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假货研究
15684500000002

第2章 序

假货源远流长,至少在人类进入商品时代的时候,就已出现了。在今天,人们大多和假货打过交道,所以可以说,假货同多数人都有难以摆脱的不解之缘。既然如此,通过研究假货现象,从中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以之来供人们在识别、遏制假货时参考,应该是很有意义的,这是作者研究假货的原始冲动。基于这一冲动,作者开始有意搜寻有关假货研究的成果,以供参考,令作者失望但又有点惊喜的是,限于作者所见,迄今由汉字承载的关于假货的专门研究几乎没有见到。在互联网已发展到2007年底全中国有150万家网站,84.7亿个网页,搜索引擎又非常强大快捷,网上书店和资料库相当繁荣的今天,作者所见范围应该不会太窄。

作者发现,前人对假货的研究,多是间接的、零碎而不系统的。如主要是从质量方面谈及假货,只谈及物质假货,只泛泛地孤立地谈某种具体假货,没有更广泛深入地研究假货深层次内容以及同其他因素的联系等。作者失望的是,没有前人研究成果的参考,会使研究的困难很大,成本很高;而又有点惊喜的是,这使作者的研究更具有原创性甚至独创性,因而对社会和学术界更有价值。

果然,作者写这本书时首先就碰到了假货的定义问题。在1996年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没有假货的词条。在作者所见到的关于假货的文献中,所沿用的假货内涵和外延也看不出科学性强的共同标准,社会对假货的约定俗成说法,就浅层次而言虽然明晰,如一般人很简单地认为,假货就是外表和实际不符的货物,如将不是化肥的东西说成是化肥,但就深层次而言,就整个社会的情况而言,假货的定义远非这样简单。

如不少由现代化工厂复制的计算机软件,在使用者的感觉里和正版功能完全一样,无论是从产品的质量指标还是从实际功能来说,许多人都认为这不是假货,但工商管理部门却依法按假货来处罚。人们用惯了光洁耐摔卖十多元钱一只的瓷碗,当看到那些一只只卖一元钱,粗糙,轻轻摔就可以坏的瓷碗时,说是假货,但这却实实在在是能用,制售都不犯法,明码标价,童叟无欺的真瓷碗啊。还有,在人们的习惯中,假货应该是指有形的物体,但许多论文、新闻等抽象的东西,由于虚假而被人骂为假货等,所以假货的内涵和外延其实都很复杂。

为了对假货研究得尽可能全面,揭示出普遍意义更大的规律,对更多人有所裨益,作者在本书给假货予以了内涵和外延都尽可能宽泛的定义,即“假货是跟客观事实不相符合的商品”。外延为指以下商品:“1.和客观事实明显不符。2.和得到世界上2/3以上政府承认的国际组织颁布的标准,以及2006年人均收入在1500美元以上国家政府颁布的标准不符。前者以承认该标准的地域为准,后者以所在国为准。3.如果二者都不存在,则以销售地相当于我国省级以上法院得到半数以上法官认可的司法判决标准为准。”作者并对假货进行了抽象假货、具象假货、意念假货、实际假货等多达十种以上的细致分类,以期既能揭示出假货具有哲学意义的共同规律,又能揭示出具体假货具有技术意义的个别规律。

本书着重研究的是假货的社会现象,运用哲学、政治、管理、经济、法律、传播、教育等多门学科的知识,通过陈述假货在多个不同领域的表现,同这些领域各种实际诸如管理实际的关系,从多个角度来透视假货的整体,如同我们通过不同的角度观看一幢大楼,进而综合把握大楼的整体情况一样。

本书特别注意努力做到学术严谨和通俗易懂相统一。因为作者在多年的实践及本研究的开展过程中,发现并反复得到印证,由于假货牵涉到千家万户,所以对假货问题予以关注的人,决不限于学术研究人士,而是芸芸众生莫不重视。所以,作者希望本研究成果不限于给专业学术研究人士以学术研究的参考,还希望给尽可能广泛的大众阅读,包括公共管理政策制订人员和具体执行人员、企业管理者、中高层干部、普通员工等各种层次的商业人士,以及学生、挣钱养家的男士、操持柴米油盐的家庭主妇等。

所以,本书首先注意学术上的严谨,并重在内容上的严谨而轻于术语的严谨。学术上的严谨主要是指,论断通得过长时间的实际检验,并能在同等条件下再现,材料能充分说明思想,材料的来源要可靠,主要数据尽量来自权威发布体,并尽量明确地注明出处,以便存疑的读者查证核实。

尽管作者对所有引用的资料都作可靠性的实质核查几乎无法做到,但也努力从多个角度加以核对,并以实际结果来印证,尽量做到虽可能有偏差但也是八九不离十。如多种逻辑上权威的资料所说的日本教育数据常常互相有些许出入,但通过纵观这些材料的整体,并用有关日本的其他情况来对照,通过日本国民素质高,产品质量普遍精良的逆推理,却可以肯定,日本教育不但在数量上早已普及了高中教育,近年来实际上普及了高等教育,并且教育质量可靠,是基本事实。

轻于术语上的严谨并不是指术语意思可以随意模糊,而是指在努力使内容所指明确规范的前提下,尽量用通俗易懂的公众语言表述,能不用就尽量不用艰涩的专业术语,以使普通人看得明白、快捷、轻松。

本书在作者掌握大量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努力从实际出发,表现实际,揭示规律,为实际服务。由于将一些和假货制售有关的规律揭示了出来,有些还揭示得比较细致,人们看后,固然有助于遏制假货,但也会不可避免地使制售假货的人,利用这些规律来规避处罚,甚至使原来不敢制售假货的人看到制售某些种类的假货可以规避处罚,以及只会受到不足以恐惧的轻微处罚,而制售假货。

书中所列举的许多例子,如某知识分子如何巧妙地误导听众,使听众受自然产生错觉的引导,送大量利益给他,他却没有留有任何造假的诈骗的实据,没有人追究得了他。商人制造什么种类的假货,将为顾客明知是假的也会购买,管理部门处罚的概率又相当低,即使处罚按法律原理处罚量也不会重等。以及法律上实现程序正义优先于实现实质正义的原理,都可能有这种负面作用。

但对于真正科学严谨的学术著作而言,要避免这种负面作用是很难的,甚至是做不到的。因为规律是客观的,就规律的本身而言,没有任何感情和功利色彩,学术著作要忠于科学,就必须将规律原原本本地传述给人看,如不这样,就有可能歪曲规律,使人类最终会蒙受这种非科学做法的伤害。

虽然副作用不可避免,但应该看到,人类生存下去的天性,使人类在整体上总是正义战胜非正义。如人类发明了药物,药物可以被坏人利用使人致病,也可以由好人利用给人治病,但在人类历史上,药物的治病功能总是发挥得远远比致病的副作用多得多,要不然,人类人均寿命从以前不过是三十来岁上升到现在发达国家普遍的八十岁上下,就难以解释了。对假货规律的揭示也应该甚至必然是如此。近些年来,社会各种制售假货的方法层出不穷,但人类在整体上却是所用的产品质量越来越好,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的事实,也是证明。所以,对任何科研成果可能带来的副作用,是应该尽量避免,但如果实在避免不了,也不用杞人忧天,要充分相信人类自身正义必定会战胜非正义的力量,勇于付出必须付出的这一代价。