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扇出一阵清风
15644500000021

第21章 古典小说中的扇

一、扇与《三国演义》

在《三国演义》中,写了羽扇,且是惟一的为诸葛亮而写。自《三国演义》问世以后,人们心目中的诸葛亮“军师”形象,就是羽扇纶巾,潇洒自如,指挥若定。不过《三国演义》中,羽扇纶巾的诸葛亮形象,是逐渐凸现出来的。第三十八回“定隆中决策”,刘备三顾茅庐,孔明“草堂春睡足”,方整衣冠出迎,这时刘备眼中的孔明,是“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孔明面对西川五十四州之地图,为刘备指点江山,筹画分鼎决策,书中并未写及羽扇。孔明出山,“博望坡军师初用兵”,以火攻败曹军,成“初出茅庐第一人”,虽“指挥如意笑谈中”,也尚未出现诸葛挥羽扇的形象。待到刘备弃襄阳,奔江陵,败走汉津口,刘备在江上遇见孔明,也只“见一人纶巾道服,坐在船头上,乃孔明也”。后来赴江东,“诸葛亮舌战群儒”,独领风骚,读书至此,人人心目中大概都有一个羽扇纶巾,飘逸绝伦的诸葛亮,但书中还是没写到羽扇。

待火烧赤壁以后,刘备据荆州,夺南郡,袭荆襄,又调兵取零陵时,第五十二回上写到零陵州上将邢道荣曰:“只见对阵中,一簇黄旗出。旗开处,推出一辆四轮车,车中端坐一人,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执羽扇,用扇招邢道荣曰:‘吾乃南阳诸葛孔明也’……”。羽扇、纶巾、鹤氅、四轮车,便确立起临阵主帅诸葛亮的专用“包装”的形象。后来,刘备会兵,“孔明定计捉张任”,到渡泸水五月南征,七擒七纵服孟获,具如此临阵。其间为解兵众误中哑泉之毒,往访“万安隐者”,这隐士装束是“竹冠草履,白袍皂涤”,反衬出诸葛亮“羽扇纶巾”的独特风格。

后来,写孔明收降姜维,骂死王朗,多次临阵,都是“端坐车中,纶巾羽扇,素衣皂涤,飘然而出”。但西城县行“空城计”退司马懿时,只是“披鹤氅,戴纶巾”,“凭栏而坐,焚香操琴”,这时,弃羽扇,也许暗示着无兵可指麾;而抚瑶琴,书写着孔明履险不惊的智勇镇定。到第一百回,写出祁山,战渭滨,再与司马懿对阵,孔明又恢复到“坐于四轮车上,手摇羽扇”的形象。特别是后来,建兴九年(231)春二月,孔明复兴师伐魏,“出陇上诸葛妆神”,布疑兵作弄司马懿,以同样的四辆四轮车,分伴成四队,每队都是一个“孔明簪冠鹤氅,手摇羽扇,端坐于四轮车上;左右二十四人,披发仗剑;前面一人,手执皂幡,隐隐似天神一般”。四队人神出鬼没,搅得魏兵惊惧万分,退兵闭城。这其中,真假孔明充分利用了“羽扇纶巾”的既定形象,给司马懿率领下的魏营兵将施加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出奇制胜。这种心理战术效果是如此之强,以致最后在五丈原,“陨大星汉丞相归天”(第一百零四回)之后,孔明尚遗命姜维以木雕人像扮自己,阻遏追杀而来的司马懿,书中写道:“懿自引军当先,追到山脚下,望见蜀兵不远,乃奋力追赶。忽然山后一声炮响,喊声大震,只见蜀兵俱回旗返鼓,树影中飘出军中大旗,上书一行大字曰:‘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懿大惊失色。定睛看时,只见中军数十员大将,拥出一辆四轮车来;车上端坐孔明;纶巾羽扇,鹤氅皂涤。懿大惊曰:‘孔明尚在!吾深入重地,堕其计矣!’急勒回马便走。……奔走了五十余里。……因此蜀中人谚曰:‘死诸葛吓走生仲达’。”

《三国演义》只写了一种扇,只写了一柄羽扇,羽扇与诸葛亮塑成了一个物与人交融的整体,羽扇成就了被誉为“万古云霄一羽毛”的孔明形象,是文雅、沉稳、智慧、力量的完美综合。

二、扇与《西游记》

《西游记》也专写了一种扇,一种葫芦形的“芭蕉扇”。

《西游记》首写到扇子,在第七回,太上老君将大闹天宫的“孙大圣推入八卦炉中,命看炉的道人,架火炉的童子,将火扇起锻炼。”这扇火的扇子,待至第三十五回才交代。这一回写孙大圣与平顶山莲花洞的老魔金角大王、二魔银角大王两妖斗法。老魔取“七星剑”与“芭蕉扇”迎战,“老魔将芭蕉扇插在后颈衣领”,“芭蕉扇子半遮肩”。在相斗中,老魔“右手伸于颈后,取出芭蕉扇子,望东南丙丁火,正对离宫,唿喇的一扇子,扇将下来,只见那就地上,火光焰焰。原来这般宝贝,平白地扇起火来。那怪物着实无情;一连扇了七八扇子,焦天炽地,烈火飞腾”,烧得孙大圣纵筋头逃开。最终太上老君来收场,两妖原是老君看金炉、银炉的两童子,芭蕉扇就是扇炉火用的。这把芭蕉扇是生火的,书中还写有一把能熄火的芭蕉扇,就是唐僧师徒路阻火焰山,孙行者用尽心智三调才得手的芭蕉扇。

能熄八百里火焰山烈火的芭蕉扇,书中写它是产于昆仑山后的灵宝-是太阴的精叶,能灭火气,用它一扇熄火,二扇生风,三扇下雨;若用它对人一扇,要飘八万四千里。唐僧师徒西天取经途中,要过火焰山,只好向铁扇公主求借芭蕉扇。由于孙悟空与铁扇公主一家恩恩怨怨,借扇转成索扇、骗扇,演成三盗芭蕉扇的曲折故事。终于得扇连扇四十九下,让火焰山余焰灭尽,习习风生。唐僧师徒得以担经牵马,继续登程赴西天取经。三调芭蕉扇故事,更在戏曲、曲艺、电视领域一展风姿。

三、扇与《红楼梦》

《红楼梦》中写扇子,对丰富人物性格有不同凡响之处。如第三十回之“宝钗借扇机带双敲”,第三十一回之“撕扇子千金一笑”,第四十八回写的“石呆子因扇遭祸”诸事,都是借扇子一物,写出薛宝钗、林黛玉、晴雯、贾赦、贾琏、贾雨村、石呆子、平儿等人性格的一面。书中所写,以折扇为主,也有纨扇、芭蕉扇,旁及扇坠、扇囊、扇盒诸物。

《红楼梦》产生的清代,摺扇非常流行,非常考究。书中相应写摺扇处也多。第二十七回,写“滴翠亭杨妃戏彩蝶”,那日芒种节,宝钗在大观园中“忽见面前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第二十八回,贾宝玉在冯紫英家酒宴上初会名伶蒋玉函(琪官),便“向袖中取出扇子,将一个玉块扇坠解下来,递给琪官”为赠;第三十一回中,写晴雯给宝玉“换衣服,不防又把扇子失了手,掉在地上,将扇子跌折。”这扇子与上两处所写一样,当都是折扇,只是扇骨能跌断,必不是一般竹骨,而可能是象牙雕骨、檀香木雕骨之类。同回中,写到晚上宝玉说起“比如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玩儿,也可以使得,只是别生气时拿他出气”;晴雯便接过宝玉递给的扇子,“嗤”的一声,“撕了两半,接着又听‘嗤’‘嗤’几声”。这当然也是韧性很强的纸作扇面的折扇。第四十八回,还写贾雨村听说贾赦想强买石呆子的二十把古扇,便谋夺来献媚,那些扇子,“全是湘妃、棕竹、麋鹿、玉竹的,皆是古人写画真迹”,也是讲折扇的扇骨和扇面。

贾府中用的些名贵扇子,有的来自宫廷所赐,有的来自馈赠,当然也有购于商市的。第二十八回,写贾妃(元春)打发宫监送出赏赐宝玉姊妹等的端午节礼中,就每人有上等宫扇两柄。清时宫扇泛指宫廷用扇,初夏用丰润、杭州之折扇,仲夏用芭蕉扇,盛夏则雕翎羽扇。端午宫赏或系折扇。第六十七回,写到薛蟠从江南贩货回京,带了一箱土仪给宝钗,开了箱,宝钗“母女二人看时,却是些笔、墨、纸、砚,各色笺纸,香袋、香珠、扇子、扇坠,花粉、胭脂等物”。宝钗“一一打点”,“送往各处”,给大观园中姊妹。第七十八回,还写到宝玉兄弟三人随贾政去人家赏秋菊赋诗,带回的奖品是“扇子三把,扇坠三个……”,这些多半也是摺扇。

《红楼梦》中也写到葵扇,第三十八回写到宝玉挨打那晚,王夫人“坐在凉榻上摇着芭蕉扇子”传见袭人,这“芭蕉扇”就是葵扇,摇着风比较大,人凉爽,比折扇、绢扇要实用,但身为贾府上层人物的王夫人也许是用细叶葵扇。

《红楼梦》写扇,还写到扇坠、扇囊、扇盒等细节,前面引文中已三处提到扇坠,书中第一回早写到:女娲补天遗石,“这块鲜莹明洁的石头,且又缩成扇坠一般”,宝玉的“通灵宝玉”便是这“扇坠”般物事。书中,史湘云曾做过“扇套子”,袭人曾托请莺儿给宝玉打“扇子络子”,都是扇囊之类。“抄检大观园”时,就在黛玉的丫鬟紫鹊处搜出“两个荷包并扇套,套内有扇子”,是宝玉旧物。这“扇套”是一套单扇的,可随身携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宝玉受贾政嘉许,退出后,小厮们围上“一个个都上来解荷包,解扇袋”,这扇袋就随身佩带着。第三十一回,宝玉听任晴雯“撕扇子作千金一笑”之时,宝玉夺了麝月的扇子递给晴雯撕,麝月争执,宝玉对麝月说:“你打开扇子匣子捡去,什么好东西!”这里提到的“扇子匣子”,当是绫裱的锦盒之类,当比市井南纸店中的蓝布裱装扇匣为高档。

《红楼梦》中写扇,还如那些高档日用器物一样,烘染出贾府贵胄之家锦衣玉食的富贵气象。尤其特出的是以写扇表现人物兴革地耕深层次,塑造典型。“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借“跌扇”、“撕扇”,写出晴雯的泼辣正直、敢作敢当,身列下陈而本性刚烈的品格;也写出宝玉性格中敢于对反封建礼教行为赞赏同情的一面。“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宝钗借扇机带双敲”,借宝钗因展扇扑蝶,闻人隐私同,嫁祸黛玉,又抹脸怒斥寻扇小丫头,且机带双敲,暗嘲宝玉黛玉一系列情节,揭示出在她平时宽宏和善、豁达大度表象之外的内藏机心、幽深莫测的复杂性格。宝钗一心想“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处心积虑,巧为周旋于大家庭之中。是“扇子”引出的故事,才使她“偶尔露峥嵘”。书中“石呆子因扇得祸”的故事,虽着墨不多,而封建世家的贪婪狰狞、依仗权势乱失淫威、官绅勾结、巧取豪夺、致人死命的血腥场景,却给人印象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