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青少年良好沟通的20种技能
15677700000011

第11章 助人为乐

一个渺小的个体,为迎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总需要求助于他人。

小时候,自理能力低,连吃饭、穿衣、走路也需在大人的帮助下才能顺利完成。长大了,“我可以”、“我能”、“我会”、“我自己来”……已成为嘴边话。此时,总觉得“世上没有任何事能难倒我,只要我努力。”这是一种自信。事实上,在这纷繁的社会当中,一个渺小的个体,为迎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总需要求助于他人。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生活中总有些意外,总会遇到些困难。这时,他人的帮助会令你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发现生命的意义,获得生活勇气!因而,你会身不由己地被帮助你的人所吸引,敬佩他的为人。由于社会需要助人为乐的精神,中学生又最爱崇拜英雄,因而助人为乐的人,对他们最有影响力和感召力。

例如,星明救过落水儿童;阿斌常常帮助五保户老人干活;元泰爱为被欺侮的小同学打抱不平;王键和阿敏三年如一日接送腿残的同学上学……他们都成了学校的名人,也成了同学们所钦佩的人。

星期天,秀娟正在家里做功课。邻居的张大婶抱着她的小女儿来到她家,看到张大婶焦虑的表情,秀娟问道:“大婶,有什么事?”张大婶紧张地说:“孩子姥姥病了。必须送医院,可把她单独留在家里很不放心……”还没等大婶说完,秀娟就爽快地说:“大婶,由我来照料她吧,您放心送姥去医院好了。”秀娟觉得自己也可以成为被同学们敬佩的英雄。

学校犹如一个小社会,同学门总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多或少要求助于他人。譬如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经济上出现“危机”,一时难以接济;感情上冒出小疙瘩,需要及时解开……。这些都希望得到同学的热情帮助,盼望有一个“有求必应”的环境。

黄刚从小就爱足球,因为有一双“好脚”,他成了学校足球队的主力。“长大后成为国家队员为国争光”是他的理想。但不幸降临到他身上了,在一次意外的火灾中,他失去了双腿。这对他是个多么沉重的打击啊。“足球”、“双腿”……他常常从梦中惊醒。理想破灭了,行动不便了,生活变得暗淡起来,现实严峻得令他难以接受。这时候,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生活上,他都极需同学的帮助。但他去对谁倾诉呢?去求谁呢?谁能帮得了他?他几乎要绝望了。这时,李力和韦平主动地向他伸出了援助的双手。每天,他俩准时接他上学,送他回家。一天天,一年年,风雨无阻。李力和韦平的帮助,使黄刚寻找到了新的发光点——他爱上了文学,他的作品一天天地多了,笑声一天天地响了,他们三人的友谊一天天地加深了。

在别人确有困难时,“有求必应”是必要的,但有些人有困难也不一定敢去求人,这时就需要有“不求也应”,助人如救人,只要发现“信号”就应主动上前。这样虽然是给自己增添麻烦,但它一方面是“求”人者对被“求”的人的一种信任,是一种友好的表现。另一方面能体现被求者助人为乐的精神。一个人求人,总是首先向信得过的、友好的人开口的,因而,对于“求”者来说是出于信任而“求”,是出于友好而“求”;而对于被求者则是自己在对方心目中有一定地位的表现,是自己对同学有威信的表现。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有求而不应,则不仅伤害求者的自尊心,而且也会损害自己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形象,失去应有的威望,同学也会越来越远离自己。而如果在别人不敢求的情况下,也能主动帮忙,那就是我们现在所极力提倡的助人为乐的精神了。

当然,任何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有求都能应。如果无法答应别人的要求,就应该委婉地说清楚。只要你有助人为乐的诚心,同样能得到朋友的理解信任,永葆相互间的友谊。

丽红家境较好,家里每个月给她的生活费都挺多。在丽红身上,好像从没有缺钱过。这天,她又收到了爸爸寄来的200块钱。菲燕家里兄妹多,花费大,爸爸一时还未能把生活费寄给她,饭菜票却没了。因而她向丽红借钱。

没想到丽红却说:“我没钱!”“你不是刚收到钱吗?”菲燕怯怯地问。

“我是刚收到钱,但我的这些钱不能借!”丽红说得很急并夹有些火气。

“啊,你不借,是怕我还不起?还是你的钱是高贵的,像我这样贫困的人不能借?”菲燕受不了丽红的眼光与语气,回击道。

“随你怎么说!”

从此,在丽红和菲燕的友谊之间产生了一道隔膜。产生这样的结果主要就在于丽红。丽红的钱确实不能借。这是家里寄给她去治病的。但丽红却因自己身体不舒服,心情不好,而把气向菲燕发泄。在菲燕看来,丽红你有钱不借,是在小看她,她哪里知道你的困难?假若丽红委婉地跟菲燕说明不能借的原因,那也就不可能产生如此误会,或许,菲燕会更关心丽红,两人友谊会更深。

要多为他人着想

有些人在与他人交往中考虑欠周,说话办事只顾自己一时高兴,而不为他人着想,结果导致同学关系趋向紧张。所以,在与同学交往中,要多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要有意无意地做有损于他人的事情。举例来说,当别人正在专心致志学习时,这时,你无论做什么,就要尽量轻手轻脚,不能还像平时那样,随随便便、毫无顾忌。如果你能从小事中做到处处为他人着想,别人就会觉得你心眼好,就会受到普遍的尊重和欢迎。反之,大家就会认为你自私自利,就会疏远你,远离你。

要做到处处为他人着想,还有一点要注意,那就是慎开玩笑。同学们在一起,彼此适当开些玩笑,可以活跃气氛,使关系融洽自然。但是,如果开玩笑,不注意时间、地点、场合,不能与人为善,而以嘲笑、挖苦对方的方式博得一笑,都是不道德的、有损他人的行为。这种不正确的玩笑方式不仅不能带来预期的效果,而且容易引起或激化矛盾。

倾听对方

理解别人或让人理解自己的前提是相互了解。对青少年来说,发展人际关系,首先要有愿意和对方结成和发展人际关系的愿望。交往中,要认真听取对方的谈话,真诚地表现出你对他的谈话有极大的兴趣。是否认真听对方的谈话,常常影响人际关系。一个同学向另一个同学请教一道数学题的解法,没等人家把话说完就把解题答案推给人家。人家不免有被打发的感觉。一个人际关系好的同学,总是耐心地倾听提问题同学的话,甚至用提问的方式鼓励同学把话说完,表现出对同学的真正关心,这就是倾听的艺术。

可惜,这一点常被某些青少年忽视。不大懂如何说话,如何听话。有些青少年十分健谈,一进入交往,就扯开话匣子,摆开龙门阵,只要别人开一个话头,他便一直说下去。而当对方说话时,却时常插嘴,要么就干脆不听,东张西望、心不在焉。对方在讲学习方法,他却看手表、看风景、看旁人,偶尔来一句“你说什么?”这是很不礼貌的。

在交往中,倾听对方的谈话,对他的话题、内容、说话的姿态、表情、语气表现出兴趣,这是起码的礼貌行为。在人际交往中,不听对方说话,或不让对方说话,无疑是向对方宣布,你是个无足轻重的人,不论你说什么,我都不感兴趣,这又怎能谈到理解呢?

倾听对方谈话,也是表达自己的策略。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有针对性的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