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最新学校实用百科全书-校园暴力防范
15672800000020

第20章 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1)

教师对学生的暴力行为是校园暴力当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类型,而且这几年教师在学校对学生体罚、辱骂、侮辱的事件时有发生,甚至有的老师强奸在校学生,被称为“禽兽教师”,这样的事件已不再是什么令人震惊的新闻。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辉形象被深深的玷污,教师这个职业也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因此,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修养,建立健全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加强对教师心理和法制教育,成为当前教师工作中的当务之急。而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教师暴力事件的发生。

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含义及意义

(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含义

从词意义上看:“修”是指整治、提高。“养”是指培养、陶冶。“修养”指个人在理论、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包括个人在行为举止,仪表风度,情感和待人处事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素质。简言之:“修养”既是指一种境界,又指为达到这种境界而进行的锻炼、陶冶。

教师道德修养是指教师为了适应教育工作的需要,根据教师道德的要求,在道德方面所进行的一种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活动,以及经过锻炼和改造而形成的教师道德的品质和达到的师德境界。

(二)师德境界

1.不同历史时期对师德的不同要求

先秦时期:以孔、孟、墨、荀为代表。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有教无类,一视同仁”,“推己及人”。

汉唐时期:以董仲舒、韩愈、柳宗元为代表。董仲舒认为“教化己明,习俗已成,子孙循之”。颜之推强调教师应具有“切磋、勤勉、虚心、惜时”的实学精神。韩愈认为“以身立教”做到“其身正而其教存”。柳宗元主张教师“博采众长”,“虚己待人”。

宋元时清时期:朱熹主张:“教人有序,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张载提出:“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曾有得,息有养,瞬有存。”王宗仁提出:“学校之中,唯以成德为事。”教师必须学志虚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

清末,首创师范教育的盛宣怀说“唯师道立而善人多”。

现代,康有为要求教师“有恒性而倦心”。蔡元培要求教师“自己的行为要做到人的模范”。陶行知树立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形象。他要求教师应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品味和改造社会”的精神,要“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

2.当今的要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政治坚定,思想端正。人民教师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主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和各项政治活动,在教学工作中,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执行党的决议,一切言行都要有利于维护党的领导和党校的声誉,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为实现党在新世纪的伟大任务服务。

——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热爱教师工作,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认真履行教师职责,勤奋工作,精益求精,教书育人,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钻研业务,勇于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刻苦钻研业务,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探寻教学规律,努力提高教学能力和研究,积极推进和改进教学工作。

——加强科研,服务实践。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努力完成科研任务。坚持科研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为社会实践服务、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的方针。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探求规律,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和为社会实践服务的能力。严禁弄虚作假、剽窃他人的科研成果。

——遵纪守法、廉洁从教。自觉遵守党纪国法,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维护学校的工作、教学秩序;坚持原则,弘扬正气,严于律己,克己奉公,艰苦奋斗,廉洁从教,勇于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不得利用工作之便,吃请受贿,牟取私利;不得从事与教师身份不符的不道德行为,要自觉维护教师形象。

——顾全大局、团结协作。要识大体、顾大局,谦虚谨慎,团结共事。教师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工作上要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生活上小事讲风格、大事讲原则;努力创造一种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和勤奋上进、共同进步的工作环境。不听信谣言,不传播“小道”消息,不散布不利于团结的言论,不做不利于团结的事,不拉帮结派、不搞宗派主义。

——文明礼貌,为人师表。品德端正,作风正派,助人为乐,关心集体,讲究卫生,爱护公物,维护秩序,尊老爱幼,虚心向群众学习,向学员学习,学风严谨,言传身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穿着大方、文雅、整洁、得体;言谈举止文明、礼貌;待人接物热情、和蔼。不说脏话,不听不看黄色及其他不健康的书刊、音像制品,不参加封建迷信活动。

(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

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道德人格不断完善的需要(1)教师良好的道德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可能自发地形成,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2)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对于教师来说,在其自身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决定意义。

2.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需要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而且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这样才能在职业劳动中,不断提高对教师道德的认识,规范自身的教师道德行为,以培养出崇高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所作为,有所前进,完成时代赋予教师的教育任务。

人民教师肩负教育和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崇高使命,为了培养好青年一代,应重视职业道德修养,教师应当把自己修养成为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二、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

众所皆知,中华民族有尊师重道的传统,常把教师比做父母,可见教师的地位之高,多么的受人尊重。那么,教师为什么受人尊重呢?因为他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又是伦理、道德的传授人。教师之所以受人尊重,是因为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担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人的艰巨、繁重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试想,把一个幼稚、天然的自然人,培养成有知识、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的社会人,是何等的不容易!教师的职业的确是伟大而又神圣的。我们每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培养我们成长起来的那些教师,他们的确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他们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从精神、灵魂上培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教师之所以受人尊重,还因为教师是经师,又是人师。教师是人中楷模,职业要求他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但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言行一致,身体力行,事事处处做学生的榜样和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