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剪出一纸精彩
15645100000020

第20章 中国民间剪纸中的动物信仰(1)

中国民间艺术中,剪纸艺术的发展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普及的程度也较之其他的民间艺术更加广泛,更加实用。

剪纸,顾名思义是指一种用纸创作的艺术。它的材料是各种质料的纸张,即无论什么样的纸都可以用作剪纸的材料。但是在中国民间,大部分的剪纸用料为单色纸(一般用红、黄、绿三种颜色),染色剪纸和供妇女们刺绣用的花样用纸为白纸。剪纸的创作工具十分简单,只要有一把剪刀或刻刀就可以进入创作状态。

中国的剪纸还是一种农民的艺术,它的制作群体是以中国广大农村的妇女为主。在具有剪纸传统的村落社会,剪纸花样被作为女红的一个重要内容得到保存和传承。“女红”是指民间妇女的刺绣活动。大凡女孩子到了七、八岁时,家中的奶奶、母亲或姐姐就会向她传授剪纸的技艺。这一特点使中国的民间剪纸带有浓厚的女性特色和乡土气息。

历史上,特别是宋代以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也曾出现过剪纸作坊一类的商肆,专门制作和出售供妇女们刺绣用的剪纸花样。这已是专门的制作,其作品显然不属于民间剪纸的范畴。

中国的剪纸艺术历史十分悠久,早在造纸术发明以前,这种艺术就已经存在了。那时,供剪纸用的材料不是纸张,而是金银箔和皮革。东汉时期,蔡伦发明造纸术以后,随着纸张在民间的普及,剪纸便有了更加便宜实用的材料。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剪纸是北朝中后期的遗物。也就是说,1500多年来,中国剪纸作为民间传承一直延续到今天,而且逐步走向成熟,最终成为一种人人喜爱的民间艺术。

中国民间剪纸在自己的发展中形成了两大功能特色:其一,实用性。实用性是中国民间剪纸产生的基础。目前中国民间剪纸的流传,主要是在农村妇女之中,它是民间刺绣的基础。在中国农村,每逢节假日或农闲季节,妇女们常常相聚在一起,将自己喜爱的剪纸花样互相展示和交流,然后选定各自喜爱的花样,通过熏染的方式(民间称为“熏样”),确定图案,互相传递。然后将这些花样刺绣在鞋、衣服、腰带上,也可以绣在其他用具上,如枕头顶、桌裙、被褥、炕围、烟带、眼镜盒等物品上。正是靠着这种实用性的目的,民间剪纸技艺被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中国民间剪纸大都出自妇女之手,属于女性艺术。它的最初产生时代已不可考。但是通过考古发现和研究,可以肯定的是,这种艺术的产生和原始艺术有着渊源关系。我们知道,古老的制陶技术,最初就是由妇女们参与制作的,特别是在旧石器晚期出土的彩陶上,往往绘有很生动的花纹,这些花纹的风格,和后世的剪纸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中国青海省大通地方出土的《舞蹈纹彩盆》上,绘有连袂而舞的舞蹈形象,其风格的古拙和朴实类似民间剪纸,我们虽不能断定它们必出自妇女之手,但其绘画风格和民间剪纸有异曲同工之妙。

剪纸艺术被广泛运用于其他领域,是汉唐以后的事。如汉代以后一直被用作印染工艺的漏印花版,民间广为使用的印花布漏板,都是剪纸工艺使用的范例。最为典型的是民间皮影戏道具的制作,更离不开剪纸艺术的启发。

剪纸艺术的实用性还和民间信仰发生密切的联系。信仰被物化为剪纸的形式,寄托了创作者的理想和愿望。比如作为辟邪纳吉用的各类剪纸就是这样。以一年中的节令而言,春节期间家家户户要挂门签,门签最简单的制作方法是在五色纸上剪一串串铜钱图案,贴在门楣上,门前随风飘动,预示着将铜钱撒向四方。所以民间将这种门签叫做“散钱子”。其次是在窗户上贴窗花,在器物上贴吉祥物剪纸。五月端午节时,家家户户在门窗、墙角剪贴“五毒”剪纸。“七月七”是民间的“乞巧节”(又称“女儿节”),妇女们为了乞巧,常常聚会在一起剪花样、赛智慧,通过剪纸活动,看谁心灵手巧。“九月九”是“重阳节”,民间有剪“重阳旗”的习俗,预示步步登高。至于婚礼上剪贴大红双喜字,表示着双喜临门。丧葬仪式中在死者入殓时,剪纸人随葬,在死者的鞋底绣一朵莲花,表示步步登莲花,死后可以升天等。这些剪纸,都是和实用价值联系在一起的。

其二,装饰性。任何一种民间艺术的装饰性,都是在实用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装饰性又是和民众的审美情趣联系在一起的。用剪纸艺术美化生活,是民间剪纸艺术家的共识。当剪纸花样被妇女们选做刺绣底样时,它的实用性和装饰性就已经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这里所说的装饰性。是指剪纸艺术脱离女红,变为一种用来装点生活的用品。在中国民间,这类装饰性的剪纸被大量使用在春节习俗之中,如春节时使用的窗花,最能代表创作者的审美情趣。所以在中国民间,只要一提起窗花,人们会很自然地想起剪纸来,因为在窗花剪纸中,最能体现民众的生活信仰和情趣。

美化、装点生活是中国民间剪纸的一大功能和特点,它的使用范围很广,建筑装饰、家具装饰、陶瓷器皿纹样、纱灯装饰、书籍装帧、商品广告、舞台美术、幻灯制作、邮票设计等无不用剪纸艺术做装饰,如中国邮票总公司发行的生肖邮票,有些直接采用民间剪纸艺术家的作品,有些是邮票设计家采用民间剪纸底样,加工创作的。用剪纸艺术做装饰,既能体现中国的民族特色,又说明民间剪纸艺术的强大生命力。

中国民间剪纸的创作题材是丰富多彩的,人物山水、花鸟鱼虫、生活场面、观念信仰、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无不在民间艺人的剪刀之下,转化为生动有致的场面。但是在民间剪纸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有动物参与的画面,而且进入剪纸作品的动物大都被赋予信仰色彩,成为民间信仰观念的物化反映。

一、信仰中的动物形象

1.十二生肖系列动物剪纸

十二生肖信仰,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采用了干支纪年法,用十二天干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和十个地支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相配、循环而构成“六十甲子”,用以记年、记月、记日、记时。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

中国大约在东汉时期,生肖纪年已形成体系。据东汉王充的《论衡》一书记载,当时已经将生肖的十二种动物与天干相配。这十二种动物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配以天干则构成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二种动物和人生习俗相联系,成为标志人生的一种属相,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这是中国生肖文化的一大特色。

生肖文化是最具有东方特色的文化现象之一,它的影响远及东亚和中亚各国。在东亚地区,越南、日本、韩国都受到这种文化的浸染。不过,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因为中国是生肖文化的发祥地,所以它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在中国民间我们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民间工艺品都在表现生肖形象,如针扎、喜钱、罗盘、蜡染、宫灯等民间工艺品上经常出现生肖形象,其中民间剪纸的表现最丰富,也最富特色。

在民间剪纸中,最常见的是将十二种生肖动物剪成团花的形式,春节时贴在窗户上作为装饰。也有的单剪一种生肖,赋予他特殊的含义。因为十二生肖中的动物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家养动物,如马牛羊,鸡犬(狗)豕(猪);一类是野生动物,如鼠、虎、兔、蛇、猴;第三类是一种象征性的动物,那就是龙。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民间常用它来表示吉祥。虎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是兽中之王,有辟邪的作用,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妇女们常常给小孩制作虎头鞋、虎头帽,而制作这种鞋帽的底样是剪纸;端午节时,民间还有剪贴艾虎的习俗,那是用来辟邪的。蛇与兔在民间剪纸家的眼中也是一种吉祥物,民间有“蛇盘兔,年年富”的谚语;中国民间还有一句谚语叫做“狗来贫,猪来富”,这种寓意表现在剪纸中,最典型的是天津剪纸“肥猪拱门”。这种剪纸,在天津地区可以代替门神,春节时贴在家家户户的大门上,表示福运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