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的魅力
15669000000062

第62章 铜鼓十二调

时间:2006年类别:民间音乐

地区:贵州编号:Ⅱ-60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贞丰县布依铜鼓用青铜铸造而成,常与唢呐、皮鼓、大镲、铙钹、锣木棍混合敲击吹奏,是布依族古老的打击乐器之一,基本保存着古代乐器的演奏风格,布依铜鼓十二调具有布依族的民族特色,属于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贞丰县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自治州东部,这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中布依族聚居的自然村寨有四百多个。布依族没有文字,“铜鼓十二则”以家族方式传承,一代一代通过口传心授沿袭下来。

据史书记载,布依族先民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铸造铜鼓了。传说铜鼓是布依族先祖古百越“骆越”一支所造。因此被布依族人视为传家宝和氏族、宗教团结的象征,敬若神灵,年年施祭,岁岁礼拜。布依族铜鼓十二调流传在扁担山、丁旗镇、大山乡、城关镇、六马乡、沙子乡、良田乡、募役乡布依族聚居区,并辐射到关岭自治县、六枝特区、普定县等周边布依族地区,形成了一个覆盖几县范围的布依族民间铜鼓文化圈。

布依族使用铜鼓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布依族先民就使用过铜鼓,只是这一时期还没有关于铜鼓的文献记载。但晋宁石寨山及相邻的江川李家山、楚雄万家坝、祥云大波那等地出士的铜鼓,许多学者认为应属于“耕田,有邑聚”的“推鬓”民族,而这一族系应与古老民族“百濮”有关。关于布依族的族源,学术界有人认为布依族族源是濮族。云南大学教授尤中认为贵州境内的布依族在名称上都带有一个濮(今布)字的遗留;江应梁著《说濮》中也有布依族来自濮族的说法。由此可见,先秦、西汉时期布依族先民就使用过铜鼓。

布依族最早使用铜鼓且有文献记载可追溯到东汉、魏晋时期。《后汉书·马援传》写道:马援“好骑,善别名马,于交趾得骆越铜鼓,乃铸成马式,还,上之。”这是我国古代文献对铜鼓的最早记录。东汉魏晋时期有关铜鼓记载,凡事明确提及族称的都与僚有关。裴渊《广州记》说“俚僚贵铜鼓。唯高大为贵。面阔丈余,方以为奇,初成悬于庭。克晨置酒招致同类,来者盈川,其中豪富子女,以金银为钗,执以叩鼓,竟留遗主人,名曰‘铜鼓钗’。”布依族是骆越,俚僚族系的后裔。因此,布依族是最早使用铜鼓的民族之一。

元明清时期,布依族使用铜鼓更为广泛,而且形成一种习俗。《贵州通志》记载:“仲家……以十二月为岁首,俗尚铜鼓,中空无底,时时击以为娱。土人或掘地得鼓,即张言诸葛武侯所藏者,富者争购,即百牛不惜也。”《皇清职贡图》卷八又说:“补笼苗,……散处贵阳,安顺、南笼、平越、都匀等处……岁首男女相聚击铜鼓,吹芦笙为乐。”《黔苗诗说》也说“补笼风俗未相悬,仲子分支色总研。独怪残冬寒雪里,齐挝铜鼓乐新年。”“补笼”为仲家之一支(“仲子分支”)。“仲家”即今布依族。

直到今天,许多布依族村寨仍保留有使用铜鼓的习俗,几乎所有的布依族村寨都有一面铜鼓。

铜鼓是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南部、中部、西部的布依族地区,每个大寨中都有一面或数面铜鼓。据志书记载,布依族先民在2000年前,就开始铸造铜鼓了。近代以来,布依族保存的铜鼓,基本上属于“麻江型”铜鼓,“麻江型”铜鼓都是用铜制造,面径一般不超过五十公分,重量为十至十五公斤不等。鼓身分胸足两段,其中有突棱一道,偏条耳有孔,鼓面有太阳纹芒,晕分宽、狭,主晕饰“游旗纹”,其余最常见的纹饰有“山”形纹、芒间心形纹、足部复线角形纺等等。铜鼓的外形给人庄重、威严的感觉。

击铜鼓是有铜调的,一般是十二调。布依族铜鼓十二调由“喜鹊调”、“散花调”、“祭鼓调”、“祭祖调”、“三六九调”、“祭祀调”、“喜庆调”等组成,是在庆典、祭祖、祭祀等仪式中表达布依族特性的民族音乐。例如“祭乐”就有一套传统曲牌,分12段:祭神调、助战调、灭火调、送葬调、迎客调、丰收调、狂欢调等。

演奏这些古老的调子,经常由铜鼓担任主奏,辅以皮鼓、铓锣、手镲等,曲调雄浑厚重、亲切感人。有铜鼓的村寨和大姓,都有人懂得鼓调并会敲击。在布依族人民的心目中,铜鼓象征着财富、权力和团结。

作为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铜鼓始终与布依族的生活、文化样式联系在一起。中国历史上许多古乐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逝,但布依族地区的铜鼓音乐文化却传承下来,保留至今。铜鼓十二调是内容丰富的古代音乐作品和古代音乐信息的宝库。

现代经济、技术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人们的审美方式迅速改变,自古流传的布依族铜鼓调现已少有人知,很难引起年轻人的兴趣,铜鼓调的传承已处于濒危状态,亟待抢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