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青少年社会交往的15种礼仪
15677300000004

第4章 上课礼仪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读书,在学校里,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上,青少年的上课礼仪主要是指学生上课仪态仪容。

要点一:做好上课准备

上课的预备铃已经响过,老师已经来到教室门口,但教室里面还是闹哄哄的,一些同学还在高声谈笑。假如你是老师,假如你在这种情况下走上讲台,面对着这么一班嘈杂不宁、不懂礼貌的学生,能有好心情来上课吗?

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明白,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是身为学生必备的礼貌。在预备铃前进入教室,准备好课本、练习本、文具等,安静端坐,恭候老师的到来,是对老师最起码的尊重。老师一踏进教室门,就感受到这种肃穆气氛,心里一定会因受到尊重而感动,自然会更尽力地传授知识。做好课前准备,既是上好一节课的良好开端,又表达了对师长的尊敬,密切了我们与老师之间的关系。

对同学们来说,课前准备是从上一堂课转向下一堂课,从室外活动转入室内学习的一种过渡,它可以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使自己的思想尽快集中起来,为下一堂课做好精神准备。如果每位同学都充分做好上课准备,就既能为自己上好每一节课打下基础,又能表达对整个班集体的尊重。不然的话,整个班级的上课质量都将受到影响。

要点二:遵守课堂纪律

遵守课堂纪律,既是尊重老师的表现,也是尊重同学、集体的表现。

为了上好一节课,老师在课前都要花不少心血钻研教材,备写教案,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更多的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同学们。老师在上课时,如果学生的课堂纪律好,认真听讲,做好笔记,积极发言,不窃窃私语,从而使老师沉浸在备受尊重的氛围中,其思路就会越讲越顺,教学水平也会随之发挥到较佳状态。反之,假如一些同学不遵守课堂纪律,思想开小差,爱做小动作,甚至旁若无人地交头接耳,就会扰乱课堂秩序,使老师感到缺乏应有的尊重,从而产生沮丧、失落之感,情绪低落,思路也随之被打乱,授课水平因而下降。

课堂上,任何一个同学扰乱了课堂秩序势必都会影响其他同学的上课情绪。要么是爱搞小动作爱说话的同学影响到前后左右的同学听不了课,要么是老师不得不中断上课来批评提醒一些不遵守纪律的同学,这样不仅浪费了全班同学的时间,而且也打断了同学们听课的连贯性。

正因为这样,每个学生都应遵守课堂纪律,这是对老师、同学的尊重,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知识和学业的尊重。

要点三:认真回答老师提问

在课堂上,老师提问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每个同学自然都有过被老师提问的经历。下面,我们来看看怎样回答老师的提问才是礼貌和正确的。

主动回答问题时,应先举半臂右手,经老师允许后起立发言,而不可坐在座位上,就冲口而出开始答题;老师未点到自己的名时,不要抢先答话。

起立回答时,姿势、表情要大方,不要故意作出松松垮垮或引人发笑的举止。说话声音要清脆,音量大小适中。发言后,经老师允许方可坐下。

当老师的提问的问题自己没有把握,而又偏偏被点到名时,切不可有情绪抵触。这时应该大大方方地站起来,以抱歉的语调向老师解释说:“老师,这个问题我答不出来。”

在其他同学回答老师提问时,不要随便插话。别人回答错了,或者回答不出,不可在旁讥讽嘲笑。只有当老师问“哪个同学能回答这个问题”时,自己才可以举手,得到老师允许后,再站起来回答问题。

要点四: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

由于有些同学在课堂上违反纪律,影响学习,因此免不了受到老师的提醒与批评。但这些受到批评的同学往往心里十分不高兴,认为当着全班同学批评他,是故意拆他的台,让他丢了脸,从而对老师满肚子怨气。更有甚者,还当场顶撞老师,态度恶劣。显然,这些都是十分错误的、没有修养的行为。

有过失的同学,应该怎样理解和对待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醒、批评呢?

首先应认识到,一堂课,只要有一两个人在那里窃窃私语或做小动作,都会使整个班级的学习气氛受到破坏,影响老师的讲话情绪。这时,老师及时的提醒与批评是理所当然的。这也是老师的职责所在。假如老师对这些不良现象不闻不问,放任自流,这样的老师便不配称为老师。这种不负责的表现,害了你自己也害了其他同学。《三字经》上说:“教不严,师之惰。”教师本来就是以培养品德学识皆优的人为天职的。若培养对象出现明显过失时却放任不管,这样的老师实在就谈不上是称职的了。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了:当老师在课堂上提醒批评不守纪律的行为时,即使是点名批评到自己,也不应忿忿不平地认为是故意让自己出丑,而是应该愉快地接受,并立刻改正。

当然,有的同学由于生性好动,有些坏习惯不容易一下子改过来。但无论如何,对老师在课堂上及时的提醒与批评,我们决不能不当一回事,更不能因此顶撞老师。相反,应时时克制自己,重视老师与同学的提醒,尽力纠正缺点和坏习惯,做一个讲文明守纪律的优秀学生。

要点五:迟到了怎么办

同学们都知道,上课迟到会影响课堂秩序,相信每个同学也都不愿意迟到。但是,有时候我们也确实会遇到特殊情况,不得已只好在开课后才进入教室。这时候,该怎样做才对呢?

站在教室门口先喊“报告”。如果门关着,那就应先轻敲门,经老师允许后,才能进入教室。

要向老师说明迟到的原因,说话态度要诚实。假如课堂上不便说,也可下课后主动跟老师说清楚。应在老师的谅解和批准后,方可回到座位。

回座位时,速度要快,脚步要轻,动作幅度要小。在放置书包与拿课本时,尽量不要发出声响。更不能为了掩饰自己的窘况,反而故意做出惹人发笑的举止。

坐下之后,应迅速集中精力,取出课本和笔记,静听老师讲课。

总之,迟到了的同学应该记住努力补救自己给班上带来的干扰,要把由于自己迟到而对课堂秩序造成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要点六:当老师也迟到了

上课时,学生可能迟到,老师也可能迟到,因为生活中总会偶发一些原先不曾意料得到的特殊情况,使教师不能准时到达课堂。比如,因接待来访的学生家长,一时间无法中止谈话;比如,因远方的亲友突然来访,老师不得不应酬几句;比如,突然间身体不适,因此不能不稍作休息等。在这种情况下,身为学生的我们,一定要以理解、冷静、正确的态度来对待。

当学生发现教师在上课铃已响过后,才进入课堂上课时,不要大惊小怪,不要喧哗,不要大声议论,而仍应起立向老师致礼。当老师就迟到的原因作出解释并表示歉意时,我们应表现出谅解和宽容的态度。这样会使教师感到温暖亲切,从而融洽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情谊,使课堂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

1.预备铃响后,要尽快并有序地进入教室,在自己的座位上坐好,恭候老师的到来。

2.老师走上讲台,班长喊“起立!”全体同学应立即起立成“立正”姿势,面向前方,向老师行注目礼或齐喊“老师好!”待老师回礼后再坐下。起坐动作要轻,尽量不让桌椅发出碰撞声音。

3.迟到的同学应在教室门外喊“报告”,待老师允许后再进入教室,未经允许,不可擅自推门而入。

4.听课姿势端正,这是良好精神面貌的表现,也是对老师的尊重。上身端正,两臂自然,平放在课桌上,上身与课桌保持10厘米左右的距离,不能仰靠在后边的课桌上。下肢自然弯曲,两脚平放地上,腿不要乱摇。

5.上课要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的提问。回答或提问时要先举手,举手时小臂弯曲、肘关节平放桌上,五指并拢。待老师允许后再站起来讲话,不能乱嚷。起立回答问题时,身体要端正,不靠墙或倚在其他东西上,表情大方,声音洪亮。不讥笑同学的发言。

6.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上课专心听讲,大胆提问,不随意打断他人发言。按时、认真、独立完成作业,认真体会老师在作业上的批改和评语。不抄袭他人作业,也不干扰他人做作业。

7.下课铃响后,待老师说“下课!”,班长喊“起立!”,同学们起立行注目礼或齐喊“老师再见!”等老师离开讲台走出教室后,再自由行动。

古代就有“程门立雪”的故事,说的是宋朝有个叫杨时的人,40岁到洛阳拜程颐为师,学习很用功,经常去找老师求教,不管天寒地冻、酷暑炎热坚持不懈。有一次,杨时约上同学王志,两人一起去找老师求教,他们到学堂时,正好程老师坐在椅子上睡觉,他们为了让老师能够多睡一会儿,好养养疲倦的身体,便站在门口等候。等程老师一觉醒来时,便看见杨时和王志一声不响地站在门口,赶快叫他们二人进屋来。这天正巧天气很冷,又下着鹅毛大雪,他们二人的身上全是白白的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