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风云
15668800000012

第12章 沧州武术

时间:2006年类别:杂技与竞技

地区:河北编号:Ⅵ-10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沧州市

沧州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东濒渤海,南临齐鲁,北傍京津,自古便有“京津南大门”的称号,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商贾云集之处、人犯流放之所。土生土长的沧州人,为求生存,不得不习练攻防格斗之术,因此武术十分盛行。

沧州在古代属燕齐管辖,民风素以勤劳善良、行侠仗义著称。自古燕国至明清,多代王朝建都于幽燕,沧州理所当然就成为畿辅重地,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据史料记载,自桓公二十二年(前664)桓公援燕山戎以来,各朝各代均有多次战争发生于沧州一带。频繁之战事,生灵涂炭,举步维艰,故民众必须掌握攻防格斗之技方能自救图存。沧州,古有“远恶郡州”之称,明时有“小梁山”之号,可见沧州武风之盛和武术之发展,与特定地理环境关系甚密。享誉世界的沧州武术沧州乃兵家重地,人员混杂,各民族之间,如汉与满、蒙古、回等少数民族之间,都曾发生过隔膜与误解,但是这些不快之事逐渐为民族间日益增进的感情所融化。民族之间的不快,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武术发展;民族间的逐渐融洽,又带动了武术的相互交流,更推动了武术的快速发展。

唐朝建立科举制,历朝历代延续不变。至明中期,始建武乡试、武会试之制,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才行废止。据统计,在这期间沧州共出过武进士、武举人1937名,真可谓是人才辈出。

沧州民间武术,源于春秋,兴于明,盛于清,至乾隆时,“武术之乡”已形成,至清末,则名扬海内外。

1918年,直隶督军曹锟为扩充其势力,在沧州招募武士数十名到其武术营任教或当兵。此举,对沧州武术发展具有推动作用。1928年,沧州籍国民军陆军上将张之江任中央国术馆馆长,大力提倡强身御辱,强种救国,沧州籍习武者入馆任教或深造者近百人。同时,省、县建国术馆或民众教育馆,倡导武术,“八式房”遍及沧境城乡,习武者甚众。

沧州武林,藏龙卧虎,名师众多,他们的事迹在民间广泛流传。如击败沙俄大力士,受到康熙皇帝召见嘉赏的丁发祥;宣统皇帝的武术教官八极拳师霍殿阁;助谭嗣同变法声震京城的王正谊;近代屡胜外国大力士于擂台之上的“神力千斤王”王子平;神枪李树文、镖师李冠铭、双刀李凤岗、大枪刘德宽、李文彪,以及佟忠义、郭长生、李雨三、张殿奎、卢振铎、杨积善、孙文勃、吴秀峰、贾耀亭等。他们为抵御外强、弘扬国威、光大中华武术贡献极大,被誉为武林师表与民族的骄傲。同时,他们吸取各地武术精华,充实沧州武林。因而使得沧州武林门类与拳械技艺愈加丰富,许多拳械套路,经过提炼、改进、创新,独具沧州特色。

沧州武术名家王子平(中)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沧州武术发展停滞,但是沧州武林人士踊跃参军,保家卫国,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贡献。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党和人民政府视中华武术为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将之纳入民族体育项目,沧州武术得到恢复和发展。自1953年11月,天津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大会以后,王子平、佟忠义、王金声等被选入赴京表演团,在中南海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贺龙等国家领导人表演,受到很高评价。1960年,王子平及其女儿王菊蓉随周恩来总理率领国家代表团访问缅甸。同时,沧州武术运动员在各级武术比赛中多人多次获奖,对沧州武术之再兴,均具巨大推动力。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些武林人士由于某些原因受到冲击,一些拳谱和历史文物被销毁,沧州武术发展暂时受挫,而习武之风始终未息,一批武术名家即功成于此刻。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沧州武术再次振兴。省、市及各县相继建立武术协会,建立、恢复、充实业余体校武术队,配备领导和教练人员,增添武术训练设施。一些中小学开设武术课,编排武术操,民办武术馆、社,如雨后春笋,迅速蓬勃发展。同时,省、市、县每年举办武术比赛,鼓励先进,扩大传播和交流。1983年,全面进行传统武术挖掘整理的工作,获得丰收。从而,传统武术得以继承和发扬,国家规定套路得以广泛传播。沧州武术运动员参加省和国家级比赛,多次名列榜首,有些被选入省和国家武术组织或高等院校。沧州武林人士,还有的担任省和国家武术组织领导职务,有的为武术教授或高级教练。在沧州境内,习武者数十万人,沧州“武术之乡”名声再振。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沧州武术,不仅愈来愈受国人喜爱,亦愈来愈受国际重视。邀沧籍武师前去授艺讲学和派员来沧考察和习艺者,涉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沧州武术,流传年深,支系日繁,又在不断改进与创新,故虽一门类,而各支系套路多寡不一,拳械动作招式数量不一,演练速度亦不尽相同,但同一门者,其风格特点仍保留不变。

据统计,沧州武林门类,除失传者外,共计50余种,有六合、八极、迷踪、功力、太祖、通臂、劈挂、唐拳、螳螂、昆仑、飞虎、太平、八盘掌、地躺、昆吾剑、青萍剑、闯王刀、苗刀、疯魔棍、二郎、形意、戳脚、翻子、少林、埋伏、花拳、勉张、短拳、阴手枪、杨家枪、太极、八卦等。其中以劈挂拳、八极拳、燕青拳、八卦掌等规模和影响较大。

劈挂拳:全名通备劈挂拳。此拳法是由两支传入沧州境内的劈挂拳合并而成。一支是清乾隆四十年(1775)左右,一韩姓道人传与盐山县大左村民左宝悔,后传至马英图;另一支是由清朝末年宫廷武卫南皮县郭大发传与赵世奎、郭长生。1928年马英图与郭长生交流后对劈挂拳予以完善发展和改编,使沧州两种劈挂拳合为一体。现沧州劈挂拳分三种情况流传:一是左宝梅一支,在盐山一带流传,已传九代;二是郭大发一支,在沧州市区流传,已传六代,并传及许多省、市、区和日本;三是马英图综合改编的一支,在陕、甘、宁等地流传。

燕青拳:又名颜青拳、迷踪拳、秘宗拳、弥祖拳、迷踪艺。据拳谱记载,此拳术由嵩山少林寺和尚紧那罗所创。此拳的传人尊称孙通为一世祖师,孙通之徒分五支传艺。其中,沧州孙庄子陈善一支传人最多,功深名震者亦广。陈善以刀技称绝,时称“赛胜英”,又精擒拿点穴之术,至今已传八世。东光县安乐屯霍恩弟霍氏一支,自东光县移居静海(今属天津市小南河村),霍恩弟传子霍元卿、霍元甲、霍元栋。霍元甲广撷多门之艺,改称迷踪艺。霍元甲之子去东南亚传艺,八极拳使此拳在东南亚颇有影响。燕青拳法内容丰富,技术全面,姿势优美,快慢有度,潇洒大方,招术科学,老少皆宜,健体又防身。

八极拳:全称开门八极拳,为中国四大拳种之一。八极为阴阳,“极”意为巧妙变化趋于极远。八极拳法始于沧县孟村镇(现已成为回族自治县),于清雍正五年至十年由两位云游武林高手传与少年拳师吴钟,吴钟学成后独闯少林而名扬江南。八极拳发力刚劲、爆烈骤变,跃进中以势险而夺人,进击中以节短而取胜。八极拳法已传十一世,遍及华夏,涉及十数省、市、自治区,还传至日、美等国家和地区。

八卦掌

八卦掌:又名“八卦连环掌”,传自董海川。一部电影《武林志》,让人们领略到了八卦掌穿缠敌身、游走如龙的独特风格。八卦门以周易八卦理论为基础,其运动形式走圆转掌、步法转换、腰胯转动等都有千变万化之妙,但皆不离八卦阴阳变化之中。八卦掌的套路动作,具备八种形体,即狮、麟、蛇、鹞、龙、熊、凤、猴,各形又有侧重,贯穿于八卦六十四掌之中。这套掌法以掌代拳,以走为主,动作迅速,步法轻盈,腰腿敏捷,六十四掌可左右互换,每式亦可相互衔接,随意变换,虚实莫测。八卦掌将武功与导引吐纳融为一体,内外兼修。不仅有强身健体之功用,而且能够锻炼攻防搏击的技能,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享誉武林。

沧州武术在被称为“国术”的中华武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根植于民间的中华武术的源头、缩影和集大成者,是古老中华武术的重要遗存。发掘、抢救、保护沧州武术,其价值主要有三点:学术价值。纵观中华武术发展史,源起或流传于一个地级市的武林门类或独立拳械有53个之多的仅有沧州一家,有些拳种可看作中华武术的活化石。它丰富的内容和基本特征及其传承历史和教习方式,在中华武术中实属罕见。发掘、抢救和保护沧州武术,不仅对丰富和完善中华武术,乃至对世界武术文化的丰富和完善,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社会价值。发掘、抢救、保护沧州武术,对沧州乃至全国的精神文化建设,丰富群众文体生活,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塑造人的顽强品格,倡导新的生活方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产业价值。具有浓厚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的沧州武术,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产业和商业价值。发掘、抢救、保护沧州武术,可以进一步激活武术培训、表演、竞赛、交流、器械生产、节庆会展、旅游观光、出版印刷等多种相关产业和市场,进而成为新的投资热点、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沧州乃至全国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