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的魅力
15669000000045

第45章 舟山锣鼓

时间:2006年类别:民间音乐

地区:浙江编号:Ⅱ-43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舟山市

舟山市位于舟山锣鼓杭州湾以东、长江口以南的浙江东北部,这里海洋资源丰富,特定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孕育了舟山锣鼓这种独特的民间艺术。舟山锣鼓以锣、鼓、钹及锁呐为基调,间以丝竹,音响宏壮,旋律急荡奔放,气氛极为热烈,具有鲜明海岛特色。解放后这一民间艺术,经过加工改进慢慢地搬上了舞台。主要作品有:《渔舟凯歌》、《东海渔歌》、《渔民欢乐》等。

早在明清时期,锣鼓就在定海广为流传。相传最早起源于航海,船靠码头用它来招徕客人,航行时用它助兴解寂,遇雾时用它来传递信息。后大户从家婚嫁喜庆、祝寿做生、新船下海、乔迁新居、开张营业,也少不了约请一班鼓手吹打一番。

舟山锣鼓代表性的传统曲目有《舟山锣鼓》、《八仙序》、《渔家乐》、《沙调》、《潮音》等,均被编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浙江卷》,还有许多曲目被灌制成唱片。

由于地域特色,“舟山锣鼓”表现了东海渔民那种豪爽粗犷的性格和战斗风浪的壮阔、惊险场面以及开船、拢洋等节日欢腾热烈的气氛。

旧时的“舟山锣鼓”大多用以出会。抬阁、海祭、拢洋、欢庆等民间活动。当时锣鼓简单,形式单一,后在同外来民间文化艺术交往中,逐渐得到丰富和发展。从单一到复杂,从呆板到灵巧,先后出现了“太平锣”、“船形锣鼓”、“三番锣鼓”。尤其在20世纪50年代,在专业音乐工作者的参与和整理下,将民间的“舟山锣鼓”改编成大型吹打乐“海上锣鼓”,并在1957年莫斯科举行的第七届青年联欢节的民间音乐比赛中荣获金质奖,这才使“舟山锣鼓”走向世界。

但是,20世纪60~70年代以后,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娱乐形式的多样化,舟山锣鼓这一区域性文化表现形式逐渐边缘化。随着老艺人的相继过世和一批后起艺术传人的弃艺从商,舟山锣鼓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急需加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