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管理是学校常规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而校园文化建设又是校园管理中的本质所在。校园文化既是学校风貌和个性的总和,也是社会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在学校的反映。一所学校的文化氛围直接关系着它培养出来学生的素质。
一、校园管理的涵义和作用
(一) 校园管理的涵义
校园管理的涵义主要指校园硬件(物质)建设和校园软件(精神)建设两个方面的管理内容。从现代管理的人本理念来看,校园里的物都是按管理者——人的意志来建设的,即物质文化建设;校园里的风气——教风、学风和校风也都是按管理者的意志来导向的,即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方面:外显的是校风(校风包括领导作风、教风和学风。校训是根据办学目标和学校的特点所反映的一种追求,把选取名人名言或格言警句作为办学的座右铭),内在的是教育精神。也就是说,校园管理是为统治阶级的育人意志服务的。我们的学校是按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来建设和管理的,校园管理的本质也就是按照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为导向来进行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可以表现为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两个方面:1.校园的主流文化——学校是一种制度的存在,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制度性的活动。学校德育也是以一种活生生的文化的方式存在的,它体现于学校制度性的文化之中。这种制度性的文化就是我们学校的主流文化。《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亚文化——校园气氛从其反映学校全体成员行为特征来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氛围,也就是说它是一种亚文化。学校亚文化是指学校内各次级群体所造就的亚文化。例如:教师文化——教师是为完成制度性的活动而聚合到一起的,然而他们把自己的个性特征带进这一群体,通过共同的职业活动,在相互作用中形成了自己的群体的特色,如“敬业的”、“和谐的”、“漫不经心的”等等。还有学生的寝室文化,班级文化,甚至课桌文化、“追星”现象等等,有与主流文化一致的,积极的,当然也有消极的。
(二)校园管理的作用
学校校园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搞好校园管理,把学校的自然环境建成树木葱茏、花草满园、恬静舒适的,使物质环境的设计、造型、布局都饱含着主流文化的意蕴,使人文环境营造得积极向上的、团结和谐的、文明健康的,不仅有利于改善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条件,直接影响师生的心理状态和教育秩序,而且有利于激发师生热爱学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的情感。如某中学的教学楼命名为“树人学堂”,体育馆命名“国团体育馆”,艺术教育楼命名为“星海艺术楼”,行政楼命名为“行知办公楼”,校内人工湖命名为“自清池”“等等,让学校本来无生命的建筑物、道路都恰当地发挥出“润物细无声”的主流文化的育人作用。
良好的校园环境能陶冶师生的情操,潜移默化地培养师生的审美观念,有利于形成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一切美的体验和认识的习惯,有助于保持健康的情绪,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建设校园环境的过程能使教育教学与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运用和巩固所学知识、增强环保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使不良行为受到约束,激发人积极进取。如某市区群益职校的“双周日”活动,从打扫卫生(净化)、文明礼貌的示范、监督的双重任务开始,逐步走向运用和巩固所学知识、增强环保意识,自觉为校园的绿化、美化作贡献和自律、自主、自强的深层次发展。又如某市花园小学在学生养绿护绿活动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关注生存空间、热爱集体、热爱劳动、尊师爱友的良好品格。
“以学生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了学生是校园的主体;让健康的班级文化、寝室文化和朝气蓬勃、刻苦学习的学风汇合,以形成一种不可抗拒的人文力量。学生生活在这样的校园文化中,能扩大感官世界,从内心感知时代赋予他们的重任对各种事物的价值有清醒的认识和独特的判断,形成鲜明的个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二、校园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总要求:通过净化、绿化、美化、文明化给师生提供一个安静、整洁、舒适、优美的物质环境;通过营造“三风”, 给师生提供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和谐、文明健康的人文环境。
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新时期,由于电子媒介文化的影响,学校文化也面临着转型,具体体现在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方面,正在向信息化校园转化。管理的理念、方法、途径都必须与时俱进。
对学校校园管理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如下:
(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一要制订校园(包括校舍)硬件建设的发展规划,从整体规划中体现育人的主流文化意识。
二要建立校园内环境的维护机制,从校园环境管理的制度和相应的检查、考核等机制作持续发展的保障;建立校园周边环境的维护机制,从社会保障的作用和学校在主动争取支持方面的努力做好整合,增强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要积极发挥校内教育资源的作用,从校内历史文化遗产、学校文化底蕴的作用发挥、现有资源的育人功能的运用和开发增强校园文化潜能开发力。
1.自然环境,指学校内外的生态环境
是由花草树木、小桥流水之类构成的环境。这种环境建设的要求主要是“绿化、净化、美化”。要有符合本校实际的校园环境建设的整体规划和分阶段实施绿化、净化、美化的具体计划。充分利用校内空地和空间开展各种形式绿化,做到绿化布置合理、保养有效、环境幽雅。如某小学,虽然校园面积不大,但运用了空间上“平面与垂直结合”的立体绿化结构设计,布局上通过土栽与盆栽相结合实现“层、块、点结合”的整体安排,创建了优美的校园环境,达到了“花园单位”的要求,进而成为全国“绿色学校”。
2.校舍、设施、设备,把握物理要求,技术要求,管理要求物理要求:指学校建筑和空间的布局合理、色彩和谐。室内的光、声、色、温等物理因素的基本要求:明亮而适度的柔和照明,和谐而悦目的整体色彩,清新而不具刺激性的气味,恰当而舒适的室内温度,不破坏宁静又令人愉悦的音响以及良好的通风等。如:阅览室的色彩应给人以宁静、安详、严肃感;学生宿舍的色彩应显得热烈明快,从视觉角度讲,应选择冷暖适度的色彩,如淡绿、奶黄、浅蓝与白色等;室外学生休息和活动的场所,其色彩应给人以开阔、高远、欢快、活跃感,因此应偏重于选择暖色彩或冷暖相间的色彩,如:红、黄、蓝等。这样有利于消除疲劳、调节身心、激发旺盛精力。有的学校不考虑学生的需求,选择墨绿,深蓝色,对防污固然有效,但给人一种压抑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样,温度、亮度也应选择调节好,以利于产生积极的教育文化效应。如某市中学的会议室、办公室的物理因素的组合、广场音乐喷泉的夜景灯光等设计都别具匠心。
技术要求:是指师生活动场所的技术条件。主要是指校舍、活动场地(如操场要南北向)、场所、设备等,就是校舍建筑的布局,各室的安排要合乎教育要求,设备要充足、科学、先进等。例如,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学校的信息技术设备,远不止作为教育的手段和工具,更不是展示式的摆设,而是首先从师生直面的数字化的新生存方式着眼,低标准说,是不使师生输在信息化的起跑线上,从根本上说,是要为培养能引领(而不是追随或追赶)时代潮流的新人作为思考的基点。
管理要求:有行之有效的校园环境管理制度和相应的检查评比考核等措施形成机制,这种机制能有效地引导、制约、激励和协调校园的各种关系,如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理氛围,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发展。例如:各室和场所有专人负责,有岗位责任制,管理到位,安全防范措施落实。校园内场所不得出租或改作它用;校内道路平整,排水畅通,有规定师生停放自行车的场所,车辆停放排列整齐、有序;校内环境整洁,无杂草;墙上无污迹和积尘,地面无杂物;各室窗明几净无积灰,物品安置有序;厕所无臭、无污垢,无黄斑、无蚊蝇;学校卫生包干制度落实,无卫生死角;校门外50米内环境整洁,不设摊和堆放杂物;破墙开店的要严格管理;校内安全教育制度及安全保卫制度,严格门卫制度,注意防火防盗;食堂管理严格,各项制度健全,措施到位,注意饮食、饮水卫生, 食堂工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校舍、教室、场地、宿舍及校内的设备设施要根据心理效应和文化效应的要求定期维修,保证安全、充足、舒适。根据工程心理学和环境文化学的研究表明:环境、温度、照明、色彩、音响等都会给人的学习与工作产生潜在的心理效应和文化效应。
(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可从两方面进行:
1. 人文环境的建设——显性的文化建设
人文环境的建设要有利于文化氛围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室外环境:要有校风、校训,名人画像格言,师生作品,学校荣誉标志等。要呈现师生的创造精神和文化创新,画廊、校黑板报内容健康丰富、定期更换、并能体现学生自主发展;“让每一堵墙说话”,充分利用校内的一切宣传阵地。环境布置用字规范、字体工整。
—— 教室环境:设施要安全(无碎玻璃窗、损坏的课桌椅、松动的日光灯、易燃易爆物品等);卫生措施落实、物品安放有序;班级黑板报、宣传栏的内容既要突出班风建设的要求、又要体现校风要求,既要结合学校的中心工作、又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要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动手,使“布置”的过程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使“布置”更具班级特色,以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宿舍环境:除了卫生要求外,还要形成一种健康的寝室文化,多加引导,不能靠几个“不准”来管学生,要以“应该怎样做”来疏导学生,使学生在寝室宽松、和谐、自由的气氛中接受社会道德、集体主义的教育,培养文明的习惯和人际关系。
——办公室环境:要反映办学目标、办学思想和工作特点,由各办公室自己设计,发扬不同的个性特点。
——图书馆环境:图书馆是学生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要精心布置,使学生乐于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图书要保证数量和质量,管理人员要提高服务质量、主动提供信息、组织各项读书活动。
2.校风的建设——隐性的文化建设
校风的形成是科学管理的产物,校风包括领导作风、教风和学风,它体现的是一所学校师生员工所共同具有的思想品德、精神风貌、行为习惯等文化素养。
学校领导者创建校园文化的作用应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一身正气为人师表,努力成为师生效法的榜样;二是以人为本、科学管理、严格要求、持之以恒。三是努力带头营造积极向上的、人与人之间坦诚相待的、善于合作又勇于竞争和创新的、有利于每成员都能体现自身价值的人际环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在人类文明的传承中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以德育德,教师通过师生互动的教育教学活动,达到师生间的情感交融、心灵共鸣,才能更好地启迪智慧和建树能力,实现教育的成功——学生成长与教师的自身素质的提升和价值的体现。因此,教风的建树,首要的是教师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导向,然后才是治学的风格、师生的关系等等。
校风是活动中的行为方式、行为作风,离开活动是培养不出任何优良校风的。要建树好校风应该:——以教育教学活动为中心,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如课内课外互动的师生文化、科技、艺术、文学、科技讲座、影视评论、书画展览、写作和各类小制作、小发明竞赛、成立文学社、广播电视台、组建文体团队、组织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和有关社会实践活动等等。一是有利于师生自主发展和合作精神的培养,体现学校文化的凝聚力。二是建立和健全有利于学生、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机制,引导、激励、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明确具体的行为准则,即校纪和校规。保证和促进学生文化与主流文化价值观和规范的一致性。从发挥正面典型的作用的机制建立、引导转化消极因素的能力的培养,规范准则的实施等方面体现校风的要求。
——创设必要的形式情境。任何活动都有一定的形式,有的形式不利于活动的有效进行,形式本身也没有教育意义。有些形式则不仅有助于活动的有效进行,还具有重要的情境意义,有明显的心理效应,有助于校风的形成。如:升旗仪式、运动会入场式、各种大会的开幕式、入队、入团仪式等,如果这些仪式设计得好,可以造成非常明显而强烈的客观气氛,或庄严肃穆、或轻松愉快,可给人以深刻的心理影响。学校的活动不能搞形式主义,但必要的有教育意义的形式,作为一种客观情境在校风建设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注重现实的榜样。校风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是以全体师生“人人都这样”为特征的。人们行为社会化的心理机制、特别是“模仿” 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现实中的榜样就有着关键的意义。现实生活中的榜样比文艺作品中的榜样更有其特殊的重要意义,它的特殊性在于模仿者所重视的一切是直接植根于现实生活中的,现实的榜样能够保证模仿者自身不脱离现实生活。某市某中学2001届初三年级组成了这样的典范:优良的学校文化催生了优秀的群体,优秀的群体又为优良的学校文化的积淀做出了新贡献。年级主任和她的年级组营造了“典雅温馨的环境”,“让老师们各得其所,各尽所能,拥有一种成就感、责任心”,催生了“工作是一种美丽”的崇高境界;他们“一盘棋思想”“在脑海中根深蒂固”,善于用欣赏和赞美的眼光看待群体中的每一位,就是他们群体凝聚力的认识基础;“既然学生想到了,总应想法去满足他们的需求”就是他们对学生发展的情怀;“成绩不是结束,而是新的起点”就是他们不竭的动力。在现实榜样中,教师对于学生、领导对于师生有着极其重要意义,所以,领导者的严于律己 ,教师的以身作则对于校风的形成十分重要。必须十分重视干部文化、教师文化对校园气氛的影响,以干部、教师的良好行为规范、健康的干群关系、师生关系加大主流文化对育人的持续影响力。
校风建设是长期复杂的工作,它涉及到学校工作的各方面、各阶段,因此要与学校全面工作结合起来抓。
三、教师、学校的权益保护
(一)教师学校权益法律保护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