在山区,容易受干旱的影响,群众有“旱枣涝栗”之说,雨水较好年份产量比较高,干旱年份影响产量。河北栗树集中的区域大多属于燕山多雨区,如迁西、遵化等地处于渤海气流的迎风坡,雨量充沛,为板栗高产优质创造了条件。

3.光照

板栗属于喜阳树种,要求光照充足,特别是花芽分化要求较高的光照条件,光照差,只形成雄花而不形成雌花,这也是板栗树外围结果的主要原因。在光照不足的沟谷地区栗树枝条直立、细弱、不充实,内部和下部枝条很容易枯死,所以板栗适宜种在光照良好的山坡等开阔地带。

二、土壤条件

板栗适宜在含有机质较多的砂质壤土生长,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和产生大量菌根。黏重,通气性差,常有积水的土壤生长不良。

板栗树对土壤酸碱度敏感,适应范围是氢离子浓度01~100微摩/升(pH4~7),最适宜范围是氢离子浓度1~10微摩/升(pH5~6)的微酸性土壤。山区石灰岩风化的土壤,一般为碱性,栗树生长差;花岗岩、片麻岩风化的土壤为微酸性,这类土壤通气性也较好,适合板栗生长。有些地区土壤中还含有很多未风化的沙砾,板栗生长也较好。

栗树适应于酸性土壤的原因,主要是能满足板栗树对锰和钙的需要,尤其是锰元素,当氢离子浓度低(pH值高)时,锰呈不可吸收状态。板栗树是高锰植物,叶片中锰的含量达02%以上,明显超过其他果树。在碱性土壤中,叶片锰含量将低于012%,叶色失绿,代谢机能混乱,因此板栗必须在酸性土壤地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