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6年类别:曲艺
地区:河北编号:Ⅴ-8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乐亭县
乐亭大鼓是广泛流传于冀东、京、津及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的一种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为温荣于1850年前后所创,曾与评戏、唐山皮影并称“冀东民间艺术的三朵花”。自形成以来,名人辈出,流传较广,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乐亭大鼓名称的来历有其偶然性。清朝建立以后,开始为旗人分封土地。被分封在乐亭的崔佑文的前辈们在乐亭县扎下了根,被称为“京东第一皇庄”。崔佑文的把兄弟中状元之后,崔家更是如虎添翼,可直通五府六部,攀附于皇亲国戚。崔家酷爱民间艺术,不但组建皮影班社、梆子班社、莲花落班社,还有很多大鼓艺人在崔家演唱。崔家也常年供养这些人,乐此不疲。一次,崔佑文进京上贡,带着大鼓艺人到恭亲王府献艺,艺人们的技艺深得王爷的欢心,并确定了“乐亭大鼓”之名。
据记载,乐亭大鼓大约成熟于明代中晚期,它是在吸取乐亭民谚、民谣精华的基础上发展和成熟起来的。相传乐亭一带的人都有唱歌跳舞的习俗,逢年过节,都举办群众性歌舞活动和说唱活动。同时乐亭方言本身就有自然的旋律性,字声都带唱音,尾音细长回旋。因此,外地听了乐亭口音,都觉得像唱歌。如果稍微把语音拉长,再加上鼓板,进行提炼升华,即能成为具有乡土气息的优美曲调。
乐亭大鼓的表现形式比较简单,只需要一鼓一板一弦一人演唱就可以了,演唱者打鼓又打板,边说边唱。描绘场景,刻画人物,议论得失,都集中在演唱者的嘴上、表情上和动作上。
乐亭大鼓使用的鼓,与其他流派使用的鼓基本相同。一面小鼓,底下有个支架,一支鼓槌敲击,但与其他大鼓在敲击的效果上是不同的,它有其自身固定的鼓谱和套路来烘托气氛。
乐亭大鼓使用的板是两片月牙型的铜板,名叫“梨花板”,实际上是“犁铧板”的谐音。耕地用的犁铧是用生铁铸造的,敲击起来比较响亮,最初的板就是用犁铧片磨制的。现在使用的板是用铜特制的,音色更好,外型更美观。打板也有固定的套路,不但有演员掌握节奏的作用,而且也随剧情变化起烘托气氛的作用。
乐亭大鼓伴奏的主要乐器是三弦。三弦分大三弦和小三弦两种。乐亭大鼓伴奏使用的是大三弦。大三弦杆长,共鸣箱大,发音响亮,音色厚实,传响较远。用三弦伴奏能紧贴演员的发声,使音乐与演唱更好地融为一体。演员演唱有固定的曲牌,伴奏时依据固定曲牌的旋律。
乐亭大鼓的唱腔十分丰富,要求字正、腔圆、韵足、味浓,气氛真实、色彩鲜明、气口得当、鼓板合宜。乐亭大鼓的唱腔,自成体系,独具一格。固定的唱腔是九腔十八调,有的抒情,有的激昂,有的悲沉,有的诙谐,用这些唱腔来表现不同的场景、意境、情感和情绪。九腔十八调的主要唱腔有四大口、八大句、四平、切口、双板、紧流水、慢流水、中流水、背牌子、凄凉调、撤单程、慢起程、昆曲尾子、蚂蚱蹬脚等。演员在演唱中,根据剧情变化灵活运用这些唱腔,而且大口一般都运用在鼓句上。总之,唱腔优美、丰富是乐亭大鼓的一大特点。
乐亭大鼓的另一个特点是说唱兼而有之,唱时就是九腔十八调,而说时就如同其他剧种的宾白,更与评书相似。为什么把说叫宾白呢?从字面上可以理解,“宾”不是主要的,而是辅助的,就如同主人与客人一样。“白”即是白话,既不是唱,也不押韵。宾白就是一种乐亭大鼓唱腔的辅助手段。乐亭大鼓的宾白,全部使用乐亭的地方语言,如果不说乐亭话就缺乏了乐亭大鼓的韵味。所以外地人学唱乐亭大鼓,都拜乐亭艺人为师,先学乐亭话。这在乐亭大鼓艺人收徒中叫“正口”,就是纠正原来的发音和声调,使其与乐亭地方话相一致。
乐亭大鼓的剧目很多,有传统剧目,有现代剧目。按篇幅长短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以及一种微型剧目。现在保存下来和有据可查的中长篇书目有200多部,短篇和书帽就更多了。长篇的传统剧有《隋唐演义》、《杨家将》、《岳飞传》等,中篇传统剧有《瓦岗寨》、《回杯记》、《呼延庆》等;长篇的现代剧目有《烈火金刚》、《桐柏英雄》、《平原枪声》等,中篇的现代剧目有《夺印》、《火烧中家潭》等。这些剧目大多是根据古代、现代文学作品进行再创作的,更多融入了乐亭的地方语言,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大鼓剧目。
乐亭大鼓是历史文化的时代产物,是说唱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乐亭大鼓的产生,是在继承古代多种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演唱实践逐步发展和成熟起来的。乐亭大鼓以其丰富的板腔、完整的曲式、鲜明的地方特色深受北方地区广大群众的喜爱。为此,乐亭县成立了大鼓曲艺队,使乐亭大鼓的艺人们第一次有了政府认同的自己的组织。并在政府支持下连续培养了众多的大鼓人才。直到今天,乐亭县仍然有大鼓曲艺队,乐亭人仍然喜爱大鼓。潞安大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