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最新学校实用百科全书-校园心理诊断
15672600000051

第51章 学生心理障碍辅导(5)

据安徽省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专家江俊介绍,在他们每月接待的心理咨询者中,有五分之一的来访者是父母带来的、已有明显“学校恐惧症想像”症状的中小学生,这个比例还在不断上升。患病孩子一谈到学校、课本、老师,一面对课堂、同学,就产生恐惧感,进而出现头晕、恶心、抽搐等生理反应,甚至行为反常。她所接待的一位小学生患者,不但不能进学校,连看到课本都无法控制,常常扑上去乱撕一通,根本不能继续就学。江俊分析认为,家长本身敏感懦弱或过于溺爱孩子、学校教育方式粗暴不当、学生之间竞争压力增大是孩子们患上“学校恐惧症想像”的三大原因。

在安徽省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接触的病例中,一些中小学生由于讨厌某个习惯体罚学生的老师,进而泛化到憎恶学校、憎恶同学。另一些孩子则经受不住竞争的巨大压力,一到课堂就打抖,根本无法正常上学。而家庭则是中小学生患上“学校恐惧症想像”的最重要的原因,有的家长本身过于敏感懦弱、人际关系差,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其产生了防御性的病态心理;有的家长则过于溺爱孩子,当孩子第一次提出害怕去学校、一去学校会难受时,过分紧张,一味放纵,“宝宝哪不舒服呀?不愿意今天就不去了!”孰不知,这样次数一多助长了孩子的“学校恐惧症想像”。

江俊提醒说,如不对恐惧学校的孩子及时疏导治疗,孩子耽误学习不说,还会渐渐形成自信心不足、遇到问题逃避、对人对事过于敏感、人际交往中总是防御戒备等具有明显缺陷的性格特点,危害其一生。

在排除孩子患有躯体和神经方面的疾病外,治疗“学校恐惧症想像”,江俊提出了四个办法:一是支持性心理疗法。对患儿加以疏导、鼓励,耐心地询问患儿的担心与焦虑,向他做出解释和指导,设法改善环境条件(如换一个学校或换一个老师);二是家庭治疗法。改变过于溺爱孩子的教育方式,与孩子进行更多的感情交流,对于家长本身心理存在问题的,则要追根溯源,父母同治;三是系统脱敏疗法。家长和学校积极配合,有计划地使孩子减轻对学校的恐惧心理,开始的时候,每天让孩子在学校的时间短一点,之后逐渐延长。在治疗过程中,老师、同学要多关心、支持、鼓励孩子,但因为这些孩子一般都比较敏感,要注意掌握好度;四是暴露疗法。孩子害怕去学校,偏偏采取一切办法强制他留在学校,日久没有指望了,他也渐渐调整了心态。这种办法特别适用于刚上学不久的小朋友,具有强刺激性,但要注意配套的安全措施。

(三)学生易受四大心理障碍侵扰

在升学考试压力下,学生心理问题的隐患令人担忧,焦虑症、学校恐惧症想像、强迫症、抑郁症已经成为侵扰学生的四大心理障碍。而学校竞争压力过重、家长的期望值过高、苛责等不良环境因素都可成为其直接诱因。但家长和学校却对此准备不足,缺少相应的措施和呵护。

1.焦虑症:在学生中较常见

有焦虑情绪的学生会情绪不稳,烦躁不安,注意力涣散,学习效率下降,学习能力及学习成绩受影响后,反过来又加重症状。北京同仁医院心理科医生许天红介绍,焦虑障碍倾向在学生中很常见,如果不及时干预治疗,严重者很易发展为焦虑症。

许医生提示,对出现焦虑情绪障碍倾向的学生,在家庭治疗方面应采用支持心理治疗,如耐心听取他们的诉说,对他们的痛苦适当表示同情,消除他们的顾虑,以帮助他们摆脱不安全和失败的心理。对有焦虑情绪障碍倾向的父母,需要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弱点和可能对孩子产生的不良影响,并且应明确,要想让孩子尽快恢复正常,必须要调整家庭其他成员的焦虑情绪。

2.学校恐惧症想像:与逃学不同

学校恐惧症想像的直接诱因常常是学习失败,在学校遇到某些挫折和侮辱,或者是遇到家庭变故。有学校恐惧症想像倾向的学生在上学时感到很勉强,该去上学的时候不去或提出苛刻条件,有时显出要去学校或准备去学校,但一旦到学校或接近学校就逃走,坚决拒绝上学。有的学生宁愿在家受皮肉之苦也不愿意去学校。

学校恐惧症想像与逃学不同,具有学校恐惧症想像的孩子常伴有较明显的情绪障碍,一般来说是学业上问题不大或品学兼优者。学校恐惧症想像是父母知道孩子拒绝上学而留在家中,而逃学往往是父母不知道孩子不去上学。许天红医生认为,一旦出现学校恐惧症想像倾向,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很大,这类学生在考试时成绩会比平常下降20%至60%。

出现学校恐惧症想像倾向的学生在进行心理治疗时,需要医生、家长和学校三方面充分合作,了解出现此症状的诱因。还应调整学校环境,使其回学校后有较好的适应条件,较快建立自信心。

3.强迫症:本人明知无意义却不能放弃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两者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以同时出现较常见,比如对自己刚做完的作业担心没有做好,反复检查等。一般来说,本人意识到这种行为是多余的,无意义的,给本人造成痛苦,但明知却不能放弃。

许天红医生曾遇到一名有强迫倾向的高中女生,她考试只有考到前几名才安心,但临近高三,她的成绩急速下降,上课时常常被一些奇怪念头缠绕,如天为什么是蓝的,人为什么要睡觉,根本听不到老师讲什么。考试时面对考卷,想的总是上次没做对的题。到高考那天,焦虑痛苦的回忆又一遍遍出现在她的脑海里,最后不得不半途退出考场。

许医生认为,她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强迫症倾向并伴有学校恐惧症想像倾向。他提醒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出现明显的强迫症倾向应尽早到医院就诊,如果情况较为严重则应采用药物治疗和住院治疗。

4.抑郁症:青春期女生发病率比男生多见

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在少年时期常由于学业失败或面临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发生的抑郁,发病率在青春期女生较男生多见。一般表现为情绪低落,自我评价低,有的孩子自暴自弃,不守纪律,与同伴关系不良,学习成绩下降等。

许医生提醒,抑郁症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便会反复发作,并逐渐发展为双向障碍,即同时伴有狂躁症并发。如果老师或家长,发现孩子有与抑郁有关的症状持续出现两周以上,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就诊,以免贻误治疗和调整的最佳时机。

(四)青少年主要心理问题及调治——社交恐惧症想像社交恐惧症想像通常起病于青少年期,男女都可能出现。青少年渴望友谊,希望广交朋友,但有些青少年一到具体交往时,如找人交谈、或者别人与自己打交道,就出现了恐惧反应。表现在不敢见人,遇生人面红耳赤,神经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这就是社交恐惧症想像。它往往会泛化,严重者拒绝与任何人发生社交关系,把自己孤立起来,对日常工作学习造成极大妨碍。

社交恐惧症想像的特点是强迫性的恐怖情绪,想像出恐怖对象自己吓唬自己。例如,某中学有一女生性格内向,自尊心特强,处事谨小慎微。她总以为别人时刻在注意她、评价她,担心自己会出什么差错,让人瞧不起。后来,他暗暗爱上某男生,但又不敢表露,还怕别人知道这是个秘密。一次,有同学开玩笑说:“我知道你爱上他了,你别藏在心里啦!”她一听就心里就发慌,担心别人对她评头论足。此后,她见人就躲闪,有人与她聊天,她就面红耳赤、心慌意乱、语无伦次,最后以致于见人就害怕。这是社交恐惧症想像的一个典型例子。

社交恐惧症想像是后天形成的条件(制约)反应,是经过学习过程而建立起来的。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直接经验”。有道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青少年在交往过程中屡遭挫折、失败,就会形成一种心理上的打击或“威胁”,在情绪上产生种种不愉快的甚至痛苦的体验,久而久之,就会不自觉地形成一种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等情绪状态。这种状态定型下来,形成固定心理结构,于是他在以后遇到新的类似刺激情境时,便会旧病发作,心生恐惧感。二是“间接经验”,即“社会学习”。如看到别人或听到别人在某种交往情境中遭受挫折,陷入窘境,或受到难堪的讥笑、拒绝,自己就会感到痛苦、羞耻、害怕。甚至通过电影、电视、小说、广播、报刊等途径也可以学到这种经验。他们会不自觉地依据间接经验,来预测自己会在特定社交场合遭受令人难堪的对待,于是紧张不安,焦虑恐惧。这种情绪状态的泛化,导致了社交恐惧症想像。

社交恐惧症想像是一种因心理紧张造成的心因性疾病,只要积极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1.消除自卑,树立自信

对自己应有正确的认识,过于自尊和盲目自卑都没有必要,事事处处得体,求全责备也是没有必要的。可以暗示自己;我只不过是集体中的一分子,谁也不会专门盯住我,注意我一个人的,摆脱那种过多考虑别人评价的思维方式。要记住:我并不比别人差,别人也不过如此,以此来增强自信。

2.改善自己的性格

害怕社交的人多半比较内向,应注意锻炼自己的性格。多参加体育文艺等集体活动,尝试主动与同伴和陌生人交往,在交往的实际过程中,逐渐去掉羞怯、恐惧感,使自己开朗、乐观、豁达的人。

3.转移刺激

转移刺激,即暂时转移引起社交恐惧症想像的外界刺激。由于外界刺激在一段时间内消失,其条件反向在头脑中的痕迹就会逐渐淡漠,有时还可消除。

4.满灌疗法

满灌疗法,即让人反复接触引起恐怖的刺激,使其逐步适应,进而消除恐惧感。

5.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