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拔罐、刮痧、按摩全集
15671000000025

第25章 妇科神经系统常见病的刮痧术(1)

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妇科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是指月经周期、经量、经色、经质出现异常而言。常见的有月经提前、错后或行经无定期等。其临床表现为月经周期和经期的紊乱,月经时多时少淋漓不尽,经质的稀、稠、颜色不正常。常伴有小腹胀满、腰酸痛、心烦易怒、头晕、心悸、夜寐不安、精神疲乏等症状。大多数月经不调患者是由于体质因素所致。中医认为,本病多由急怒郁结、思虑过度,损伤了盱、脾、冲、经四脉或气血虚弱,寒热之邪溶于血分所致。因为致病因素不同,所以可出现月经提前、错后或经期紊乱等不同症状。

拔罐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关元、气海、足三里、脾俞穴。

操作:双侧穴位交替使用,采用留罐法,患者取坐位,用闪火法将中号火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10~15分钟,每日1次。本法适用于气虚型月经先期,表现为月经周期提前,经量增多,经色淡,质稀薄,伴有神疲乏力,面色苍白,气短懒言,心悸,自汗,小腹空坠,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

治法二

取穴:气海、气穴、三阴交穴。

操作:采用留罐法,患者取坐位,用投火法将中号火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10~15分钟,每日1次。本法适用于寒伤冲任型月经后期,表现为月经延后,小腹隐痛或冷痛,喜温喜按,得热则痛减,腰膝冷痛,小便清长,大使溏薄,舌淡苔白。

治法三

取穴;脾俞、胃俞、中极、关元、阴陵泉穴。

操作:双侧穴位交替使用,采用留罐法,患者取坐位,用闪火法将中号火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本法适用于脾虚型月经先后无定期,表现为月经周期先后不定,经量或多或少,经色淡,质稀薄,面色萎黄,疲乏无力,食欲不振,小腹胀满,大便溏薄,舌淡苔白。

治法四

取穴:心俞、气海、脾俞、足三里、三阴交穴。

操作:双侧穴位交替使用,采用留罐法,患者取坐位,用闪火法将中号火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本法适用于气虚型月经过多,表现为月经量多,色淡或正常,质稀薄,伴有面色苍白,气短懒言,神疲乏力,心悸怔忡,小腹空坠,舌淡苔薄白。

治法五

取穴:合谷、三阴交、血海穴。

操作:采用留罐法,取坐位或仰卧位,用闪火法将中号火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10~15分钟,每日1次。本法适用于血瘀型月经过少,表现为经行涩少,经色紫暗,有血块,小腹疼痛拒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治法六

取穴:气海、三阴交穴。

配穴:月经先期者加肝俞、肾俞穴;月经后期者加血海、归来穴;月经先后无定期者加肾俞、脾俞穴;月经过多者加肝俞、脾俞、命门穴;月经过少者加脾俞、胃俞、大椎穴。

操作:采用留罐法,对穴位局部进行常规消毒后,用闪火法将适当大小的玻璃火罐吸拔在所选穴位上,留罐10~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治法七

取穴:督脉的命门至腰俞穴,足太阳膀胱经的肾俞至次谬穴,任脉的气海至中极穴。

操作:采用走罐法,患者取仰卧位,暴露下腹部,在局部涂抹适量的润滑油,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腹部,然后沿任脉来回推拉火罐,至皮肤出现红色瘀血为止。起罐后擦干油污,患者改俯卧位,用同样的方法在督脉的命门至腰俞,足太阳膀胱经的肾俞至次谬间来回推拉火罐,每次10~20分钟,视病人的耐受程度而定。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治法八

取穴:①组命门、关元俞、气海俞穴;②组关元、气海、子宫穴。

操作:每次选用1组穴位,2组交替使用,采用刺络拔罐法,对局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后,每穴用消毒的三棱针点刺3~5下,然后用闪火法在点刺的穴位拔罐,10次为1个疗程,经前2~3天开始治疗。本法适用于由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所引起的各种月经不调,其中气滞血瘀型表现为经色紫暗,有血块、腹疼痛拒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寒湿凝滞型表现为小腹冷痛或隐痛,得热则减,腰膝冷痛,舌淡苔白。

治法九

取穴:关元、气海、血海、三阴交穴。

操作:关元、气海穴采用刺络拔罐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对局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后,用消毒的三棱针点刺,然后用闪火法将中号火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10~15分钟;血海、三阴交穴采用留罐法,用闪火法将中号火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10~15分钟,每日1次。本法适用于血瘀型月经不调,表现为经色紫暗,有血块,小腹疼痛拒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刮痧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脊柱两侧,腰骶椎及其两侧,下腹部,腹股沟区、膝弯区。

操作:先在脊柱两侧(从大椎至长强穴)轻刮3行,至出现潮红为止,并重,点在腰骶椎及其两侧(手法力度随具体证情而定,原则是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刮拭5行,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刮下腹部、腹股沟区及膝弯区。每日1次。一般于经前5天开始治疗,经来停治,连治3个月经周期。

治法二

取穴:脊背部夹脊穴、气海、三阴交。并随症配穴:若寒伤冲脉配气穴、太冲;血虚气弱配血海、归来、足三里;肝郁气滞配气穴、支沟、行间、期门。

操作:先刮主穴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然后随症加刮配穴,寒伤冲脉、血虚气弱2型的手法力度宜轻,操作范围较广泛。其中太冲穴(不刮)施以温灸,肝郁气滞型的手法力度中等,操作范围较广泛。

治法三

取穴:膈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并随证配穴:气虚配心俞、气海;血热配曲池、通里和太冲、行间;血瘀配通里,合谷和太冲、行间。

操作:先刮主穴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然后随症加刮配穴,气虚型的手法力度宜轻,操作范围较广泛;血热、血瘀2型的均手法力度中等,操作范围较广泛。其中太冲、行间二穴不刮,以针点刺至出血1或2滴。

治法四

取穴:分2组:一为肝俞、脾俞、次谬、三阴交;二为气海、关元、隐白、大敦穴。并随症配穴:肝郁气滞配期门、中极和太冲穴;肾气不足配关元、中极、气穴、肾俞、次谬、三阴交、水泉;脾虚不摄配胃俞、膀胱俞、肾俞、气穴、关元、气海和太冲、秩边;瘀血内停配肾俞、大肠俞、膈俞、血海、里内庭、通里、太冲、行间。

操作:先刮第1组穴,再点揉第2组穴,均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然后随症加刮配穴。肝郁气滞的手法力度中等,操作范围较广泛,其中太冲穴以针点刺,至出血2或3滴;肾气不足者加刮关元、中枢、气穴、肾俞穴。手法力度宜轻,操作范围较广泛,并温灸次谬、肾俞、三阴交、水泉穴。脾虚不摄的手法力度宜轻,操作范围较广泛,并以温灸所刮诸穴和太冲、秩边(后二穴不刮);瘀血内停的手法力度中等,操作范围较广泛。其中太冲、行间穴(不刮)以针点刺至出血1或2滴。

注意事项

注意经期卫生,保持阴部清洁,月经带和内裤要勤洗勤换,特别要注意下半身不要着凉。保持心情舒畅,适当参加轻体力劳动,经期应禁止性生活。

痛经

妇女在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腹痛、腰酸、下腹坠胀或其他不适,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的,称为痛经,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多见于青年妇女。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痛经;继发性痛经是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所导致酌痛经。

本病随月经周期而发作。发病以经期或行经前后下腹及腰骶部疼痛为主要症状,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头晕、腰酸、下腹坠胀及尿频等症状,严重者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脚凉,甚至虚脱。经妇科检查无明显生殖系统的器质性病变。

拔罐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关元、三阴交、公孙穴。

操作:采用留罐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用闪火法将中号火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10~15分钟,每日1次。本法适用于寒凝胞中型,表现为经前数日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则痛减,月经延后,经量少,经色暗,有血块,怕冷,面色发青,舌苔白。

治法二

取穴:中极、关元、次谬穴。

配穴:气滞血瘀者(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阵发性绞痛,拒按,经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暗,有血块,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可伴有胸肋、乳房胀痛,恶心,呕吐,汗出肢冷,烦躁易怒,舌质紫暗或舌尖边有瘀斑)加气海、血海穴;寒凝胞中者(表现为经前数日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则痛减,月经延后,经量少,经色暗,有血块,怕冷,面色发青,舌苔白)加大赫穴;气血虚弱者(表现为经期或经后1~2日小腹绵绵作痛,喜按,月经量少,经色淡,质稀薄,伴有面色苍白或萎黄,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加气海、脾俞、膈俞、足三里;湿热下坠者(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拒按,伴有腰骶胀痛,白带较多,色黄质稠,有臭气,舌红,苔黄或腻)加脾俞穴;肝肾虚损者(表现为月经将净或经后1~2日内小腹绵绵作痛,经色暗淡,经量少,质稀薄,可伴有腰部酸软,头晕,耳鸣,眼花,潮热)加肝俞、肾俞穴。

操作:采用留罐法,对穴位局部进行常规消毒后,用闪火法将大小适中的玻璃火罐吸拔在所选穴位上,留罐10~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治法三

取穴:气海、中极、太冲、三阴交穴。

操作:采用留罐法,患者取坐位,用闪火法将中号火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10~15分钟。本法适用于气滞血瘀型,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阵发性绞痛,拒按,经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暗,有血块,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可伴有胸肋、乳房胀痛,恶心,呕吐,汗出肢冷,烦躁易怒,舌质紫暗或舌尖边有瘀斑。

治法四

取穴:肾俞、胸腰部(后背)、骶椎两侧、下脘穴。

操作:采用留罐法,用闪火法将大小适当的玻璃火罐吸拔在所选部位上,每次只拔2~3罐,留罐25~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个疗程。

治法五

取穴:肝俞、肾俞、关元、三阴交穴。

操作:双侧穴位交替使用,采用留罐法,患者取坐位,用闪火法将中号火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本法适用于肝肾虚损型,表现为月经将净或经后1~2日内小腹绵绵作痛,经色暗淡,经量少,质稀薄,可伴有腰部酸软,头晕,耳鸣,眼花,潮热。

治法六

取穴:关元、血海、脾俞、足三里穴。

操作:双侧穴位交替使用,采用留罐法,患者取坐位,用闪火法将中号火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本法适用于气血虚弱型,表现为经期或经后l~2日小腹绵绵作痛,喜按,月经量少,经色淡,质稀薄,伴有面色苍白或萎黄,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

治法七

取穴:气海至中极穴、双子宫穴、腰骶部、肾俞穴。

操作:采用走罐法,患者取仰卧位,在中极、关元、气海、子宫穴处涂抹润滑油,用闪火法将火罐吸拔在穴位上,旋转走罐10分钟,起罐后,擦净油污,取仰卧位,在腰骶部及肾俞穴区域涂抹润滑油,将火罐吸拔在背部,先上下顺行走罐10分钟,然后在肾俞穴处旋转走罐5分钟,起罐后擦净油污,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治法八

取穴:关元、归来、肾俞、关元俞穴。

方法:采用药罐法,取当归、白芍、乳香、没药、桂枝、细辛、陈皮、厚朴、苏叶、小茴香、甘草各30克,装入纱布包内,放入药锅中,加水3000毫升,熬30分钟左右,取出药包,将竹罐放入药液中煮10分钟后,用镊子夹出,甩去药液,迅速用干毛巾捂住罐口,然后趁热立即将竹罐扣在穴位上,手持竹罐稍加按压约1分钟,留罐,至皮肤瘀血为止。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本法适用于气滞血瘀型,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阵发性绞痛,拒按,经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暗,有血块,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可伴有胸肋、乳房胀痛,恶心,呕吐,汗出肢冷,烦躁易怒,舌质紫暗或舌尖边有瘀斑;也适用于寒湿凝滞型,表现为经前数日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则痛减,月经延后,经量少,经色暗,有血块,怕冷,面色发青,舌苔白腻。

治法九

取穴:次谬穴。

操作:采用刺络拔罐法,患者取俯卧位,对局部进行常规消毒后,用梅花针对准穴位叩刺,然后用闪火法将火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15~20分钟,每日1次,3次为1个疗程,一般在月经来潮前3~5天开始治疗,每个月经周期治疗1疗程。本法适用于各型痛经。

治法十

取穴:气海、关元、中极、气穴、血海、三阴交、肾俞、三焦俞、膀胱俞穴。

操作:采用刮痧加拔罐法,在选用穴位处涂抹刮痧油后,用水牛角刮痧板进行刮拭,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刮拭10分钟。刮拭后,在肾俞、气海、关元、中极、血海5个穴位上拔罐,留罐5~10分钟,以局部皮肤充血为最佳。每3日1次,4次为1个疗程。

刮痧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分3组:一为肝俞、肾俞、次谬、胞肓;二为血海、三阴交;三为气海、水道、关元、中极。并随症配穴:气滞血瘀配气海、中极和血海、太冲、行间;寒湿凝滞配关元、公孙、地机、水道;气血虚弱配脾俞、足三里和气海、血海、关元、肾俞、八谬、中极;肝肾亏虚配大赫、关元和肾俞、次谬、胞肓、气海、太冲。

操作:先刮第1组穴,再刮第2组穴,然后点揉第3组穴,均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最后随症再刮配穴。气滞血瘀、寒湿凝滞2型的手法力度均中等,操作范围较广泛,但刮后并以艾条温灸所刮诸穴;气血虚弱、肝肾亏虚2型的手法力度均较轻,但前者操作范围较广泛,后6穴以艾条温灸;后者操作范围较局限。

治法二

取穴:分3组:一为肾俞、次谬、胞肓;二为气海、水道、关元、中极;三为血海、三阴交。

操作:先刮第1组穴至出现痧痕为止,再点揉第2组穴,每穴3~5分钟,然后刮第3组穴。每日1次。

治法三

取穴:大椎、大杼、膏肓俞、神堂。配穴:关元、三阴交、中极、地机、太冲、次谬、合谷、章门、曲泉。

操作:先刮主穴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刮配穴。每日1次,再用补法刮配穴。

注意事项

痛经的治疗最宜在经前3~5日开始,可起到预防作用。刮治3~4个经期一般可以治愈。经期不宜行冷水浴和游泳,忌吃生冷食物,避免劳累及精神刺激,禁止性生活。

闭经

闭经又称经闭,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女性年逾18岁而无月经来潮者,称原发性闭经;月经周期建立之后,又停经3个月以上者称继发性闭经。妊娠期、哺乳期及绝经后的停经为生理现象,不属本病范畴。现代医学认为,闭经多与内分泌失调、子宫发育不良及某些全身性疾病相关联。

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医学的“经闭”、“月经不通”范围,其病因、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失养,肝气郁结,外感寒邪,血虚、气滞、血瘀、寒凝使冲任失调,胞络受阻所致。

拔罐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中极、足三里、白环俞、阴陵泉穴。

操作:采用留罐法,患者取坐位,用闪火法将中号火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10~15分钟,每日1次。本法适用于痰湿阻滞型,表现为形体肥胖,胸肋胀闷,呕恶,痰多,神疲乏力,动则气短,带下量多,舌淡胖,苔白腻。

治法二

取穴:脾俞、肾俞、足三里、关元、气海穴。

操作:双侧穴位交替使用,采用留罐法,用闪火法将中号火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本法适用于气血虚弱型,表现为月经由后期、量少渐至经闭,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多梦,气短懒言,神疲肢倦,食欲不振,舌淡苔白。

治法三

取穴:气海、水分、阴陵泉、足三里、胃俞、脾俞、命门、丰隆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