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6年类别:杂技与竞技
地区:天津编号:Ⅵ-9
申报地区或单位:天津市
重刀是我国一种传统兵器,系大刀的原称,流行于京津一带,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津门回族大刀,原名“曹门刀式”,是由天津著名武术名家曹金藻老先生遗留下来的一套刀法,后经其子曹克明先生的不断丰富和创新,成为一套完整独特的重刀刀法,并以家族内授的方式不断延传与改进,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传人已至第五代。
天津市回族大刀成名于明成祖初年,相传燕王朱棣的一个金陵籍回族将领惯用一把60斤重的大刀征战,他随朱棣北伐平定天津后,举家迁至天津,于是有了津门曹氏大刀。
在津门回族大刀的发展历史上,曹金藻这个名字可是响当当的。曹金藻1879年生于天津,二十几岁时就已是享誉津门的武林高手。他武功高强,为人仗义,与霍元甲并称“回汉双侠”。1920年5月,曹金藻在津门开办了“市隐国术社”,广招弟子,传授武术、刀法等技能。天津的不少武林高手都曾败于曹金藻的拳下。在天津青年会举办的一次国术比赛中,曹金藻力压群雄,勇夺桂冠。后来又在南京举行的全国武术大赛中夺得剑术、砘子两块金牌。在塘沽的擂台上,不可一世、号称“欧洲雄狮”的拳王,亦被曹金藻打得狼狈不堪,大扬中国功夫之威。曹金藻一向行侠仗义,曾在穆家庄击毙一匪徒头目,为乡里除一害,受到当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回族重刀表演
曹金藻武功造诣颇高,他所创造的武功套路为回族重刀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融合“北派少林”的长拳、桩功、散手与“西洋拳”、“迷踪艺”及祖传“十手拳”,独创了“七十二式连环套拳”,集南拳、北腿、摔跤、擒拿为一体,尤以“青牛扫尾”、“潜龙出渊”和“鬼推转”三招最具特色。
曹克明,子承父业,没有辜负父亲的教导与期望,在本门刀、礅、抱石、拳铲等功夫基础上自创“曹门刀式”,以“弘扬武术,强身爱国”为宗旨。1978年,曹克明组建了天津市第一家回族武馆“回族大刀花样举重队”。1991年11月,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在广西南宁开幕。当时70多岁的曹克明因身体原因,无力带队比赛。眼看比赛日期临近,曹克明心急如焚,老人把目光落在了孙子曹仕杰身上。赛场上,曹仕杰依靠扎实的功底和稳定的发挥,力压群雄,获得了第四届民运会的金奖。就在这一年,爷爷曹克明郑重地把重刀武术的教鞭交给了曹仕杰,曹仕杰成了回族重刀武术的第四代掌门人。
回族重刀第四代传人——曹仕杰
2003年,在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天津代表团津门回族大刀的表演引起了极大轰动。10名大力士高举着几十公斤、近百公斤的大刀入场,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大力士们表演的各种刀法令人目不暇接,举、抓、拧、旋、撇、托举、挂脖、倒地、背飞、水劈,一个个套路和动作体现出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的特点,展示了回族大刀的技巧性和观赏性。曹仕杰在演练回族重刀“曹门刀式”在表演形式上,吸收了历史上武科考试中的“弓、刀、石、马步、箭”等课目技艺,苦练礅子、石锁、抱石等,并将其中之技巧揉进大刀表演的一招一式之中。大刀表演丰富多彩,主要有插、背、拧、云、撇、水磨、腰串、狮子披红、乌龙摆尾、雪花盖项、比摆荷叶、掌中花、叠罗汉等招式。
“曹门刀式”的特点是刚柔相济、动静结合,集力量与技巧于一体。大刀舞起,动如风,静如松,提刀千斤重,舞刀鸿毛轻,刀飞钢环响,刀落寂无声,既惊险雄劲,又轻盈灵动,给人以极大的美感享受,充分展示了我国古老的民族文化气息,又体现了现代体育之风采。
目前,回族大刀队仍存有清朝年间保留下来的大刀、石锁、石礅、抱石,其中有一个石锁为全国之最,其重达100公斤,单臂能举起此石之人乃曹门第一代弟子张金彪,其中抱石乃清朝皇赐之状元石,石上刻有金榜题名,重量达200多公斤。
20世纪末以来,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演出费用昂贵,往往入不敷出;平房改造,原居所拆迁后,使得大刀队没有固定的训练场地和器械存放场所等,这都是回族重刀武术所面临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