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假货研究
15684500000013

第13章 假货同产品类型的关系(3)

这种情况使得假货制售者十分注意选择制售对个人和社会危害均不大的假货,并且精心算计既能得到最大利益,又不被管理部门处理和社会严重谴责的度,从而使这种假货在广度上到处都有,在长度上层出不穷。如有个退休中学教师私下翻印一本质量很高,原作者花了一辈子心血写出来的高考复习资料,但他只以低于原版卖价的价格,推销给本地几家中学的师生,给这些购买者以免费讲这本书内容的优惠,只挣4万元钱,在原作者所在的北京,4万元钱不太多,但在那位教师所在的西部省小县城,4万元钱却不是小数目。由于他出售的范围太小,原作者根本不知道他这种行为,即使知道了也难于追究,毕竟北京离那小县城是太远了,写信给版权保护部门,这种事太多了,国家,甚至仅仅是省市的版权保护部门查处盗版标的超过百万元的大案都忙不过来,没有资源管这样的小标的。

当地县级管理部门在很多情况下是根本不知道这位教师的这种行为,即使知道了也会因上述认为对个人和社会危害不大等原因装作不知道,即使原作者寄来告发信,收到信后也不太积极处理,之所以不积极处理有时还有另外的因素,如县级管理部门的员工有孩子在那些学校读书,得到用这本书和那位教师免费讲课的好处,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在自己没有大利益的情况下,不愿为这种他们认为是小事的事得罪这些员工,还认为这种事情对提高本地学生的升学率,提高民众素质有好处,虽然对原作者产权构成了侵犯,但侵犯的程度很轻,无非他就是少赚本地师生的一点钱罢了。社会上的人包括学校的师生也这样看,认为这位教师这样做符合师生家长和本地的利益,虽然对原作者有他们认为是轻度的不利,对损害社会长远利益认真来说也算有点严重,但极少有人挺身而出制止这位教师的行为,有的人包括领导人如教育局长、校长为了升学率还暗中怂恿这种行为。

类似的例子非常多,如不少人将低级木砧板涂上油,当作高级木砧板卖;在自己制作的服装上标上外国文字,冒充进口或出口转内销货;将猪皮皮鞋说成是牛皮皮鞋等,反正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极少追究,或者是不严究,于是只要卖得出,这些人就制售。

八、追究成本高的产品容易出现假货

追究成本指人们因购买或使用、接触假货导致利益损失后,追究假货制售者责任的成本。人们在考虑这种成本时,常常并不只是考虑纯成本,如从武汉到北京追索制售假货者赔偿损失要用2天时间,交通、食宿费用总共有400多元,这就是纯成本。而是将自己受损失的价值,追索要付出的纯成本,得到补偿的概率、价值量等综合考虑,只有所受的损失值得追索,追索得到偿还的可能性足够大,追索所得达到扣除成本后一定的价值量,人们才会追索,这就是我们在这里所说的追索成本低到了值得追索的程度。反过来,人们所受的损失不大因而不值得追索,追索得到补偿的可能性过小,追索所得达不到扣除成本后的价值,人们一般不会追索,这就是我们在这里所说的追索成本过高。

许多假货的制售者往往抓住人们这一思维和行为规律,制售人们追索成本过高,因而追索可能性很小的假货来谋利。

许多人都收到过类似以下内容的手机短信、互联网信箱来信,和传统纸质来信,说某著名大企业为了扩大社会影响,对手机号、身份证号等进行抽奖,现在您中大奖了,奖金有几千甚至几万元。请您寄一点手续费给我们,一般是几十元至多也就是几百元,以便我们及时给您汇出,还附有详细的通讯地址、电话号码、银行账号,大城市如北京、天津国家公证处的关于抽奖程序合法的公证书。这往往有人真的将钱汇去,后来自然是石沉大海,没有半点回音,打他们所给的电话询问,永远是没有人接听。

汇钱者一般都会因追究成本太高,不予追究而自认倒霉了事。又如人们收到的是某人有致富秘籍书出售的信息,有人寄钱去后发信息者真的将书寄来,但书的内容根本不是什么秘籍,而是根本没有可操作性的哄小孩的话,如将香饵撒到河的角落,引诱鱼来吃,然后把角落圈起来,把水抽干,就可捉到很多鱼。在河边生活的人都知道,这主观想象出来的东西根本行不通,如果用这种主观想象出来的办法就能致富,世上就不会有穷人了。但由于汇去的只是一二十元钱,诓人者是在福建等省的千里万里之外,追究的成本太高,人们也很少追究。

物质假货方面。20世纪90年代市场上风行VCD影碟机时,有些人组装VCD机卖,质量不过关,属于假货,但又勉强可以用。组装者许多是电子技术人员,深知如何哄得了人,和利用人们畏于追究成本过高而放弃追究的心理。他们先是在采购零件时做手脚,努力做到成本尽量低,在销售时又暂时可以用。然后以收入低的农民为销售对象,在县乡集镇所在地的小商店出售,并专门制作机子能放出,甚至效果还不错的碟片让商店放给农民看。由于价格便宜,试机时没什么问题,许多农民于是购买。

但买回去后发现质量存在问题,由于在农村的住址离那些圩镇远,若拿去同商店交涉,首先是交通费用和时间的成本就太大。加上这些小商店由于本钱少,销售难,从来都是货一售出,概不退换,除非是工商法院等部门强制他们,不然就是打架也没有包退包换这回事,甚至也不包修,所以必定会同他们扯皮。找政府管理部门处理,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成本也非常大。至于直接找厂家,这些厂家均远在广东、重庆等地,这种在制售时就设下吃人陷阱的小工厂必定也是不肯退换,最后即使通过政府部门使他们不得不退换,也会被折磨得筋疲力尽。考虑到这样大的成本,再加上机子也勉强可以用,农民一般也就不再追究了。

九、利润丰厚的东西容易出现假货

商品可以实现利润的厚薄天生就有所不同,如许多农业生产资料,由于成本中物质成分构成高,物质成本弹性小,农民购买力低,农产品利润薄,风险较大等因素,利润普遍较薄,这是许多国家政府都用公共资源如政策、财政资金等,对农业生产资料的制售者予以优惠和补贴的原因。而一些商品天生利润就丰厚,如人们不得不购买的商品,诸如某些难病重病急病的医疗服务,有人迫切需要的商品,诸如毒品、教育服务、技术服务,人们购买后可获得大利的商品,诸如专门技术、特种养殖种苗等。不良分子制售假货多是为了得到利润,他们自然注意在利润丰厚的领域实施制售假货行为,如制售假文凭,几百元一瓶的假名牌酒,几十元甚至几百元一盒,物质成本不到十元甚至五元的假保健口服液,几百元甚至几千元一套的假名牌服装,几百元甚至上万元一个疗程的掺假医疗服务等。

即使对制售和购买假文凭的行为惩罚都非常严厉,但也总是不能做到完全杜绝假文凭的国家,往往是这样的国家,重视教育,重视知识,重视文凭,人们有文凭比没有文凭,有高学级文凭比只有低学级文凭,有获利更多的专业文凭比获利少的专业文凭,所得实际利益多。如以色列,公职人员一旦获得更高学级的文凭,其工资就随即升一大截。日本的官员如果持有海外名牌大学文凭,在竞选和升职时身价往往相对更高。我国一些公职人员之所以在自己并无真才实学的情况下,也要多多少少花出一点诸如时间、精力等成本,取个硕士、博士名真实假的文凭,就是因为有了这文凭之后,能得到更多的升薪、升职利益。

一个农民不会花钱买在社会上求职时因水平太低,人家一眼看穿因而不起多大作用的假硕士、博士文凭,一个快退休的工人也不会花大钱买一个不会带来多大利益的假硕士、博士文凭。所以,人们沿制售和购买假货的现象追寻下去,多能找到利益的因素。如日本广岛大学的医学教授田口,说他给一头牛装上人造心脏后,这头牛还活了523天,但被揭发出来的事实是只活了2个月。田口说,他捏造这成果是为了得到财政资助。

十、真假易混的东西容易出现假货

有些商品真假成分和部分容易混在一起,如麦芽糖和蜂蜜,水和液体农药,低档次的月饼和高档次的月饼混装在一个盒子里,外表几乎完全一样,内在味道也非常相近的真名牌酒和假名牌酒混放在货架上。有些商品则不容易相混,如花生、玉米、黄豆,不但不容易将其他粮食混进去而不被人看出,就是将已陈化的、劣质的、甚至仅仅是品种不同的花生、玉米、黄豆混进去,要想不被最普通的人看出都不容易,甚至根本做不到。前者由于顾客不容易鉴别出真假,假货制售者制售假货的阴谋容易得逞,所以容易出现假货。

有些假货制售者抓住这一规律,多对容易真假相混的商品造假。如将部分棕榈油掺进花生油当纯花生油卖。买500部真手机应付管理部门检查,再进300部水货手机混在一起卖。将部分旧计算机零件同新零件一起装进新的计算机机箱,当新计算机卖。有一家顾客主要是农民的副食品商店,将普通开水充进酱油卖,在很长的时间里顾客浑然不知,直到内部人揭露,有关当事人受到了严厉处罚,人们才知道。

十一、档次低的产品容易出现意念假货

本书在第一章假货的界定里曾经阐述,有些生活水平高的人对商品质量要求较高,对质量档次达不到他要求的商品,常常斥之为假货。其实质量档次不高并不一定是假货,因为它完全达到国家法定标准和社会评价标准,这实际上不是假货却被人认为是假货的东西我们称之为意念假货。这种意念假货虽然不会使制售者招致管理部门处罚,但在社会造成的恶劣影响一点不比真正的假货小。

如温州鞋的名声就是被这种低档次的产品传开的。20世纪80年代,人们收入还相当低,有些销售商和顾客要求温州一些鞋厂生产一些一双只卖10元以下的皮鞋给他们,以使他们能卖得出,穿得起。卖价低了,为了不至于倒贴成本,温州一些鞋厂只能用质量低的原料,做工也比较粗糙,这种皮鞋当然不耐穿,容易坏,因而被一些人骂为假货,温州皮鞋于是背上了假货的恶名。当然,温州皮鞋确实有大量假货,才是形成假货的恶名并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根本原因,许多人对低档货和假货还是注意区分清楚的。

江苏的台州市、绍兴市,福建的晋江市、石狮市,广东中山市,广西玉林市,广西宾阳县等,在历史上生产过低档次产品的地区,都有这种情况。如广西宾阳县的小工业专业村由于资金不多,员工素质低,设备简单,历史上一般只能生产一些简单的产品,而广西西部的河池市、百色市、贵州省、云南省许多地方,工业不发达,因而很需要宾阳县生产的这些小工业品,宾阳县的这些小工业产品虽然往东即广西东部和广东方向,往北即湖南、湖北平原地区,往南即海外也不是说完全销不出去,现在许多产品已是销往这些地区及海外的越南、泰国等地,但向西却往往销得更多更容易,市场的引导使许多家庭作坊将桂西和云贵作为自己的目标销售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