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青少年良好沟通的20种技能
15677700000012

第12章 默默奉献

有奉献,应有回应,人的心理才平衡。

教室里静悄悄的,同学们正在紧张地为期末考复习功课。但郑超却悠闲地靠在窗边。下腭上扬,和美生侃得起劲:

“不是我,你说上次晚会该有多糟吧,那组织委员什么也不懂,什么都得我跟他说,他这个官当得可真窝囊啊!”

“就是,这个位子早该让给你!”

“别说得这么俗,我不过是一个跑腿的。布置会场,咱上;剪彩纸,咱上;最后,没有节目了,咱还得上。

“确实,你这功劳可不小,好像上次已听你说过了。

“我什么时候说过?”

“晚会一结束,你不就嚷开了?”

“还不止呐,”郑超身旁的另一个同学接过话头,“上次我们几个同学一起回家,也听他侃过一次。“本来嘛,有功劳就应该让大家知道!”美生话中带刺。“我并不是说自己的功劳。”郑超有些急了,下腭不再上扬。

“对,对,你不是在说自己的功劳,你是在伸张正义。”另一个同学也表现出不耐烦。

教室里同学的这一番对话,听了引人深思。我们同学都有一定的“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并且对有功劳的同学也倍加崇敬。但若因有点功劳就常挂在嘴边,老跟同学唠叨,就会降低功劳的含金量,损害自己的美好形象。

把自己的功劳常挂在嘴上,会使同学们认为你是“自大”。有了功劳,有些人就狂妄自大。而有的人虽无“自大”之意,但由于在与同学交谈中,有意或无意地念着自己的功劳经,对方第一次听,可能还感觉新鲜,并认为你是个很不错的人——功劳簿写得满满的!然而,说多了或许就不一样了。他们会认为你老翻那些“老皇历”,是想标榜、炫耀你“曾经拥有过的光辉的一幕”;甚至会认为你是在以自己的功劳来压倒他,在他面前示威。郑超之所以得到这种结果,错误就在于他常把自己的功劳挂在嘴边,其实就是有意无意地贬低别人。同学们就会觉得你像阿Q一样,有那种“先前我比你们阔多了”的自大,就会远你而去。

把自己的功劳常挂在嘴边,会使同学们认为你在“吹牛”。在同学面前常“炒”自己功劳的人在追述时往往不是有褒有贬,褒贬平衡,而是为了面子,为了功劳的升值只褒不贬,只大谈特谈光辉的一面,保守不很光辉或自己失误的一面,使自己完美化。人毕竟无完人,一神化了的人是远离人群的人。把自己完美化是令人不信服的,是不很实际的,因而使人感到你不现实,是在“吹牛’”。你因此很难得到别人的信任。

把自己的功劳常挂在嘴上,会使同学们认为你是“小人”。功劳只属于过去,对于现在或将来都证明不了什么。然而,常把功劳挂在嘴边的人恰是相反,他们常提起自己的功劳,不单是对过去的眷恋,更重要的是想把功劳延伸,过去自己是有功者,现在以至将来也是功臣。他们只是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洋洋自得,睡大觉,并不着眼于现在的努力,更不期望对将来的开创,认为过去的功劳已足以“维持生计”,用不着再去建功立业。他们停滞不前,从这个角度上说是一种无能,一种虚伪,是“小人”的表现。

功劳是为他人、为集体有所奉献而获得的,如果常把功劳挂在嘴边,同学们就会因此怀疑起你的“奉献”,并非出自内心,而是为了获取“功劳”。这种功利主义,会使同学们感到你的功劳掺有水分。怀疑你只是利用他们当工具去达到你的目的。这种被利用、被捉弄的感觉,会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损害。

不摆出来的功劳含金量更高,功劳不是靠说出来的。默默地工作,无需豪言壮语,别人就会发现你的功劳,并对你倍加崇敬与佩服。“沉默是金”,有功劳越不说,它的含金量越高。

李桃是班上的生活委员。为了管理好班费,她一个人默默地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以及宝贵的复习时间,把班费算得一清二楚;节日学校给同学的礼品,她按时领取,并井然有序地分发给同学。对这些,她从无怨言。哪位同学身体不舒服,她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同学生活有困难,她真诚地伸出援助的双手。对这些,她从不提起。“我应该”、“我乐意”是她的口头禅。在新学期改进班子时,她的票数最高。这说明,她的功劳,虽然她自己不说,但同学们看到了,感受到了,是忘不掉的。默默地奉献者才最受人尊敬。

功劳,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肯定。有功劳,说明有能力。谁都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有能力,也就免不了总想把功劳挂在嘴边,生怕别人不知道。但是,可别忘了,越把功劳挂嘴边,人家越不买账。

功劳,是对事业的奉献。有奉献,应有回应,人的心理才平衡。物质上的回应,当然有其意义,但精神上的回应,是最能激发人的动力,更令人精神焕发。因而,人们总想把功劳挂在嘴边,希望得到更多人的赞赏与肯定。但,常挂在嘴边的功劳,犹如单调的音符,重复起来令人听了生厌,谁还愿意接近他呢?

如何处理误解和争执

在与同学相处时,被别人误解的现象时有发生。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这时千万不能暴跳如雷,大动干戈,这样只能加深矛盾,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正确的方法是,对来自同学的误解,要有宽宏的度量,并进行冷静的分析,区分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如果对方的理解是因为不了解情况,你就不必叫屈喊冤,而是应寻找机会做出解释。如果对方的误解是因为错误的认识,你应心平气和地同他交换意见,说明自己的情况,诚恳地帮助同学转变思想认识。如果你这样做了,但误解还是难以消除,自己确实又无可指责,那就应该坚持走自己的路,同时不放弃寻找消除误解的机会。在学生中争执也时常发生,而且大多数是一些非原则的小事引起的。对此,应有宽阔的胸怀,争执发生以后,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可意气用事对对方进行恶意攻击和辱骂,该让则让,该讲理则讲理,尽量要“化干戈为玉帛”。如果一发生争执就毫不相让,非要争出高低深浅不可,无论争论结局如何,最后失去“民心”的很可能是你自己,因为大家会认为你气量太小。

记住对方

一个叫戴尔·卡耐基的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人最关心的是他自己。比如拿起一张有他在内的中学生团体照。他最先看到的肯定是他自己。一位同学听你说话也是一样,首先也希望你的话语中能找到他,并以关心的程度来决定他对你关心的程度。可惜并不是每个人都注意到这一点。他们的谈话总是以自己为内容,老是我怎样做的,我怎么想的,我过去怎样,我现在,我将来……而把对方忘记得一干二净,好像对方只是一部录音机。对于交往不多的人,记住对方的名字及有关情况,是向对方表示关心的一个好办法。在这方面流传着已故周恩来总理的许多佳话。国营西联农场劳模叶梯1958年到北京参加妇女大会,曾见过周总理,过了将近三年。周总理来到农场视察。叶梯迎了上去,她都没有想到周总理一眼就认出了她,高兴地叫着她的名字。

1965年春,周总理在上海见到了季绵州。季绵州1946年~1949年是总理的汽车司机。在谈话中总理问他:“你母亲今年85岁吧!”季绵州惊异地说:“总理,您的记性真好,我母亲的岁数是初次见面时我对你说的呢?”总理微笑了。有许多伟大人物受到广泛的爱戴,除了他们的政治才能、思想品格外,在交往中,倾听对方、记住对方也是重要的一面。事隔多年,你还能叫出对方的名字,说出对方的一些小事,使对方备受感动,是增进人际之间理解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