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班有一名男生,天资聪颖,但好动并且自己的行为自己也不能控制,上课做小动作,爱说话,爱表现自己,除了睡觉之外,没有一刻能安静停下来,经医生诊断,为“小儿多动症”。同班同学知道他有这个弱点,老是引他东张西望,这样更使他动荡不停,常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并且他的举止动作影响同学听课。为了改善课堂纪律,令××同学安静的上课。教师找他多次谈话,终于了解到他自己也想上好课,可是自己控制不了自己上课讲话,做小动作的老毛病,因为老毛病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讥笑,自己也感到难受,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又不断的讲话和打闹,为此又要挨骂。这些都说明,他并不是故意与老师作对,不是有意性地破坏课堂纪律,不是不知道严格要求自己,而是他的自控能力太差,有时连他自己还不知道怎样就犯了错。
为此,教师对他上课的“多动症”的现实,是采用表扬与让他回答问题的方法把他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有时用几句玩笑话来提醒他注意在课堂的行为习惯的改变,效果很好。尽管他还是动得不停,但老师认可他的“改不了的毛病”,接受他的个性,从心理上容纳他,也就不把他的坏习惯当一回事。
对待“多动症”的学生,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情感的理解与沟通,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相信学生会跟上老师的教学,会接受老师的教育的。
在教育学生,尤其是“多动症”的学生时,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不同个性,在无法改变学生的“多动症”的情况下,要容纳下学生的不同的行为习惯,不要强迫学生去做无法改变的事,不要用千篇一律的眼光要求个别学生,尤其是“多动症”这样的学生。
(五)儿童多动症
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心理疾病,这类孩子智力一般正常,但存在与实际年龄不相符合的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多、冲动任性、自控能力差的特征,以致影响学习。多动症的发病率为3%左右,男孩约为女孩的4~9倍。
1.多动症的表现
其核心为自控能力差,主要表现有以下四个方面。(1)活动过多,这类孩子不论在何种场合,都处于不停活动的状态中,如上课不断做小动作,敲桌子,摇椅子,玩铅笔,切橡皮,撕纸头,拉同学的头发、衣服等。平时走路急促,爱奔跑,轮流活动时迫不及待,经常无目的地乱闯、乱跑,手脚不停而又不听劝阻。由于自控力差,这类孩子常说一些使人恼怒的话,好插嘴和干扰大人的活动,常引起大人的厌烦。这类孩子胆大不避危险,不计后果,尤其在情绪激动时,可出现不良行为,如说谎、偷窃、斗殴、逃学、玩火等。敢翻墙爬高,喜争吵打骂,常称王称霸。(2)注意力不易集中,这类孩子的注意力很难集中,或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暂,不符合实际年龄特点,如上课时,常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貌似安静,实则“走神”、“溜号”,听而不闻。做作业时,边做边玩,随便涂改,马马虎虎,潦潦草草,错误不少。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做事常有始无终,虎头蛇尾。(3)冲动任性,这类孩子由于自控力差,冲动任性,不服管束,常惹是生非。当玩得高兴时,又笑又叫,又唱又跳,情不自禁,得意忘形;当不顺心时,容易激怒,好发脾气。这种喜怒无常,冲动任性,常使同学和伙伴害怕他,讨厌他,对他敬而远之。因为患儿不易合群,久而久之也可造成其反抗心理,常常发生自伤与伤人的行为。(4)学习困难,这类孩子由于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注意听讲,对教师布置的作业未听清楚,以致做作业时,常常发生遗漏、倒置和理解错误等情况。
部分孩子读书时可把“6”读成“9”,或把“d”读成“b”,甚至左右不分。写字时,不是多一横,就是少一竖,或偏旁反写。画图时,不是比例大小失调,就是位置安排不当,这些也是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
这类孩子考试成绩波动较大,到3~4年级时,留级的可能相对较多。但因智能正常,如课后能抓紧复习、辅导,尚可赶上学习进度。
2.多动症的原因
(1)脑神经递质数量不足,有人认为,多动症的发生,可能是由于脑神经递质数量不足,住处不能及时传递而造成的一种病态。脑内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浓度降低,可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活动,使孩子动作增多。而治疗多动症的药物,其化学结构与去甲肾上腺素相似,服药后,可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使患儿动作减少,因此,多动症患儿必须服药治疗。(2)脑组织器质性损害。大约85%的患儿是由于额叶或尾状核功能障碍所致,包括:①母亲孕期疾病:高血压、肾炎、贫血、低热、先兆流产、感冒等;②分娩过程异常:早产、钳产、剖腹产、窒息、颅内出血等;③生后1~2年内,中枢神经系统有感染及外伤的患儿,发生多动症的机会较多。(3)遗传因素,大约40%的多动症患儿的父母,其同胞和其他亲属,在其童年也患此病,单卵孪生儿中多动症的发病率较双卵孪生儿明显增高,多动症同胞比半同胞(同母异父、异母同父)的患病率高,而且也高于一般孩子,上述几点均提示遗传因素与多动症关系密切。(4)其他因素。近年,许多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由于教育方法不当及早期智力开发过量,使外界环境的压力远远超过了孩子力所能及的程度,是当前造成儿童多动症(注意力涣散、多动)的原因之一。另外,吃了食物中的人工染料,摄入含铅量过度的饮食(不一定达到铅中毒)也会导致多动。
此外,国内资料表明,在多动症患儿的不良家庭教育方式中,家长中所谓的“严格管教者”占61.7%,放任不管者占3.5%,过分溺爱者占7.05%。国外亦有学者认为,暴力式的管教,会使患儿症状发展,并增加新的症状,如口吃、挤眉、眨眼。而对患儿漠不关心、放任自流和过于溺爱等,常可能促使症状出现,或使已有的症状加重。
3.怎样确定孩子是否患多动症
根据国际诊断标准,这类儿童必须有注意涣散、冲动任性和活动过多三个特征。(1)注意涣散至少具备下列之中的3项:做事情往往有始无终;上课常常不听讲;注意容易随境转移。很难集中思想做功课和从事其他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的事情。很难坚持做某一种游戏或玩耍。(2)冲动任性,往往想到什么就做什么。过于频繁地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不能有条不紊地做事情,需要他人予以督促照料;常在教室里突然大声叫喊;在游戏或集体活动中不能耐心地等待轮换。(3)活动过多,至少具备下列之中的2项:坐立不安。经常奔跑。难于呆在教室座位上。躺在床上还常常扭动翻身。终日忙忙碌碌,没完没了。六七岁以前开始出现多动现象。至少持续6个月以上。在应用上述诊断标准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在允许活动的场合,如下课时、放学后,不管孩子的活动多么厉害,也无诊断意义。只有在不该活动的场合,如上课时、做作业时,而他仍约束不住,始终动个不停,才有诊断意义。
第二,如只有活动过度,而无注意力涣散,不能诊断为多动症。相反,若注意力涣散明显,而无活动过度,才应考虑有多动症的可能,因为有的儿童属所谓“不伴多动的多动症”。在美国,从1979年起,根据多动症最为常见和突出的症状是注意力集中困难,已把“多动症”改称为“注意缺陷症”并分为“注意缺陷伴多动”及“注意缺陷不伴多动”两种,后者也就是“不伴多动的多动症”。
4.多动症患儿与顽皮儿童间的区别
(1)注意力方面的区别,患多动症儿童在任何场合,都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即使是看“小人书”、“动画片”时,也不能专心致志;但顽皮儿童却不同,在看“小人书”、“动画片”时,能全神贯注,还讨厌其他孩子的干扰。(2)行动目的性方面的区别。顽皮儿童的行动常有一定的目的性,并有计划及安排。而多动症患儿却无此特点,他们的行动较冲动,且杂乱,有始无终。(3)自控能力方面的区别,顽皮儿童在严肃的陌生的环境中,有自控能力,能安分守己,不再胡吵乱闹;多动症患儿却无此能力,常被指责为“不识相”。
此外,近年来随着多动症知识的普及,一些幼儿园老师,已能发现某些多动症儿童(7岁以下)的早期症状。如不守纪律、不睡午觉等,催促家长及早诊治,顽皮儿童虽活动亦多,但约束自己方面较多动症患儿好得多。
5.怎样治疗儿童多动症
以往认为,多动症是一种儿童自限性疾病,随年龄增长,可自然消失。现经学者们长期追踪观察发现:(1)仅部分多动症患儿可自愈多数患儿的症状可延续至成年。(2)治与不治,早治与晚治,在疗效和预后上,可有显著的差异。因此,目前一致的看法是:多动症应及早治疗,综合治疗。
6.家长和老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儿童多动症是病态,不应歧视,不应打骂,以免加重孩子的精神创伤。第二,对儿童多动症必须进行药物治疗,但药物不能代替教育,药物可为教育提供良好的条件,并应正确理解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第三,要取得良好的疗效,必须四方面(患儿、家长、教师、医师)的互相配合。
7.药物治疗
目前大多数专家认为,利他林治疗儿童多动症非常有效,可使注意力集中,养活活动过多的症状,从而达到改善行为的目的。患儿随着行为的改善,学习成绩也会有所提高,随着情绪的稳定,与同学之间的冲突也会减少。因此,该药也间接地促进了儿童的心理发育。不过,利他林唯一的缺点是,它无法根除这种疾病,只能长期服用。
利他林每片10mg,每晨1片,餐后服用,如服用一段时间后,效果不显,可酌情增量,药物有效剂量,因人而异家长应经常与老师联系,密切观察反应,摸索其有效量,如出现食欲减退、头昏、失眠等情况,家长不必惊慌,可稍减量,2~3周后,患儿即可适应,反应消失。为避免产生耐药性,在周日、假日及不学习时,可以不服药,寒暑假也可停药,但如假日须要学习及做作业,可在学习前半小时服用利他林。利他林一次服药作用时间只能维持4~6小时,因此,必须坚持长期服药才有效果,随意停药,症状又复出现。根据个人不同情况,可服用1~5年,但随年龄增长,情况好转,药量可逐渐减少,直至停药。
8.教育方法
服药同时家长要重视教育工作,要学习了解有关儿童多动症的知识。不要责备、怪罪、歧视、打骂孩子,要耐心教育,抓紧辅导。教育多动症的患儿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求必须切合实际,首先,家长应该了解多动症的特点,对于多动儿童的要求,切莫像对待正常孩子那样严格。只要求他们的多动行为能控制在一个不太过分的范围内,就可以了。提要求不应过于苛求。(2)把过多的精力引导起来,对于这类活动力过多的儿童要进行正面的引导,使他们的过多的精力能发挥出来。家长和老师要组织他们多参加多种体育活动,如跑步、打球、爬山、跳远等,如有条件,应安排他们做一些室外内活动,使他们过多的精力能释放出来。但是,在安排他们进行活动时,应注意安全,避免危险。(3)加强集中注意力的培养,对于这类儿童应逐步培养其静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可以从看图书、听故事做起,逐渐延长其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可把他们安排在教室的第一排座位上,以便在上课时能随时得到老师的监督和指导。如果儿童在集中注意力方面有所进步,应及时表扬、鼓励,以利于强化。(4)培养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对这类儿童应从小培养其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要按时饮食起居,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不应迁就儿童的兴趣而让他们看电影、电视至深夜,以致影响睡眠。(5)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于这类儿童,应耐心地反复地进行教育和帮助,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消除他们所存在的紧张心理,帮助他们提高自控能力。父母应和医生经常保持联系,帮助医生了解教育孩子的情况,征求医生关于治疗上的指导性意见,有条件时,应争取医生、家长、教师三方面的合作,共同搞好教育。
如果药物治疗和教育措施配合得当,在部分患儿可在短期内变得安静,注意力集中,即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9.行为治疗
行为疗法是利用学习原理来纠正孩子的不适宜行为的一种方法。当他们在学习中出现适宜行为时,就及时给予奖励,以鼓励他们继续改进。并求巩固;而当有些不适宜行为出现时,就要加以漠视或暂时剥夺他们的一些权利,这样就会促使这些行为逐渐消失。如教师把患儿在上课时间内屁股扭动的次数记下来,倘使减少了,就加以表扬,并且每天给家长带一份报告去,扭动次数减少了,家长就根据报告给予奖励。而奖励的办法可根据各家的具体条件确定,如准许其晚上看电视,或假日去动物园,或奖励给玩具等。
四、恐怖
对某些事物或情景产生十分强烈的恐怖感受,而实际这些事物对其并无伤害或威胁。有时也知道自己的恐惧是无任何现实根据的、过分或不必要的,但就是无法控制。
(一)什么是恐惧症想像
恐惧症想像是对某一特定的恐怖现象产生持续的和不必要的恐惧,并不得不采取回避行为为特点的一种神经症。恐怖对象可能是单一的或多种的,常见的有动物、广场、高地、社交场所等。这样的患者明知其反应不合理、没必要,但反复呈现,难以控制,因此,自身感到很痛苦。
根据患者恐怖对象的不同,恐惧症想像可分为社交恐怖、物体恐怖、处境恐怖和疾病恐怖。社交恐怖是恐惧症想像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当患者在人多的场合,面对众人的目光,即感内心紧张、心慌、气促、出汗、脸红发热、说话口吃、低头不敢正面看人。因此,患者害怕见人,尤其是自己不熟悉和不认识的人,害怕同人讲话,害怕社交,不敢去公共场所。
物体恐怖表现为对某一物体发生恐怖现象,如刀、棍、钳等物体发生恐怖;处境恐怖指对某一特殊环境的恐怖,如高地恐怖、广场恐怖、黑暗恐怖等;疾病恐怖指对某种疾病产生恐怖;如对癌症、狂犬病、肝病、性病的恐怖等。
诊断某一心理疾病(神经症)为恐惧症想像必须符合下述两项:(1)符合神经症诊断标准。(2)以恐惧症想像状为主要临床相,符合以下各点:①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恐惧;②发作时伴植物神经症状;③有回避行为;④知道恐怖过分或不必要,但无法控制。
对恐惧症想像采取心理治疗会有很好的效果。心理治疗主要采用系统脱敏法。当然,采用这种方法还需得到患者和其家属的密切配合。同时,心理医生还需要鼓励患者积极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培养其对有益事物的浓厚兴趣和活泼、开朗的性格,锻炼自己的意志。
(二)学生“学校恐惧症想像”增多
小学二年级的一名男生一到学校就头晕、呕吐;另一位三年级的孩子进了课堂就心慌、焦虑,数次昏倒,不得不断断续续请假,耽误了两年多的学业。近段时间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患上了症状类似、被心理学专家称为“学校恐惧症想像”的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