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教师并不是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孤岛上,而是置身于现实生活中,置身于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如何不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一尘不染”,敬业尽职,做好教育人的工作,就不很容易了。再者,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任务是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使受教育者个体在身心各方面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作为素质教育的主体——教师的素质,特别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就上述两点讲,为培养一支师魂崇高,师能过硬,师德优良的教师队伍,加强中小学教育的职业道德修养是十分必要的。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谈到:“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广大中小学教师适应时代给予的任务,就必须具有高度的自尊、自重、自强不息的精神,加强师德建设,加强自身修养。工作中体会到,应首先做好以下几点:(一)加强理论学习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师德认识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首要途径。要想使自己的思想适应社会需要,就要有知识,这就要学习。同样,人们的观念需要更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也更要学习。加强理论学习,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方法。首先,教师 认真学习政治理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学习理论,就不可能科学地、全面地、深刻地认识社会,认识人与人之间的正确关系,因而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不能矢志教育,义无反顾,以坚忍不拔的精神,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为人民教育事业而努力奋斗。其次,教师要学习教育科学理论,丰富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教书育人的本领。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这本身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一个要求。同时,通过学习教育理论,教师能进一步明确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重要作用,这就更能使教师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教师还应学习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只有广泛地学习有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才能使教师从各种关系和联系中来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任务,认识社会和人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在教书过程中育人。
(二)勤于实践磨炼
勤于实践磨炼,增强情感体验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目的和归宿。师德修养的目的,在于形成良好的师德素质,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教师不仅要通过理论学习来分清是非,更重要的是要求身体力行,用这些认知指导自己的行动,培养自己的良好的品行。就像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指出的那样,道德不是熟记几句格言就可以了事的,要重在实行。
教育实践是正确师德观念的认识来源,只有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才能正确认识教育活动中的各种利益和道德关系,才能培养好自己的师德品质。教育实践还是不断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动力。教师道德品质修养不是一时一事而就的,而是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的探求,不断的认识,不断的完善,不断的提高。
(三)制订奋斗目标
制订奋斗目标,坚持不懈努力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同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一样,不是无目的、无计划的,而必须有着明确的目标作为指导。
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指导整个修养过程的总目标是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理想,它作为一面旗帜,为教师如何做人,如何胜任教书育人的责任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奋斗目标,并成为教师生活的重要精神支柱,推动和激励着教师朝着更高的道德境界奋进。但是,由于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过程是构成师德的各种要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个人原有的道德水平与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和不平衡性,使得教师道德修养的目标必然有着层次之分,每个教师必须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确立可行的目标,去努力实现自身师德从无到有,从现有层次向更高层次的攀登。
师德修养实际上是教师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和习惯诸要素从无到有、从低到高、从旧到新质的矛盾运动过程,因此,也就决定了它是一个长期的艰苦过程,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不管是师德认识的提高、师德情感的陶冶、师德意志的磨炼、师德信念的确立,还是师德行为和习惯的培养都不可能是短时期的、轻而易举就完成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个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不断的选择自己的行为,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和发展,会提出许多新的问题,教师总是面临新的选择考验,教师道德修养也就不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是要求越来越高,永无止境。所以每一个教师都要长期修养,不断磨炼,做到坚持不懈才能使自己的思想品质修养不断提高,达到更高的境界水平,适应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师德评价的意义和方法
教师道德评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等方式,对教师道德行为所作的善恶性质及程度的判断。教师道德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而被人们感觉到的精神力量,不仅是维护一定的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保障,而且是教师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转化为教师道德行为和教师规范价值的审定。教师道德评价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它不仅对促进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起重大作用,而且对形成学校和社会良好道德风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因此,一个教师不仅要经常对自己,而且还要对别人进行教师道德评价,这就要求进一步领会教师道德评价的意义、方法和方式。
(一)教师道德评价的意义
首先正确的道德评价,可以增强教师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规定教师道德修养的指向,促使教师沿着正确的修养道路前进,还可以巩固教师善的行为,逐渐形成善的行为习惯。相反,错误的道德评价,会产生消极的作用,它会抑制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发挥,改变教师修养的指向性,从而导致不符合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行为的发生,因此,对教师的评价,关系到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成效,影响到教育事业的发展。
其次,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职业道德教育不够深入,有些教育部、学校及教师中间没有掌握正确的教师道德评价标准 ,而是用一些不正确,甚至错误的评价标准,来衡量教师工作的质量,给广大教师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对教师道德的贯彻和落实造成了消极影响。因此,有必要消除这些不正确的评价标准。
(二)正确进行道德评价的方法和方式
在教师道德评价过程中,应运用一定的评价方式来进行赞扬或批评、鼓励或谴责、示范或劝阻、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使教师的行为符合社会和阶级的道德要求,给人们起一种榜样作用,产生潜移默化影响。
第一,坚持实践的观点,时间是联系动机与效果的纽带,在实践中进行道德评价,就能够把动机和效果有机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看一个人动机好坏,不能停留在他的表白、许诺上,而要着重看他的行为是否在实现自己的诺言,即通过时间来检验。
第二,评价时应注重动机的客观性、效果的全面性与系统性。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可能会出现不太好的效果,这时就不能简单地给予评价,而要把这种效果放在事情的全过程中进行系统的考察。
第三,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是道德评价的三种方式的内在关系。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这三种道德方式相互配合,缺一不可,共同构成教师道德评价的完整体系,为教师道德水平的提高和改善,教师道德和社会风貌根本好转,提供了重要保证和力量源泉。
总之,教师的道德评价,不仅对教师自身修养起重大作用,而且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