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中国绘画
15641100000012

第12章 两晋南北朝山水画

山水画萌芽于晋代,从文献记载可得证明。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记载了晋代画家画山水:顾恺之画《庐山会》、《荡舟》;夏侯瞻画《倕山》;戴逵画《吴中溪山邑居》,在山水画创始时期,他还是一个先驱者;戴逵儿子戴勃画《九州名山》、《风云水月》等等。还记载顾恺之所著《论画》:“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把山水画排在第二位。并载了中国最早的山水画文献——顾恺之《画云台山记》,谈山水画构思、布局的文字稿。文字稿开宗就讲了画山应分前后左右,高低远近,而且还仔细地构思了云台山的东段、中段再画到后段,是幅长卷山水画。从以上文献记载可知,晋代画家画山水虽然还没有普通,但已有画家画出山水图,还懂得山水画都能置阵布局。说明了晋代山水画在萌芽在滋育。

山水画至南北朝,便逐渐地确立并成立独立画科。

晋南北朝士大夫所处的时代,正是封建地主阶级各集团之间长期斗争、分裂的时代。士大夫看不惯现实,许多人就做“隐逸”生活,游览山水。同时,在社会政治紊乱之际,老庄哲理内容的“道”又兴起。哲学上产生了玄学,文人士大夫不拘礼法,主张恢复自然,崇尚自然。他们“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他们越来越发现大自然一种超越世俗功利之外的“天人合一”的清新之美。所以晋、南北朝的山水诗文蔚然勃兴,留下无数隽永篇章,山水画也勃然兴起。南北朝的文人士大夫认识到:观山水画山水,能领悟虚无之道,能“以形媚道”,怡悦性情,使人“畅神”。这样就自然而然地把山水画从人物画的背景而发展成为独立的体裁,独立的画科。南北朝画家画出许多独立题材的山水图:如谢约画《大山图》;刘瑱画《吴中行舟》;张僧繇画《梁北郊》;毛惠秀画《剡中溪谷邨墟》;还有萧贲画山水于扇面中……

萧贲,字文奂。苏东坡曾见萧贲一帧画,写题跋:“萧贲,梁武帝时人,工画山水,遗迹罕睹。闻其落笔疏秀,格高声重。今睹斯帧,如读未见书,千古大快事也。”可见文人对他大赞美其实萧贲颇有文人气质。姚最说他:“雅性精密。”作画“学不为人,自娱而已”

这便是当时文人画的指导思想。他曾在扇上画山水,“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读画品录》)。另外南朝出现中国最早的山水画论:宗炳撰《画山水序》、王微撰《叙画》,对山水画的理论与画法,开始阐微发奥。

宗炳、字少文,河南人。当局屡次征他当官,但不就。他性好玄理、琴书“好山水。西涉荆巫,南登衡岳”。并长期隐居衡山,后老病回江陵,将所见山水画于壁上。每天坐卧观看,自谓:“登怀观道,卧以游之”。并说:“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他总结山水画创作目的归结为“畅神”。要求达到内心的自然、平淡、和谐。

以上这些都可以说明,山水画在南北朝已渐渐地形成为独立的画科。比欧洲18世纪才兴起风景画早一千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