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最新学校实用百科全书-教改典型案例
15672400000013

第13章 学校评价的内容(3)

常言道,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而与之相应的学校领导班子则为这所学校成功的基石。然而,一些调查、研究资料表明,在我国现有的80余万所中小学校中,确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管理效能偏低,各项工作达不到教育评价指标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领导班子和谐度不够、内聚力不强,严重者甚至关系紧张,矛盾重重,内耗严重。那么,如何有效地改变这种现状,建立起具有强大战斗力的学校领导班子,提高管理效能呢?

团体动力学业理论表明,具有共同目标、心理上相互依附、行为上交互作用、情感上具有整体意识和归属感的,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的小集体之所以成其为团体,就是因为这个小集体本身存在着把所有个体聚合成整体的各种协调而有序的关系。由此看来,团体关系,应是团体实存的主要标志之一。

一所学校尤其是中小学学校,它承担着培养世纪人才的基础工程任务,其学校领导班子应当成为一个实存的团体,而这个团体中个体成员间协调而有序的关系的总和正是学校领导班子稳固的基础。事实中,有的中小学学校领导班子从组建之日起,就潜伏了许多不协调、不稳固因素。其表现是,择“才”时较多地注重个体本身,忽视个体置于团体中的质量。进一步讲,较多地对个体成员的年龄、学历、资历、学科专长等显性特征进行考虑,忽视对个体成员的心理容量、心理承受力、自我控制力和调节力等隐性特征的研究。

现实地讲,个体成员的显性特征,作为领导者的基本条件固然重要,但个体成员的隐性特征,作为构建良好团体关系的又一重要条件也决不能忽视。当然,这里所说的关系是积极健康的新型关系,不是庸俗化的丧失原则的宗派作风。

当一所中小学学校领导班子个体成员的显性特征和隐性特征同时具备的时候,说明这所学校的领导班子已具备了稳固的基本条件,而学校的领导班子要成为一个有效的实存团体,就要靠人人都有团结合作的团体精神,共同保持和推进团体关系。

在这里再简单介绍一下某校学校领导班子议事规则:1.学校领导班子原则上每周召开一次会议,必要时也可由校长临时决定召开;2.研究决定学校的发展计划、工作计划及其他重大校务工作;3.传达贯彻上级决定,完成各项教育任务;4.讨论决定校内人事安排问题(聘任、调入调出、奖惩等);5.研究决定学校经费收支,预决算情况及超过1万元开支项目的问题;6.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须有三分之一以上人员参加,如意见分歧较大,可缓后处理;若按少数服从多数作出的决议,各与会者必须执行,如需改变,须经多数人员讨论同意才可作出新决议;7.班子会议作出的决定,各处室应具体实施,全体教职工须认真执行,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落实;8.班子作出的决策,如属保密内容,不得向外泄露,坚决杜绝会上不说会后乱说,或会上说一套会后搞一套的行为,违者按党纪政纪处理。

二、校长的评价

校长要做到遵纪守法,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有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基础,有相关学科系统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的趋势,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和民主、平等、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和较强的研究能力,能按照课程的要求对学校各环节工作进行有效管理。

从校长和学校的关系看,他是上级教育行政机关任命的学校最高行政负责人,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在学校管理工作中,他是主要负责人,对外代表学校,对内行使学校行政工作的决策权和指挥权。他是把办学条件转化为办学效果的枢纽。所以,在办好一所学校中,校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这深刻地说明了校长和学校的密切关系。因此,在对一所学校的评价中,校长的评价是一个重要方面,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校长知识素质

校长应该是知识渊博,才华超群。具体来说,应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修养;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有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基础,有相关学科系统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这是对校长的基本要求,也是他应有的基本素质之一。列宁说过:“任何管理工作都需要特殊的本领。有的人可以当一个最有能力的革命家和鼓动家,但他完全不适合作一个管理人员。凡是熟悉生活,阅历丰富的人都知道要管理就要内行,就要精通一切条件,就要懂得现代化,高度的生产技术,就要有一定的科学修养,这是无论如何都应当具备的条件”。校长应该具有政策法规知识、国情知识和广博的科学知识,对学校各门课程有一般的了解,精通其中一门或两门,能兼课,善于教学。

(二)校长能力素质

计划决策能力,即对人和事物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想像力,对工作有创造性,特别是能在风云变幻中把握时机,作出高明的决断,对学校发展有长期规划和近期设想,能提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创新能力,即励精图治,勇于改革,不断创新,办出一所有特色的学校,站在时代高度培养开拓型、创造型的人才;组织指挥能力,即善于合理安排人力物力,能知人善任,调动学校人员的积极性,能在纷繁复杂的日常事务中,抓住主要矛盾,充分发挥学校各级组织和群众团体的作用;教育教学实验能力,即能以育人为中心,研究学校教育新情况、新问题,并从实际出发,开展教育教学实验活动,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指导教学能力,经常听课,评课及指导教学、教研和课外活动等工作,指导教师改进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应变能力,即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并使大家都感到满意。在处理偶发事件时,既能当机立断,又能使工作正常进行,不受影响;行政管理能力,即对学校管理中的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各个环节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对学校人、财、事、物有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制度。

协调能力,任何一个合理的规划都必须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平衡,不能厚此薄彼;任何一个规划的有效运行都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这就要求校长拥有较高的协调能力。具体地说要协调好学校和社区的关系、学校和家庭的关系、教师和教师的关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学校与学校的关系、教师工作与报酬的关系等等。

研究能力,校长进行的研究与学者和科学家的研究不一样,校长的研究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就是说校长既是研究的主体又是研究的客体,所以行动研究是校长们的主要的研究类型。

在运用行动研究时注意如下几点:①行动研究最好由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者联合起来进行;②行动研究强调小组研究的民主风气,研究人员之间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校外的专家只是建议者、咨询者而不是决断者;③行动研究特别关注对实地情况的调查,并及时地对它作出分析与评价,而不是坐等不良情况的发生;④行动研究的课程可以在分析评价后中止研究(如果认为这个研究没有价值或这样研究收效不大的话),允许退回来,大可不必“非过河不可”;⑤行动研究不强调动用高深的数学工具进行假说检验,而强调对遭遇的问题进行多学科、多方位的理性分析,只要在逻辑上、理论上能自圆其说即可。

我们国家已进入WTO,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将接受挑战,我们的思维将进行革命性的变化,校长更是如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校长是政府任命的一种行政职务,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熏陶下的校长,习惯上级如何布置,自己就如何做。由于长期学习内容雷同,培训方式相似,逐步使校长们的思维方法趋同,很少有新思想,更缺乏与市场经济接轨的经营观念。随着我国正式加入WTO组织,政府职能的逐步淡出,这种长官意志第一、千人一面的办学模式必将受到挑战。在计划经济下,这种上级任命的职务校长领导下的学校普遍存在着效率低下,决策程序繁琐,缺乏风险意识,闭门办学,往往失去很多机会。在很多场合也有许多校长经常希望教育主管部门放开手脚,多给他们一点自由度,但如果不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一旦真正放开手脚,很可能有些校长也会像某些国有企业厂长面对市场茫然失措一样,使教育工作陷于低谷。

经过广泛的调研学习和实践,我们认识到校长应牢牢抓住学校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这一契机,从职务型校长逐步向职业型校长转化,树立新型的职业意识理念。

(三)校长的职业意识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职务校长与校长职业化最大区别是前者是教委任命,校长受聘于政府,只要求完成政府所下达的各项任务;而校长的职业意识则要求校长关注的是学校的主体——学生。学校工作千头万绪,而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这就是办好一所学校的“纲”,“纲举”了才能“目张”。才能真正抓住办学的主要矛盾,才能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

入世后,我们的竞争对手不但有中国教育界的同行,而且,还会有国际教育的同行,在这教育竞争愈趋激烈的时候,谁抓住了以学生为本的“纲”,谁能抓住了学校的终端,抓住了学校发展的契机,谁就是胜利者。那么这个学校就能站在市场经济的大风大浪中,能“胜似闲庭信步”,永远处于不败的地位。

以学生为本的管理,要求我们学校从上到下都要备我们教育主体——学生的课。校长更应该如此。我们的学生要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小学要升入中学,中学升入大学,而大学生毕业面临着市场的挑选,我们的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否在终端时“稳操胜券”,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否适应“终端”的需要?校长就要根据这个“终端”制订治校方略,将这个终端过程化,使全校的教职员工人人眼中有学生,每个过程有考核。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考虑的。校长要备学生的课,那么必定要备教学生的老师课;要把老师的积极性发挥出来,就要使我们的评价体制更加公正;制定评价体制的行政人员必须廉洁、务实、高效,任人唯贤,要达到这一管理氛围校长必须做出表率,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理念。这些都是环环相扣,是个系统工程,缺一不可。评价一件事我们该不该做,应该怎样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实践”就是对培养学生是否有利,假如有一个决策对培养成功的学生得益匪浅,但对我们的学校却增加很多的工作量,我们应不应该去做?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校长的理念极为重要;校长的文化底蕴、思维方式会决定一个学校的文化氛围,决定一个学校的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校长的职业意识很重要,如果校长眼睛向上盯住市长、教委主任保位置、找关系,对方方面面的关系网不敢管,整个学校将软弱无力;如果校长眼睛盯住学生,盯住市场,学校上下就能营造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学校各项工作也就能以学生为中心展开。

2.具有教育的前瞻性

入世后,中国将真正步入世界市场经济的门槛,有多少法规要修订,有多少规则要齐全,国外的许多大公司、银行业等都将纷纷涌入,这些老外已经受市场经济的千锤百炼,通晓国际规则,可谓经验丰富,老谋深算,而我们中国目前与他们相比差距甚大。

入世后,中国挑战与机遇并存,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却是主要面对挑战,是人才的挑战,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要培养一大批适应市场经济通晓国际准则、能将中国国情融入国际市场的各种人才,这是中国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严峻任务。而我们国内长期在计划经济教育体制下的广大教师,恰恰最缺乏的是这些市场经济规则的熏陶与锻炼。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能否在教育上具有前瞻性,我们学校的教育大纲的制订,能否在国家的统一规划下,尽可能使我们的学子多掌握一些市场经济的规则,我们教师能否多搞些培训,多请一些国外专家及国内有识之士共同研究一下这些问题,就都是至关重要的事情了。要培养这样的未来人才,首先校长意识要有超前性,校长要通晓市场经济,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教职员工的意识与市场经济接轨,才会去研究市场、研究经济、研究未来,以使我们的学生面临市场经济的浪潮不会手足无措。

3.树立家长是“上帝”的理念

现在教育界是非常忌讳“家长是上帝”这个概念。家长是“上帝”并不是说民办性质学校的家长是“上帝”。入世后,我们的教育就明确定位在第三产业即服务行业。“消费者是上帝”是国际流行语,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在社会分工日益明确的现代化社会中,在市场经济完全取代计划经济后,每一个人在社会中都有二种身份:有时是“上帝”,有时是“服务者”。当你为别人服务时,你应该把服务对象当成上帝进行优质服务;反过来你在社会上享受其他人为你服务时,你同样的被别人当成“上帝”,只有社会上每个人都能在被服务时享受优质服务,大家互为“上帝”,社会才会不断进步,消费者的利益才能得到保证。我购买你生产的产品没有假冒伪劣,货真价实,你的孩子到我这里读书,我同样诚心对待如同自己的孩子。这里要消除一些错误观点,认为家长是上帝就要对学生唯唯诺诺,不要严格管理。恰恰相反,家长非常希望学校对学生严格管理,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住脚根。市场经济的真谛是“诚信”。最终能赢得市场的,是以诚待人、以信为本、以质取胜,将消费者奉为“上帝”进行优质服务的单位。而投机取巧、假冒伪劣、崇拜权力、拉关系最终会被市场经济淘汰出局,教育也同样。

4.将市场经济法则适度引入于学校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