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松榆斋百记:人类文明交往散论
15669900000021

第21章 理论视角

20世纪上半叶最伟大的科学史学者萨顿说过:“通过科学的物质成就来理解科学,却不去思考科学的精神,既看不到它内在的美,也看不到它不断地自然内部提取出来的美”的倾向,是科学日趋专门化的人类心灵封闭症。科学对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理论力量在于它的生命美。科学史联系科学与人文,它教导人们必须理解科学的生命美,正如必须理解艺术美的生命和宗教的生命美一样。

理论视角的科学精神是科学研究深化的主要动力,是对科学研究的高度自觉,是对事物发展问题的规律性认识。

理性自觉是求真,道德自觉是求善,审美自觉是求美,归纳起来是真、善、美的自觉,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自觉。高度的自觉在于高度的理论视角。

任何物质和精神文明都归之于人的思想智慧创造,是人的文而化之的结晶,是人类社会活动中普遍、深度、稳定、凝固化的思维升华。一句话,是作为文明核心的文化。对于文化的认识越自觉,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越有益,对于文明交往的规律认识越深刻。

文明交往是纵横贯穿于各种文明之间和同一文明之内,此种经纬交织脉胳的梳理,需要文化自觉意识的导引。方光华同志为我的《文明交往论》写了一篇书评,名为《历史理论与个案研究的完美统一》。其中提到中国思想史上,老子“有生于无”的命题,从礼制文化的反思到礼制文化的重新发展来理解中华文化内部的嬗变,是把文化认识提高到探索社会发展问题,便是一个新的理论视角。文中提到佛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其本身是中华文明发展到两汉面临无法全面解决难题下的出现的文化现象,特别是提到研究者对佛教文化对中华文化改造的忽视,从而凸现了自己研究的新视角,把文明交往互为主体的特征具体化了。此例说明理论视角对研究者的重要性。

理论视角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深刻洞察的基础上,它不是研究者任意想象和表现的结果,而是在科学活动中长期学习、训练、写作过程中,在借鉴前人和反思自己经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理论视角是理性和悟性的表现。它分为概括性和系统性两个视野;又注重于历史进程、现实发展和未来展望三个层次的贯通;还不断探索于理论原理、科学精神、研究主旨以及研究实践的有机结合上。理论视角立足于学科前沿问题、着手于古今中外和上下左右的具体发展线索的爬梳融汇和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从而使研究者有可能在更开阔的学术视野下,深入分析问题,明确创新方向和获得动力。一个研究者要站在学科的前沿,没有新的理论视角的转换意识,便会停滞不前。因而,理论视角的选择,要有意识地提高总结经验中的悟性,锻铸文化自觉的洞察力,透视人类文明发展史中思维的交往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