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彩曲艺
15668900000018

第18章 南平南词

时间:2006年类别:曲艺

地区:福建编号:Ⅴ-16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南平市

南平南词是流行于福建省南平等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一般认为是江南的南词于清嘉庆年间由苏州传入南平之后逐渐与当地的民歌小调融合发展而成。南平南词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主唱,另有多人分执不同乐器列坐周围,按照不同的行当轮递配合说唱。

相传南词戏是从滩簧小调发展来的,清乾隆、嘉庆年间,滩簧小调从苏州传入南平,并与闽北的民间艺术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南词的唱、白均用苏州“土官话”,以唱为主,间以说白。曲调有“大调”与“小调”两类,以南词八韵为其基本调。清中叶至民国期间,南词在南平得到了发展。清嘉庆年间,成立了第一个班社叫“静逸轩”。清道光年间,成立了“以成社”,清同治十年(1871),南平天主教徒组织“三德堂”,清光绪年间,有“同乐轩”,1916-1946年,又有“鹤鸣社”、“庚韵琴社”等组织。1937年,顺昌元坑泽坊农民自发组织“乐春社”。

南平南词表演者

南词是坐唱形式的曲艺,演唱者三五人至十余人不等,各操扬琴、三弦、琵琶、笙、苏笛、壳胡以及大锣、大钹、词钹、渔鼓等乐器,边奏边唱,大多以昆曲戏文为主,其律柔美优雅,婉转动听。后来,为了使典雅的昆曲文词变得通俗易懂,南词演唱时逐渐改长短句为七字句,以适应城乡中下层广大听众的口味。

南平南词戏的音乐唱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俗称“八韵南词”,即正板唱八句,一句一个韵。

南平南词传统剧目有《出猎回猎》、《昭君出塞》、《白蛇传》、《僧尼会》、《牡丹对药》、《西厢》、《借衣劝友》等本戏和折戏,解放后曾整理剧本60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