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南腔北调
15668600000088

第88章 庐剧

时间:2006年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安徽编号:Ⅳ-57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合肥市、六安市

庐剧,旧称“倒七戏”,解放后改名至今。庐剧剧照流行于以合肥为中心的江淮一带和大别山区,包括六安、淮南、巢湖、滁州、芜湖等地。因合肥古称庐州,故于1955年改名“庐剧”。相传,庐剧有约200年的历史,清乾隆、嘉庆年间已有职业班社。早期多演于地摊,以三小戏为主。初以大别山民歌和江淮之间歌舞为基础,在发展中吸收了阜南海子戏,寿县、凤阳的端公戏,无为的徽剧及肥东、巢湖等地门歌的唱腔和剧目。有些班社又分别同徽剧、京剧合班演出,并受其影响,逐渐发展成庐剧。

庐剧的表演朴素而活泼,简单而真实。打击乐很丰富,几乎是一种戏一套锣鼓经,其身段舞蹈也是在锣鼓声中进行的。唱时,一般都站着唱,随之做一些小的表情动作,大的舞蹈动作都是唱完一段后,随着打击乐器的伴奏舞蹈起来。舞蹈吸收民间花鼓灯、旱船舞等形式,花样翻新,姿态优美。传统的庐剧唱腔没有丝、管乐器伴奏,只有锣鼓进行起奏、间奏和伴奏,艺人称“满台锣鼓半台戏”,足见锣鼓在庐剧艺术中的地位。早期庐剧的表演也比较简单,基本上是唱一段舞一段,唱的是民间小调,舞的是民间歌舞,舞蹈动作一般不结合剧情。演出多为幕表制,一般没有固定的台词,而以临时串词、套词来自编。这种状况直到解放以后才得以改变。

庐剧的传统剧目,可分为花腔小戏、折戏和本戏(包括连台本戏)。初步统计共有292个。花腔小戏多为“二小”戏、“三小”戏,内容以描写劳动生活和男女互相爱悦者较多,也有一些是讽刺戏和闹剧,计有《点大麦》、《打桑》、《卖杂货》、《借罗衣》、《讨学钱》、《卖线纱》、《打长工》、《采茶》等60多出。折戏,一类是独立存在的,故事完整,有头有尾;一类是由本戏中抽出来的,可以单独演出,又可连在一起演出,计有《花园扎枪》、《张太和休妻》、《侯美容降香》、《观画》、《山伯闯帘》、《英台打枣》等78出。本戏(包括连台本戏)计有《休丁香》、《秦雪梅》、《干旱记》、《薛凤英》、《合同记》、《白玉带》、《卖花记》、《乌金记》、《双丝带》、《花绒记》等。庐剧著名老艺人王本银、丁玉兰、孙邦栋等在继承和发展庐剧艺术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在庐剧观众中有很高的知名度,深受观众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