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索未知-细说化学试验
15662600000063

第63章 “元素化合物”的实验方法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不仅为许多化学理论提供了事实依据,而且几乎全部覆盖了中学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对此,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由教师讲授知识,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理解性质。这样的做法,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教师经过较长时间的试验摸索,在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充分利用实验条件,把高中年级的许多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揉和在一起,重新设计变成在都是指导下的学生探索性实验。采用“实验-分析-精读-辨疑”的程序和方法,研究物质性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具体做法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内容,首先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处理数据、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之后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对照自己结论,精读课文相关内容,进行验证反思。在此基础上对疑难问题和知识的引深、扩展,教师及时进行分析、引导、示例,从而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形成正确的概念。

[课例示范]:

苯酚物性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由复习醇的性质及苯甲醇(CH2OH)引入酚,介绍苯酚的组成结构,把苯酚的学生实验,演示实验结合起来,进行如下的设计处理,引导学生实验、探索、归纳。

苯酚的物理性质:

[学生实验、观察并填写下表]

1.取小勺苯酚固体放在大试管中,观察色、态,闻气味。

苯酚:

色态味

2.熔点、溶解性(现象结论由学生观察后填写)

操作及编号(1)把加有晶体的试管稍加热〖〗(2)取少量晶体加少量水振荡(3)把(2)的试管稍加热再冷却(4)取少量晶体加与(2)的水等量酒精现象晶体熔化没有完全溶解溶解、浑浊溶解

结论苯酚晶体熔点低常温时水中溶解度小加热溶解度变大〖〗易溶于酒精[教师引导辨疑]

1.纯净的苯酚是无色晶体,粉红色物质是杂质,且说明苯酚易被氧化(启发学生推断苯酚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2.苯酚毒性、腐蚀性和清洗方法(酒精洗、并渗透环保教育)。

3.加热时跟水以任意比例互溶(要用于苯酚的提纯、分离去杂等)。

[教师总结归纳]

“实验分析精读辨疑”教学法的核心正是在教师精心组织和引导下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增大学生在课堂内的活动量和参与意识。通过认真实验、仔细观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这个途径,形成了一个系列想法,加之教师适时的指点,引导学生对照结论精读课文,对比反思,辨疑解惑,科学的概念便会油然而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也会逐步形成。自然,其教学效果也就显在其中了。经过教学实践,采用如此教法学取得如下效果:一、实现教学过程由讲授型向探索型的转变依据教育发展理论和学生思维特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把向学生大量地灌输权威性的事实和结论,转变成学生自己研究、探索科学知识得出正确的结论,使学生不仅能正确地掌握性质,理解概念,而且能了解这些结论是怎样产生的,性质是如何表现的。

二、实现学生由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的转变

传统的授课方式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中。观察和思维都是跟着老师的指挥转。学习积极性不高,思维发展受到局限。而新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在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索的基础上,教师及时引导,通过提问、讨论、板书等形式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分析归纳,形成结论。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了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

三、促使学生养成精读善思的读书习惯

由调查可知:现在许多学生都不太重视认真阅读课文。看书时浮光掠影,把握不住重点和本质。采用如上的方法,把学生阅读课文重点放在实验观察、分析归纳之后进行。为了验证自己的实验及结论是否正确,学生读书的欲望强烈,效果更佳。通过与自己的结论对照反思,辨疑解惑。领会课文的精髓,形成了正确的概念,久而久之对于学生养成科学的读书习惯和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外延有着很大的帮助。

四、实施成功激励、提高学习兴趣

由于学生的亲自参与,积极探索,对学习化学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是自己的实验现象、结论与课文所述相符时,一种成功的喜悦就会溢满心头。从而形成了巨大的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