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织成一网绝妙
15667700000017

第17章 藤编

藤编是一种传统实用工艺品,利用山藤编织各种器皿和家具。主要产地是广东。

我国藤编的历史悠久,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载:“大抵岭南藤类至多,货于天下。其织作藤器者,十家而二。”

一、揭阳藤编

揭阳藤编工艺,始于1938年,时艺人以藤编织圆屏椅、童椅轿、市篮、盖提等家具日用品,饰以麦穗、菱形、排骨波、梅花点等花纹,既美观又实用。

解放后,揭阳藤编工艺及从业人员发展迅猛,产品扩展到藤家俬、普通织件、精工织件、藤席、藤荁、芒芯制品六大类达1400多个花式品种,造型美观,设计大方,编织紧密,装饰除传统花纹外,又创新水仙花纹、双层菊花、浮雕花纹等。

揭阳各式藤制品打入广交会,大受欢迎,远销日、美、西欧等三十多个国家。

20世纪70年代,揭阳藤编工艺师卢岳耀创制大型精工四件套藤家俬《双龙抢宝》赴海外展出,以其风格独特,技艺精美轰动世界,被誉为“藤王”。《人民日报》发照片专文报道,给予高度评价。20世纪80年代,又有仿上骨花屏藤家具荣获轻工部优秀产品“希望杯”奖。

二、腾冲藤编

腾冲与缅甸接壤的边境一带的原始老林里,盛产一种质地坚韧、身条极长的藤本植物——藤条,其外皮色泽光润,手感平滑,弹性极佳,似篾而非篾,故称藤篾,是一种上好的天然编织材料。用此编制的藤椅、藤箱等日常用具工艺精巧,品种多样,经久耐用,古往今来深受消费者喜爱。

参阅古籍,藤编这一地方特产不仅是一种很好的生活用具,而且还是一种奇特的生产乃至战争器材。《三国志》有关于“藤甲军”的记载,所谓“藤甲”即用藤条编织的战衣,“渡江不沉,经水不湿,刀箭皆不能入”。往昔边境的明光、界头、古永一带的许多道路逢江遇河之处,均沿用古代的藤桥。这种以藤条牵引编制的便桥状如网槽,风雨飘摇而历久不朽,人行其上,晃晃悠悠,坐轿似的。也许是因为藤条在各地的大量利用,古代的地名用字也以“藤越”、“藤冲”、“藤川”等较为多见,并有因“盛产藤条得名”的记载,那“藤”字直到明末清初才雅化并规范为“腾”。

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一代代勤劳、聪慧的能工巧匠,使此地很早便成了遐迩闻名的“藤编之乡”。如今,藤编工艺之花开遍城乡,所产器具除传统的椅、几、桌等大宗产品外,还有筐、篮、盒、箱以及花架、书架乃至全套客厅、书房家具,玲珑剔透,古雅而不乏时代新意,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且适应于不同的环境——置于寒室不觉其奢,布于华堂不觉其陋,可谓贫富咸宜、雅俗咸宜,故产品历来销路旺畅。

三、都安藤编

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竹藤草芒编织工艺品主要利用石山地区盛产的竹、藤、草、芒等各种编织原材料,经过传统的民族手工工艺精编而成。

都安藤编主要产品有茶盘、双耳篮、圆箩篮、喇叭篮、柳篮、小茶杯、提篮、鸟笼、藤圈、吊篮、半花篮、酒瓶篮、花篮花箩,各种竹帽等1000多种,是各名贵产品的附装饰品,具有很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深受国内外客商的青睐。

都安藤编年产量1000万套,产品销往日本、比利时、法国、美国、荷兰、意大利、丹麦、韩国、瑞典、利比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享誉国内外市场,编织业已经万亩都安县部分乡、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四、南海藤编

广东南海藤编已有100多年的编织历史。藤制品最早的产地是南海市的沙背。沙背地处珠江岸边,是一个对外通商口岸,外国的商船多在此卸货。当时货物的包装大部用藤,每次卸货后,很多废弃的藤扔在江边,沙背一带的群众便捡回来经过简单整理,编织一些菜篮之类的日用品。时长日久,小编小织促进了藤编业的不断发展,编织技艺逐步改进和提高,花色品种也越来越多,从此,南海市沙背就成了闻名中外的“藤乡”了。

品种:南海藤编产品大体可分为家具、藤席、藤笪和藤织件四大类。

特点:南海藤编制品原料色泽明快,富有弹性,柔软多变,防腐性和防水性较强;既可以与竹木掺杂使用,还可以和塑料混合编织;同时它能接受化学处理或用药物漂白。藤织品具有轻便美观,坚固耐用的特点。藤编的藤椅、菜篮等,不但造型独特,形象逼真,而且结实耐用,光洁美观, 颇受中外人士喜爱。

明式藤编木方凳

工艺:南海藤编制品既是实用的手工业品,又是美观大方的工艺品。藤编制品,用料讲究,编工精细。它选择结实,光滑的上等藤条,经过洗净,削平藤节,用硫磺熏蒸,然后精心编织而成。心灵手巧的藤编工人,用柔软坚韧的藤条,织出了形态万千的产品。有菜篮、笔筒、花瓶、果盒等普通的日常生活用品,也有造型生动的动物型,有形态逼真的瓜果型,也有美观别致的车船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