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最新学校实用百科全书-教改典型案例
15672400000019

第19章 学校评价的内容(9)

3.需要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1)加强评价、奖励制度的法制化建设

随着我国《教育法》、《教师法》的颁布,我国的教育已经走上全面法制化的轨道。《教师法》中对教师工作的考核评价和表彰奖励有明确的规定,这就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依法对教师进行工作质量综合评价和奖励。目前在对教师进行评价和奖励的工作中还有一些问题发生,主要表现在评价、奖励的随意性。有的地方和学校各种评价过多,使得教师穷于应付;奖励过滥,使得奖励达不到促进和激励的效果。有的地方和学校评价条件和指针陈旧、零乱,缺乏规范化和对现代化教育的体现,更有的评价和奖励人为的主观意识影响太大,也影响了评价、奖励的效果。评价、奖励制度的法制化建设的中心是任何评价和奖励应是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规定来进行的,评价、奖励要制度化,避免随意倾向,评价条件、指针体系、操作程序要规范化,避免不科学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2)注意评价、奖励的民主原则

法制与民主是相辅相成的,加强法制建设是为了更好地发扬民主,发扬民主也促进了法制化建设。评价、奖励的民主原则主要表现在:评价开展前的民主动员,使教师明确评价的目的、指针体系及要求;评价过程中的民主参与,要尊重教师自评的意见,认真参考他评的意见;决策中的民主意识,决策要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产生,领导决策一般不能违背大多数教师的意见;评价后的民主反馈。我们在评价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在一些评价奖励过程中,少数校长,甚至教育行政部门的个别领导长官意识太强,不相信群众的判断取向,不按评价的科学性办事,以自己的喜怒好恶为评价标准。这种违背民主原则的做法是教师管理中的大忌。

(3)克服“应试教育”在评价、奖励中的负作用“应试教育”在评价、奖励中的负作用主要表现在把考试结果作为评价教师的目标,把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教师工作质量的唯一标准,把考试各种“率”作为奖励教师的唯一依据。以“应试教育”模式来评价、奖励教师,结果是影响了我国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执行,以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兴趣特长为代价,换取卷面高分。教师为了分数可以违背教学规律,可以忽略理论的学习和应用,可以对教学改革不屑一顾,盲目加班加点,造成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我们逐步认识了“应试教育”的特点及危害。但应该看到,“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还有巨大的惯性,不少学校的校长、教师一方面批判“应试教育”,一方面又不知除考分之外应怎样评价教师工作,于是又走上以分数衡量教师全面工作的“应试教育”的评价老路。这些问题在现代教育评价中如不认真研究和改进,素质教育就无法推进,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素质就无从谈起。

(五)评价制度应有利于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我们知道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但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同时还包括对教师评价,学生学习评价的改革,教育教学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学校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而教育教学评价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成长,促进老师水平的提高促进学校的发展,从而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发展与提高的过程。

传统的教学是以学生学习成绩作为评定学生和教师的唯一标准,学生分数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好差,教师能力的强弱,而新的评价体系就是强调评价的功能的根本性转变,不只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为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评价不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如何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的状况,并通过分析指导,提出改进计划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换言之,评价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而不是学生的发展为评价的需要服务。同时对教师的评价也不是仅仅关注教师已有的工作业绩是否达标,而在如何促进教师发展方面发挥作用。新的评价体系还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符合素质教育,从而使教师和学生从各种不同的渠道取得信息,补充自己的行为,达到发展的目的。因此,学校必须改革传统的评价制度,建立起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评价制度。评价内容上对学生与教师评价的内容要多元,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既要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也要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评价标准既应注意对学生和教师的统一要求,也要关注个体差异以及对发展的不同需求,为学生和教师有个性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评价方法要多样,除考试或测验外,还要采用别的评价方法;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要重视形成性评价;重视学生和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六)校园环境应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学校领导是否能够构建一个积极的富有朝气的校园环境,是评价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这里所说的校园环境,也就是育人环境,它主要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一是学校的物质的和技术的环境,如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馆)和思想教育、艺术教育、科技教育、体育设施、劳动基地以及生活服务设施等。它们是办好学校的物质的和技术的基础,每一位校长都意识到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在学校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但是每个校长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有的校长积极争取,发挥了自己的主动精神,有的校长则是消极等待。

二是学校的精神环境,也就是校园文化。一个生动活泼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创造力的发展,而死气沉沉的校园环境就会压抑学生的好奇心、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学校领导一定要重视学校精神环境的建设,它是学校精神和个性的体现,渗透在校训、校歌、校风、学风、校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等以及日常管理之中。校园文化对师生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社会文化日趋多元化的情况下,学校要以社会的主导文化去感染人、鼓舞人和教育人。如果一所学校处于“文化荒芜”状态,肯定是一所薄弱学校,需要加强整顿。现在有些学校领导误把死气沉沉的封闭的学校环境说成是从严治校、规范化管理的“先进”典型。

三是信息环境。学校本来应该是一个开放系统,广泛地进行信息交流与沟通。但是实际上每个教师或学生往往被封闭在特定的班级、特定的学科之中。每天的教学活动或学习任务把大家都束缚在教材、作业和考试里面,因此,学校领导应该采用各种办法把国内外的各种信息,包括国家经济建设的信息、学科发展的信息,传递到学校之中,拓宽每个人的视野和提高业务水平。现在有些学校采用上网、建立校内闭路电视网(站)、有线广播、校刊、讲座、研讨会、黑板报以及各种形式的“请进来”、“走出去”的互访活动。还有个别学校设立了电话语音信箱以加强各个班级与家长的信息沟通。这些都是构建学校信息环境的有效措施。在面向21世纪的今天,学校中的信息环境与网络建设问题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情,可是现在还没有引起部分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的重视,也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有些校长会说我们也知道学校信息环境建设很重要,但是没有钱怎么办?其实学校信息环境建设可以因陋就简、土洋结合,拓宽信息来源的渠道,也可以达到同样效果。

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校园环境非常重要。行为规范教育方面,首先学校应确立以法治校、按章管理的基本思路,制定和完善一系列有关加强行为规范教育的规章制度,如《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管理制度》、《校园管理制度》、《宿舍管理制度》等。

备课制度。要求教师开学前制定出教学进度计划;在假期里备出一个月的教案,以后提前一周写出下一周要用的教案;校长、主任或教研组长要定期检查或随时抽查教案;举办教案展览和经验交流;组织集体备课;奖励备课认真的教师等。

对上课的要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科学、系统;教学重点突出、难度适中;教学组织严密,结构合理;教学方法灵活,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语言清晰准确、形象生动;板书有条理,字迹规范;教态自然,仪表端庄,态度和蔼;学生活跃;教书育人;教学效果好等。

对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的要求。布置作业有明确的目的;精选习题;作业方式灵活多样;作业有层次;作业量适中;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

课外辅导制度。对学生课外辅导要因材施教;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耐心回答,鼓励他们设疑、解疑;不占用课余时间给全班学生补课。

考试考查制度。试题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试的次数要按上级要求严格控制;评分标准要统一、客观、公正。

四、教学研究制度、体育与文艺活动的评价

(一)积极的教育科研制度

学校应建立以校为本、自下而上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从改革实践中提出教研课题。教育科研向科研要质量,要效益,不是简单的一句话。教育科研是学校、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教师实现自己价值的最有效途径。如何对它进行评价呢?一条标准,即源于教改,促进教改。课题要来源于教育改革的实际,同时要促进教育改革,在教育改革中发挥作用的是有价值的教育科研。校校有课题,人人有课题不能保证提高教育质量,关键看是否对教改起促进作用。

(二)创新教育管理

学校应有归纳课程、组织进行教学研究的能力,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与措施。首先,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涉及到教学质量监控、教学管理、教务管理、教师工作安排等方面,需要探索新的管理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秩序,以适应课改的新形势。其次,教研部门职能的转变。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发生变化的形势下,教研工作方式也应当随之发生改变,变“检查”为“研究”、以“鼓励”代“评价”。教研员的角色不再是“专家”、“领导”、“检查者”,而应该是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与教师一起成长。第三,评课的标准也将发生改变。应当把重心放在关注学生发展上,对教案的要求应该是好用、实用、有新意。第四,倡导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帮助每一位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计划,进行个案研究,促进教师不断反思,使课程改革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结合起来。第五,建立良好的教学研究制度。教师集体应当是一个教学研究的共同体,形成研究的氛围,积极提倡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

学校要组织开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尤其是校本培训:①转变教师观念。要结合学科课标及新教材制订与编写的特点对教师进行学术讲座,或结合具体学科内容进行研究方法的培训。使教师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理解和认同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思想;②不要急于求成,教师可先进行局部的改革实验,但必须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教学计划。对于学校举办的各科研究课、观摩课,新课程标准必须贯穿于教学始终,以供全体教师共同研究借鉴;③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首先,参与实验教师共同备课、听课、评课,分析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把新的观念,落实于课堂教学实践之中其次,发挥实验教师在年级组中的示范作用,让其他非实验教师也能有所受益;④正确评价教师。必须坚持对教学实验“不求完美、力求创新”的原则,给教师一个相对宽松的空间。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创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逐步提高教和学的效率。

(三)学生文体活动

学校要有活跃的学生体育与文艺社团,开展经常性的体育与文艺活动,广大学生都自觉积极参与。我们先来看发生在大连课改区的一个例子:艺术节上,三(3)班的张文同学,以她清甜的嗓音、细腻的表演、标准的语言,一举获得了诗歌朗诵的一等奖。赛后,她在艺术节纪念卡的“记事栏”里写道:“诗歌朗诵得奖以后,我的心情是无比激动与自豪的。这是老师教导的结果,也是同学帮助的结果。表演前,陈老师鼓励我不要太紧张,要自然;同学们也鼓掌给我勇气。我要谢谢老师和同学。”

艺术节旋律引起的共鸣效应,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也促进了学校的转轨,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学校精神文明的建设乃至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在艺术节期间,我们高兴地看到,师生们开始从狭隘的分数中解脱了出来,不再一味地呆在教室要分数,学生们习字、练舞、作画、歌唱、考察、制作,多方面发展,真正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发现了自身潜在的创造能力。所以,艺术节期间,在街头闲荡的学生没有了,平时经常在游戏机房转悠的学生没有了,一向拖拉作业的学生也没有了,来校“告状”子女的家长也减少了。孩子们全被艺术节吸引过来了。六年级学生临近毕业,学习任务重,可他们为能赶上首届艺术节,兴奋极了,盼着在母校留下一个最美好的回忆。他们在艺术节上显示了自己的才华,展露了自己的特长——戴心怡独得书法、美术两个一等奖;王超获得电子琴独奏二等奖;马雪莲荣获朗诵二等奖;赵柯、张莹分获科技小制作优秀奖,还有严敏、吴莹琛、史皓、殷敏等同学分别获得其他项目的奖牌。更重要的是富有意义的艺术节活动,不仅没有影响他们的学科学习,而且促使他们找到了自身的“小宇宙”,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最后他们以优异的成绩向学校、家长、社会作了满意的汇报:在全镇小学毕业会考中,数学平均成绩94分,语文平均成绩88分,名列全镇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